堤东灌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实践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5
/ 2

堤东灌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实践与思考

花春荣

东台市堤东灌区管理处  224200

摘要:随着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显得尤为关键。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撑,灌区的规范化管理对于提高灌溉效率、保障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将从堤东灌区的管理现状出发,对其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通过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分析,旨在为堤东灌区及其他类似灌区的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灌区管理水平的提升,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就。

关键词:堤东灌区;信息化建设;数据分析;在线监管

引言

堤东灌区作为江苏省重要的独立排灌区,其管理体系的建设和优化显得尤为迫切。堤东灌区始建于1966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一个面积庞大、灌溉任务繁重的灌区。其涉及的土地面积广阔,包括耕地和未利用地,涵盖了多个镇及农场。在保障农业生产的同时,灌区的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防洪排涝能力有待提升、信息化建设不够完善等。为应对这些挑战,堤东灌区在过去的几年里进行了多期改造和现代化建设,并逐步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和自动化控制。然而,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灌区管理仍然面临着新的需求和挑战。因此,进一步深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已成为当前阶段的重要任务。

一、灌区基本情况概述

堤东灌区位于江苏省东台市,始建于1966年10月,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成为该地区重要的独立排灌区。灌区东至黄海一线海堤,西濒通榆河,南与海安交界,北临川东港。总面积达1597.02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约为15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为122.41万亩,实际灌溉面积为109.48万亩,是全国434处大型灌区之一,也是江苏省面积最大的灌区。灌区内部水系发达,涉及了多条东西向骨干河道,如川东港、东台河、梁垛河、三仓河、安弶河、方塘河、红星河等。这些河道之间配有南北向的大沟,如输水河、头富河、西潘堡河、东潘堡河和垦区干河,以及东西向的中沟作为干河的支流。为了有效管理水资源并防止淡水流失,堤东灌区在南北边界河道上建设了23座节制涵闸。在灌溉期间,这些涵闸可以关闸蓄水,而在雨涝期间则开闸排水。此外,为实现灌区内部水系的分片控制、高低分排和灌排分开调节,灌区还建设了丁堡河北闸、潘堡河南北闸等一大批调节闸。为了防止海水倒灌,沿海还建有川水港闸、梁垛河闸、梁垛河南闸、方塘河闸等四座中型挡潮闸。这些水闸门的建设有效地保护了灌区内部水资源不受海水侵蚀的影响。

二、堤东灌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实践

(一)水利工程体系规划与项目建设

堤东灌区对灌区内工程体系进行高效率的筹划、组织、操作,抓住灌区发展的全局关键问题,以重点项目为突破,在项目的可研论证等重点环节上把好关,根据整个灌区实际需要进行项目的安排。区内建成电力抽水站4座,提水能力128m³/s;总干渠3条,180公里;干渠52条,289公里;支渠572条,2288公里;建筑物3748座,其中干渠引、退水闸123座;电力抽水站1020座,配套动力13275千瓦;渡槽175座;桥梁2784座;涵洞454座;跌水48座。田间工程建筑物配套率达75%,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灌、排、降工程体系。堤东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自立项以来已实施9期,通过改造,改善灌溉面积44万亩,改善排涝面积122.41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632万kg(折合水稻),新增农业产值1200.93万元,实现年节水100万m³,投资效益明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二)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平台运用

堤东灌区在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实践中,充分利用了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平台。目前已顺利接入了江苏省水利厅规划的智慧灌区e平台系统,并逐步完善灌区内的配套设施建设,依托平台先进的云服务技术、互联网技术、存储计算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移动应用技术,使灌区的自动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该平台的建设旨在整合各项管理资源,实现信息的共享、交流和实时监控,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堤东灌区委托专业科技公司建立了信息化管理平台,该平台集成了各项管理信息,包括工程进度、水情监测、设备运行状态等[1]。通过该平台管理人员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灌区各项管理数据,并进行分析和决策。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对灌区工程的在线监管灌区的一些关键设施和工程采用了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了对设备的远程控制和自动化运行。例如,灌区的泵站、节制闸等设备可以通过远程控制系统实现远程开启、关闭以及调节,从而提高了操作的便利性和灵活性。信息化管理平台还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功能。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平台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问题、趋势和规律,并据此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和措施,实现灌区管理的精细化和科学化。

(三)工程在线监管与自动化控制

通过工程在线监管,监测设备实时采集工程数据,包括水位、水质、设备状态等信息,并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实时传输和存储。与此同时,自动化控制系统应用于灌区的关键设施和工程,例如泵站、节制闸等。这些设备配备了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够实现远程控制和自动化运行。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对这些设备进行远程监控和控制,无需现场操作即可实现设备的开启、关闭和调节。这不仅提高了操作的便利性和灵活性,也减少了人为操作误差的可能性,确保了设备的安全运行。工程在线监管和自动化控制使得堤东灌区实现了对灌区工程的实时监控和远程控制,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水平。管理人员可以及时获取工程数据,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

[2]。同时,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浪费,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和精度。这些措施有效地实现了灌区管理的智能化和科学化,为实现灌区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四)灌区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水平提升

通过信息化建设,灌区管理者能够整合各项管理资源,实现信息的共享、交流和实时监控,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首先,信息化建设包括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集成各项管理信息,例如工程进度、水情监测、设备运行状态等。其次,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工程在线监管,通过传感器、监测设备等实时采集工程数据,监控工程的运行状态和工作效率信息化管理平台也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功能,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平台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问题、趋势和规律,并据此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和措施,实现灌区管理的精细化和科学化[3]

三、取得的成效

堤东灌区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实践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堤东灌区也成为江苏省首批“省级标准化管理灌区”。第一,通过信息化建设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水平,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浪费,降低了管理成本。第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实践优化了工程运行和维护管理流程,降低了设备故障率和维修成本。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了对关键设施的智能化控制,减少了人为操作误差,提高了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了设备的维修和更换成本。第三,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实践还提高了灌溉效率和水资源利用率,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降低了用水成本。通过精细化管理和智能化控制,灌区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灌溉方案,减少了灌溉漏损和不必要的水浪费,提高了灌溉的精准度和效率,降低了灌溉成本,实现了节水节能。

结语

在堤东灌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实践中,管理者积累了丰富的管理体会与经验,并从中得到了诸多启示与总结。实践证明,信息化建设是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的关键因素。通过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对灌区各项管理数据的实时监控和分析,为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使得关键设施的运行更加智能化和便捷化,提高了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降低了维护成本,。极大增强了灌区内的水体自净能力,改善了区内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和水生态环境,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陶东,张力,徐辉. 唐徕渠灌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实践与思考 [J].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23, 43 (07): 72-75.

[2]李小丹. 泾惠渠灌区管理现状及标准化示范化建设问题探讨 [J]. 地下水, 2023, 45 (03): 312+314.

[3]朱泽华,蔡显宏. 都江堰外江灌区创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示范灌区的探索与实践 [J]. 中国水利, 2022, (09): 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