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泼水节》教学案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2
/ 2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案例

乔宁

蒲县东关小学041200

案例背景:

《难忘的泼水节》作为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的第十七课,以“难忘”为核心,细腻地描绘了1961年周恩来总理深入西双版纳的黎明城,与傣族群众共同欢庆泼水节的动人场景。这一历史事件深刻展现了周总理与广大人民之间的深厚情感纽带。本教学案例旨在赞美家乡、颂扬祖国。鉴于教材内容的特性,我们计划利用多媒体工具辅助教学,通过创造具体情境、诵读并感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深刻领会课文的内涵。我们将结合图片与文字进行阅读,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泼水节的喜庆氛围。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引导学生带着饱满的情感朗读课文,使他们能够真切体验其中的美好情境,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圆满完成学习任务。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我们期望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小学二年级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进逐渐构建了独有的情感空间。在教师的精细指导下,他们逐渐深化理解了课文所传达的深层理念。当学生们接触这篇课文时,仿佛在教师的引导下穿越了时空,抵达了西双版纳州的黎明市。孩子们好像亲眼见证了周恩来总理和傣族人民一同庆祝泼水节的温馨场景,那欢声笑语和浓厚情谊都深深地烙印在他们心中。通过学习,学生们不仅学会了课本上的知识,还充分感受到了傣族泼水节所蕴含的独特魅力。学生们逐渐意识到不同民族的文化多样性构成了多元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在孩子们的心中逐步扎根,为他们成长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支持。

教学目标:

1.学生需要掌握“凤”“凰”等共计12个生字,并能准确书写“龙”“恩”等12个字,并深入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掌握其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以加深理解。

2.学生应当能够正确、流畅并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应学会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进行阅读,通过插图来更直观地了解1961年周总理是如何与傣族人民共同庆祝泼水节的,进而深刻体会周总理与人民之间那份深厚的情感纽带。

4.激发学生对傣族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团结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傣族泼水节的欢乐氛围和周总理与傣族人民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深入体会民族文化的内涵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案例过程:

在进行第1-2自然段的教学时,教师首先为学生呈现一段生动有趣的傣族泼水节视频,旨在点燃学生的学习之火,并巧妙地将本课的主题引入。随后,教师提出了两个核心问题:“我们所说的难忘的泼水节,具体是指哪一年的节日?”“为何1961年的泼水节在傣族人民心中显得如此特别且难以忘怀?”这两个问题成为了整篇文章的线索,带领学生深入探索课文的核心内容。紧接着,教师为学生范读课文,学生们在聆听的过程中,细心捕捉教师的朗读技巧,包括节奏的快慢、声音的轻重、停顿的恰到好处以及语速的把控,逐渐融入课文所描绘的生动场景中。

教学第3自然段时,教师主要聚焦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动作词汇,采用“找一找”与“读一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当时欢快而热烈的场面。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师采取问题引导的方式,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思考。例如,教师提问:“‘从四面八方赶来’这一描述揭示了怎样的信息?”通过讨论,学生们理解到“赶来”一词展现了人们渴望见到敬爱的周总理的迫切心情,而“四面八方”则形象地描绘了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汇聚一处的场景。接着,教师进一步提问:“‘周总理来了!’这句话中的感叹号,传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情?”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尝试体验并读出这种情感。最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深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要求他们在朗读中能够准确、流畅并充满感情地表达文本内容。

教学第4自然段时,插图无疑成为了吸引目光的亮点,那些色彩斑斓的画面仿佛注入了活力,每一幅都生动逼真,仿佛能听到空气中回荡的欢声笑语。这些插图不仅简化了复杂的知识,更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直观体验热烈气氛的门户,对攻克教学中的难点起到了关键的辅助作用。教师巧妙地利用这些插图,借助多媒体放大展示给学生们,并引导他们仔细观察画面。随后,教师鼓励学生描述图片上的周总理是如何装扮的。学生们积极响应,描述周总理穿着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还裹着一条水红色的头巾。教师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周总理脸上的表情,学生们纷纷描述:“总理的脸上满是笑容,显得非常高兴。”教师趁机解释道:“周总理能与傣族人民一同欢庆节日,自然会感到无比喜悦。”课文中,周总理的愉快心情被形容为“笑容满面”,教师也鼓励学生们带着笑容朗读这一段,并尝试使用“笑容满面”这个词来造句。学生们纷纷尝试,热情投入到了这一富有互动性的教学环节中。

教学第5自然段时,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周总理泼水的方式,感受泼水的热烈氛围。随后,教师要求学生用“一手……一手……”“一边……一边……”进行造句练习,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更好地领会周总理的形象和精神风貌。

教学第6-8自然段时,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内涵。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何周总理与傣族人民会展现出如此欢畅的氛围呢?”答案显而易见,总理对人民满怀深情,而人民也对总理充满了崇敬与爱意,他们之间的关系亲密得如同家人一般,彼此的心灵紧密相连,正因如此,他们才能感受到如此的快乐与愉悦。1961年的泼水节因为有了敬爱的周总理的参与,整个节日的氛围变得格外欢乐,这使得傣族人民深深地感受到了那一次泼水节的幸福与难忘。紧接着,教师继续提问:“在接下来的三个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了多少个感叹号呢?”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共用了四个感叹号。教师解释说,这些感叹号不仅强调了情感的强烈,还紧密地围绕“开心”、“幸福”和“难忘”这几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最后,教师再次带领学生深情地朗读课题,希望通过读书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使他们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并感悟文章所传达的情感,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案例评析:

本案例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难忘的泼水节》这篇课文,取得了优异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程开始时,通过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展现傣族泼水节仪式的短片。这段短片以其生动地描绘,捕捉了泼水节的热闹场景,通过五彩斑斓的图片、欢快的音乐和热烈的氛围成功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并激起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浓厚兴趣。这种生动有趣且形象的教学方式,构筑了学生坚固的知识功底,对于他们之后的深入研究给予了稳固的支持。教师随后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探究,通过情感感知等环节逐步掌握课文内容,并领略民族文化风采。在阅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学生们不仅了解到了傣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还深深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情厚谊。

然而,本教学案例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后,但教师未能及时给予表扬和激励,这可能会削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教师需特别关注每位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时辨识并赞赏他们的优点与进步,激发学习热情。进而,教师还应当探索和扩展教学资源和策略,比如整合本土民族文化元素,引导学生们进行实地考察和参与互动式学习,从而加深他们对不同民族文化特性的认识和体验。教师还可以借鉴其他优秀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改进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方法,并提供优越的学习环境,从而帮助学生发展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