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市沙洲中学 215000
【摘要】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进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要求学生对这些反映中国革命精神、蕴涵革命文化的优秀作品进行研讨与学习,以此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与文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意识,并增强学生爱国、爱 人民的价值观念。探讨革命文化选文教学策略,为教育工作者改善革命文化选文教学现状提供借鉴。
【关键词】部编 高中语文 中国革命传统选文 教学探究
一、部编高中教材中国革命传统单元任务群分析
革命文化以革命为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借鉴世界优秀的文明成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1]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进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弘扬革命文化。为此,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在18个学习任务群中设置了两个相关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九“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和学习任务群十五“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
二、部编高中语文革命文化选文的内容特点
(一)以揭露病苦唤醒人
在历史动荡时期,人民思想麻木,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却不知反抗。当时有一批思想觉醒者试图用笔来唤醒沉睡的民众,谴责社会的黑暗,表达了对整个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怀。鲁迅先生就是思想的觉醒者之一,《阿Q正传》里的阿Q是一个处在社会底层的雇农,饱受剥削和欺压。更可悲的是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处境,而是选择自轻自贱、自欺欺人。阿Q身上封建精神奴役的痕迹正是旧中国人们的一个缩影。鲁迅创作这篇小说,就是要揭露众多受欺压的中国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救治处于病危状态中的病态的社会和人们。
(二)以革命理论说服人
教材的单元导语中写道:“理论对于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一个人理论素养越高,就越能在实践中一叶知秋,稳步前进。提高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学习经典理论著作,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为此,教材选取政论性强的《反对党八股》,细数党八股的八大罪状,提出应树立言之有物、通俗易懂、新鲜活泼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文风。
(三)以英雄形象打动人
部编高中语文革命文化选文在塑造英雄形象时选取了平凡人物,作者大多以微观视角进行叙事。将宏大叙事融入平凡叙事之中,则更加有利于消解崇高与凡俗、当下与未来、存在与虚无等一系列二元悖论[2]。例如《百合花》中既赞扬了小通讯员的舍己为人,也表现其在异性面前的腼腆羞涩。这样的叙述视角更容易拉近学生与英雄的距离,让学生走进人物切实感受人物的英雄壮举,切身领会革命志士和广大人民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学习他们为了理想信念矢志不移的品格,感受他们至公无私的爱国精神。
三、部编高中语文革命文化选文教学存在问题
主要从学生学习障碍和教师教学困境两个角度来谈统编版高中语文革命文化选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革命文化作品离学生所处的年代较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了解革命文章历史背景的难度,从而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学习兴趣不浓厚进一步导致学生学习内容表面化。课堂上,学生多关注故事情节,难以走进文本,学生不愿花时间深入了解真实的社会历史情况,难以设身处地去感受革命志士当时做出选择背后的伟大与牺牲,对革命人物印象只停留在想象阶段,对革命精神内涵也只是理解冰山一角,很难生发自内而外的文化认同。如若学生没能将革命文化作品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内化于心,革命文化作品教学意义也就丧失了。
三是教师教学目的功利化。受高考影响,教师们急功近利,想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实现分数最大化。因此,教师注重选择革命小说及需要背诵的革命诗歌进行教学,其他内容如革命理论和革命背景被列为非考点内容基本不作讲解。执教《沁园春·长沙》时仅要求学生学会背诵和准确默写,文本背景粗略讲解;而对于《雷雨》等戏剧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论文,这些“非重点”、“非考点”篇目,教师可能直接跳过,不作讲解。
五、部编高中语文革命文化选文的教学策略
(一)设计任务情境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距离现代社会较远,使用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将革命作品中的文字与生活相互联系起来。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绪与感官刺激,引起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的方法有许多,例如课前播放红色歌曲导入新课、课上播放革命电影、利用多媒体展示与文本相关的历史图片、向学生展示实物模型如革命战争纪念勋章、展示图表数据如抗日战争的伤亡人数与经济损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如革命戏剧表演活动、教师创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革命作品、教师用语言描绘革命故事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等教学模式。
(二)借助地方革命资源开展教学活动
革命文化意义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革命文化符号。因此,学习中国革命文化选文不能仅限于课堂,还应善于利用当地革命文化资源,以“学习任务群”为依托,从当代文化中学习革命文化选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学习任务群2:“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美术馆、音乐厅、名人故居、革命遗址、名胜古迹、以及其他文化遗产等,通过实地考察深化对某一文化现象的认识”
[4]。教师可利用丰富的社会生活资源,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把课堂革命文化教育延伸到真实的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文本中的社会背景、人物精神,而获得崇高的精神体验。
(三)跨学科教学,实现革命文化的立体传承
革命文化选文主要以中国革命时期的历史事件为蓝本,大多数革命文化选文需要提供历史的背景知识作为学习支架。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指导,语文教师可以和政治、历史等学科的教师协作,组成革命文化专题指导小组,引导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加深学生对革命传统的理解。跨学科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全方位领悟革命文化选文的背景,从而理解其精神内涵,实现“1+1>2”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
[2]蒋红群.论现代性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形式的转换[J].思想教育研究,2011(09):26-28.
[3]何韵斐.“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学习任务群教学研究[D].广州大学,2020:4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J].语文建设(9期):4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