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南汇新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1308
【摘要】目的:分析儿童预防接种疫苗的异常反应及应对方法。方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在该中心接种疫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162例儿童进行横断面研究,分析其发生不良反应的类型、年龄、性别、季节、接种后发生时间及疫苗种类等资料。结果:162例发生不良反应儿童中,一般反应140例,占86.42%(140/162);异常反应19例,占11.73%(19/162);偶合反应3例,占1.85%(3/162)。年龄、性别分布中,男85例,女77例,男女比为1.1∶1;≤1岁儿童占比最高,为72.84%。时间分布方面,8月份占比最高,为20.37%,其次为7月份和9月份,均为13.58%。接种至发生时间≤1d占比最高,为87.65%。主要疫苗种类为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占34.57%。结论:162例接种后发生不良反应儿童男女比为1.1∶1,且一般反应、≤1岁、发生在7~9月份、接种至发生时间≤1d、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占比较高。
【关键词】预防接种疫苗;疫苗种类;不良反应
疫苗接种是预防以及控制传染病发生、流行的重要手段,也是儿童保健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疫苗并非绝对安全,尤其是随着疫苗种类的不断增多,如何预防及减少儿童接种后的异常反应、保证接种安全已成为预防免疫关注的热点。本研究分析儿童预防接种疫苗的异常反应及应对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于该中心预防接种疫苗发生接种不良反应的162例儿童进行横断面研究。纳入标准:年龄≤12岁。其中男85例,女77例;月龄1~144个月,平均(103.80±25.68)个月。研究对象家长对本研究内容了解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方法
按照常规的流程进行接种,保持室内环境干净、无菌。接种后收集儿童的相关信息,记录出现的不良反应,对于不良反应的儿童认真整理其接种资料,分析可能导致本次不良反应的安全因素。护理措施。总结分析不安全因素,并开展相关的护理干预,具体包括:(1)强化护理人员技能培训。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在培训过程中除了说明规范操作流程以及无菌操作的关键和作用之外,还强化护士的工作素质。要求护士操作时佩戴好口罩,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流程开展,做到“三查七对”,在接种疫苗之前再次核对儿童相关信息,检查儿童身体状况,加强责任心,避免由于疏忽引起的不良事件。(2)对儿童及家长开展健康教育。接种前护士向接种儿童以及家长说明本次接种疫苗的知识,其内容可以包括接种疫苗的种类以及可能出现的反应、接种禁忌等,并告知其注意事项,比如接种时不可空腹,糖丸使用冷水口服,服用后1小时内避免进食过热食物等。(3)加强儿童心理护理干预。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开展相应的心理干预,年龄较小的需要家属协助安抚情绪,年龄较大的可以通过鼓励或者健康宣教模式提升配合度;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可通过玩具、逗乐等模式转移其注意力。此外需要保持接种室内环境卫生,在接种留观室通过张贴动画教育海报以及动画片播放等模式缓解心理压力。要求加重参与到儿童的护理中,给予儿童充分心理支持,减少紧张等不良情绪。(4)接种后护理。接种后强调需要在留观室停留观察30min,期间出现问题需要及时汇报。再次强调接种后注意事项,防止儿童发生意外。告知年龄较大儿童不可用手抓挠注射位置,避免感染。叮嘱家长接种后洗澡时注意事项。
1.3 观察指标
(1)分析162例儿童预防接种发生不良反应的类型。不良反应类型:一般反应为由疫苗本身引起,临床表现不同,主要包含高热、头痛、呕吐、腹泻、注射部位发炎和红肿等,严重时需入院治疗。(2)分析162例儿童预防接种发生不良反应的年龄、性别、季节、接种后发生时间和疫苗种类。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类型 162例预防接种发生不良反应儿童中,一般反应140例,占86.42%(140/162);异常反应19例,占11.73%(19/162);偶合反应3例,占1.85%(3/162)。异常反应中过敏性皮疹占78.95%(15/19)。见表1。
表1 不良反应类型
最终临床诊断 | 一般反应 | 异常反应 | 偶合反应 | 合计 |
荨麻疹 | 0 | 2 | 0 | 2 |
斑丘疹 | 0 | 2 | 0 | 2 |
过敏性皮疹 | 0 | 15 | 0 | 15 |
一般反应症状(红肿、发热、硬结等) | 140 | 0 | 3 | 143 |
合计 | 140 | 19 | 3 | 162 |
2.2 年龄、性别分布 162例预防接种发生不良反应儿童中,男85例,女77例,男女比为1.1∶1;≤1岁儿童占比最高,为72.84%。见表2。
表2 年龄分布
年龄(岁) | 例数 | 占比(%) |
≤1 | 118 | 72.84 |
