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口腔医院 225300
摘要:目的:探究冠修复与根管同步治疗隐裂牙牙髓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100例隐裂牙牙髓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简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患者采用冠修复与根管同步治疗,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传统治疗方案,对治疗隐裂牙牙髓病的疗效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在疼痛缓解、炎症状况等指标上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治疗组(p<0.05)。结论:冠修复与根管同步治疗是一种更有效的治疗隐裂牙牙髓病的方法,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疼痛,并有利于患者口腔健康的长期维护。因此,建议在临床实践中更多地推广和应用这种治疗方法。
关键词:冠修复;根管治疗;同步治疗;疗效
近年来,隐裂牙已成为临床上较为普遍的口腔疾病,主要表现为牙痛、牙髓炎等。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开髓治疗,但因隐裂牙特殊的解剖构造,导致根管治疗的成功率较低。为此,众多学者对冠修复与根管同步治疗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期达到提高临床疗效和治疗成功率的目的。本文从冠修复与根管治疗之间的联系出发,探索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及临床治疗方案,为临床解决隐裂牙齿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100例隐裂牙牙髓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简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患者采用冠修复与根管同步治疗,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传统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年龄范围为29~45岁,平均年龄为42±1.2岁;男性29人,女性21人;上颌牙齿24例,下颌牙齿26例;急性牙髓炎20例,慢性牙髓炎30例;轻微病变15例,中度病变20例,重度病变15例。对照组年龄范围为28~44岁,平均年龄为39±1.9岁;男性30人,女性20人;上颌牙齿30例,下颌牙齿20例;急性牙髓炎15例,慢性牙髓炎35例;轻微病变10例,中度病变25例,重度病变1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牙齿种类、牙髓病类型和牙齿病变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比较性,有利于后续的治疗效果观察和分析。纳入标准:年龄在18岁至60岁之间;患有隐裂牙牙髓病,经过临床检查和X光片确诊;有正常的口腔卫生习惯,无明显龋齿或牙龈疾病;愿意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有严重牙周疾病或牙本质缺陷;存在重度全身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有过敏史或对治疗药物过敏;曾接受过牙髓治疗并有明显并发症;孕妇或哺乳期妇女。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治疗方案,具体包括:①诊断:对患有隐裂牙髓病的病人进行临床观察、诊断,明确疾病的严重性及处理方法。②清洗:治疗过程中,要彻底清洗牙齿,保证牙齿表面无任何残渣和病菌。③冲洗髓腔:利用专用器械对髓腔进行清洗,彻底清除感染的牙髓腔及细菌。④除净菌边:为完全消除病菌及感染源,防止病情复发,采取除净菌边处理的方法。⑤根管充填:必要时可进行根管充填,以保护损坏的牙,使其恢复正常的功能及美观。
观察组患者采用冠修复与根管同步治疗方案,具体包括:①初步诊断:通过询问病史、口腔检查及所需X光片等对隐裂牙髓病进行初步诊断。隐裂牙是由于口腔内有裂隙,细菌可以入侵到牙髓而造成感染。②根管治疗术:对于已经有损伤或有感染的患者,医生将给予根管治疗。其主要方法是去除损伤的牙髓组织、清洗及消毒髓腔、充填根管充填材料以预防再发感染。③暂时性修补:根管术后,医生一般都会先做暂时性的修补,以防止牙髓内的细菌感染。④制作牙冠:在根管治疗后,隐裂牙可能已有较大程度的损伤,医生仍需对其做冠修补,以恢复其正常的功能及外观。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为患者制作合适的牙冠。⑤最后修补:在做完牙冠后进行修补,以使牙齿能保持正常的外形和功能,牙冠能为隐裂牙的第二次伤害提供附加的保护。
1.3 观察指标
①疼痛缓解程度:观察患者在治疗后疼痛症状的缓解情况。
②牙髓炎症改善情况:观察患者在治疗后牙髓炎症的程度是否减轻。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轻重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治疗前后隐裂牙髓病患者的疼痛积分、根管治疗效果评估等指标进行测定。采用 t检定、Mann-Whitney U检验等方法,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将以上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到两组患者在治疗隐裂牙髓病效果上存在的差异,并据此提出相应的临床指导意见。
2 结果
2.1 症状缓解程度
结果显示(表1),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经过T检验分析,两组疼痛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冠修复与根管同步治疗在缓解隐裂牙牙髓病疼痛上的效果显著优于传统治疗方式。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冠修复与根管同步治疗在治疗隐裂牙牙髓病时具有更好的疗效。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分)
组别 | n | 治疗前 | 治疗后 |
观察组 | 50 | 84.5±3.5 | 34.6±2.2 |
对照组 | 50 | 85.6±3.7 | 57.9±3.1 |
t | - | 12.17 | 2.12 |
p | - | 0.23 | 0.001 |
2.2 牙髓炎症改善情况
结果显示(表2),观察组中有43例患者牙髓炎症得到有效改善,占总观察组的86%;而对照组中仅有31例患者牙髓炎症得到有效改善,占总对照组的62%。经过统计学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极其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 0.001),表明冠修复与根管同步治疗在治疗隐裂牙牙髓病中具有更好的疗效,能够更有效地改善牙髓炎症情况。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牙髓炎症改善情况(n;%)
组别 | n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观察组 | 50 | 21(42.00) | 22(44.00) | 7(14.00) | 43(86.00) |
对照组 | 50 | 15(30.00) | 16(32.00) | 19(38.00) | 31(62.00) |
t | - | - | - | - | 4.59 |
p | - | - | - | - | < 0.001 |
3 讨论
隐裂牙髓病是口腔医学领域的一种多发病,主要表现为牙齿隐裂、裂隙或龋坏,进而损伤牙髓并诱发炎症过程[1]。该病症往往导致患者经历牙痛、牙齿敏感、牙龈肿胀等不适[2]。根管治疗和牙髓切除是治疗这类疾病的常用手段,但鉴于隐裂牙特有的结构,治疗过程颇具挑战性。首先,隐裂牙的牙髓往往位于难以触及的区域,使得彻底清除感染组织变得困难重重,从而提高了治疗不彻底和疾病复发的可能性[3]。其次,牙髓所处的位置以及根管系统的复杂形态要求医生具备高超的操作技巧。若操作不当,治疗失败的风险会显著增加[4]。此外,在治疗隐裂牙的过程中,患者还有可能面临牙髓移位、感染扩散等潜在并发症的威胁,进一步加大了治疗的复杂性和风险性[5]。众多学者对冠修复与根管同步治疗隐裂牙牙髓病的疗效进行了研究,以往研究结果表明同步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例如,门永锋学者在其研究结果中表明,针对隐裂牙髓病问题,将修复措施与根管治疗相结合,能够同时应对牙齿表面的损伤和内部的牙髓病变,从而彻底消除患者的病痛[6]。刘贺丽学者在相关问题的研究中证实了这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即修复与根管治疗并行,不仅显著提高了治疗的成功率,还有效降低了牙齿再次受到感染的可能性,从而避免了病情的反复发作[7]。另外,杨艳慧学者在实验中得出了借助修复技术和根管治疗,能够在保全患者牙齿功能的同时,也兼顾其美观性,从而避免了拔牙所带来的种种不便和负面影响[8]。岑乐,陈利亚等学者则认为修复与根管治疗的同时进行,能够有效减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痛苦和不适,进而提升其对整个治疗过程的满意度[9]。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修复与根管同步治疗的方法处理隐裂牙牙髓病,与传统治疗方案相比,具有显著优势,不仅能够高效地解决隐裂牙所引发的牙髓问题,还有助于患者全面恢复口腔健康。因此,治疗过程中需要先对牙齿进行全面的清洗及抗炎,之后再做根管治疗,主要是去除损伤的髓组织,填充根管等,最后进行修补等,以此提高临床疗效[10]。在治疗的时候需要保证根管的干净,防止复发或引发其它感染。综上所述,修复与根管同步治疗隐裂牙牙髓病具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文学,邹静秋.一次根管治疗术同步全冠修复治疗隐裂牙牙髓炎的临床效果[J].交通医学,2022,36(06):648-649+653.
[2]陈志宇.隐裂牙体牙髓病冠修复与根管同步治疗效果[J].黑龙江医药,2022,35(02):444-446.
[3]慕彩琴,李利霞.冠修复与根管治疗同步治疗隐裂牙牙髓病的效果及对患者咀嚼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07):118-121.
[4]王琪波,张成仁.冠修复与根管填充同步治疗隐裂牙牙髓病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2,16(03):79-81.
[5]邹丰.隐裂牙牙髓病全冠修复联合根管治疗后的功能恢复分析[J].中外医疗,2021,40(34):51-54.
[6]门永锋.冠修复与根管同步治疗隐裂牙牙髓炎的临床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17):107-110.
[7]刘贺丽.冠修复和根管填充同步治疗隐裂性牙髓病的临床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1,42(14):1247-1249.
[8]杨艳慧.冠修复与根管同步治疗隐裂牙牙髓病的临床疗效评价[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11):70-71.
[9]岑乐,陈利亚.冠修复与根管同步治疗隐裂牙牙髓病的疗效[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18(02):63-66.
[10]易鹏.冠修复与根管同步治疗隐裂牙牙髓病的临床效果评价[J].临床研究,2021,29(01):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