2~6 | 34 | 20.99 |
≥7 | 10 | 6.17 |
合计 | 162 | 100.00 |
2.3 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时间 儿童中,接种至发生时间≤1d占比最高,为87.65%。见表3。
表3 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时间
接种后时间(d) | 例数 | 占比(%) |
≤1 | 142 | 87.65 |
1~3 | 18 | 11.11 |
≥4 | 2 | 1.23 |
合计 | 162 | 100.00 |
2.4 疫苗种类 引发不良反应的疫苗中占比最高的是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占34.57%,占比最低为甲肝灭活疫苗,占0.62%。见表4。
表4 疫苗种类
疫苗种类 | 例数 | 占比(%) |
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 | 56 | 34.57 |
23价肺炎球菌多糖介苗 | 46 | 28.39 |
乙脑减毒活疫苗 | 22 | 13.58 |
流脑A+C疫苗 | 12 | 7.41 |
轮状病毒口服活疫苗 | 7 | 4.32 |
麻风腮三联减毒活疫苗 | 5 | 3.09 |
流感疫苗 | 5 | 3.09 |
吸附白破二联疫苗 | 5 | 3.09 |
麻疹(麻风二联)减毒活疫苗 | 5 | 3.09 |
甲肝灭活疫苗 | 1 | 0.62 |
合计 | 162 | 100.00 |
3 结果
儿童预防接种疫苗是保障儿童健康的重要措施,但在接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异常反应。常见的异常反应包括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如疼痛、红肿、硬结、发热、头痛、乏力、恶心、呕吐、皮疹等。对于轻度反应,可以在接种部位涂上冰袋或热敷,缓解不适感。对于较重的反应,建议及时就医,接受医生的治疗。过敏反应较为罕见,但一旦出现,可能会对儿童造成严重危害,需要及时就医处理。
本研究结果显示,162例预防接种发生不良反应儿童中,一般反应140例,占86.42%(140/162);异常反应19例,占11.73%(19/162);偶合反应3例,占1.85%(3/162)。提示疫苗预防接种总体相对安全。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162例预防接种发生不良反应儿童中,男85例,女77例,男女比为1.1∶1;≤1岁儿童占比最高,为72.84%;在接种后1d内发生不良反应占比最高,为87.65%。分析原因为婴幼儿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易引发不良反应,应将≤1岁儿童作为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重点监测人群,特别是接种后1d内。本研究结果又显示,引发不良反应的疫苗中占比最高的是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占34.57%。分析原因为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是由白喉类毒素原液、百日咳疫苗原液和破伤风毒素类原液加佐剂制作而成的联合疫苗,可用于破伤风、白喉、百日咳三种疾病预防,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可能与疫苗中类毒素原液、铝盐佐剂等引起的免疫应答反应较其他疫苗更强烈有关。含有佐剂疫苗易出现局部炎症反应,组织学检查显示可存在局部抗原物质沉积物,其中含铝成分的佐剂疫苗,因吸附颗粒较大,易引起硬结、红斑,增加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建议临床加强预防接种人员理论学习、实践能力,严禁使用批号不清、冻结、过期、破损疫苗。
综上所述,儿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较为多样,主要包括疫苗质量差、儿童体质弱、在春季接种、需长期使用药物治疗、接种后未注意休息等。因此,临床需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并积极地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减少儿童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疫苗接种效果,继而保障儿童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刘彩云.儿童预防接种疫苗的异常反应与对策分析[J].养生大世界,2021(10):9.
[2] 李艳敏.儿童预防接种疫苗的异常反应与对策分析[J].自我保健,2020(19):209-210.
[3] 苏兆东.儿童预防接种疫苗的异常反应与对策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17):3491-3491.
[4] 解靖敏.预防接种疫苗异常反应分析与对策[J].科学养生,2021,24(9):181.
[5] 王永荣.探讨儿童预防接种疫苗的异常反应情况[J].妇幼护理,2022,2(1):23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