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而乡土建筑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中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价值。乡土建筑的原态保护与生态开发是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旨在通过保护乡土建筑的原始风貌和历史文化,以及结合生态设计和规划理念,实现乡土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和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分析基于乡村振兴的乡土建筑原态保护与生态开发。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土建筑;原态保护;生态开发
引言
乡土建筑是中国乡村的独特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内涵。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土建筑的原态保护与生态开发成为了当前乡村建设的重要课题。
1、乡土建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土建筑的保护和传承面临严峻挑战。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人口外流等问题的加剧,许多乡村地区的传统建筑面临着遗失、拆除或改建的风险。传统乡土建筑因为年久失修、缺乏维护、重建风格追求现代化等原因,导致许多优秀的传统建筑被破坏或逐渐消失。乡土建筑在功能性和实用性方面存在不足。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传统乡土建筑的功能性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往往无法满足当代人的需求,缺乏现代化设施和舒适的居住环境。由于缺乏更新改造或功能转换,这些传统建筑面临着被废弃或破败的风险。乡土建筑的保护管理体制和政策缺失是影响其健康发展的另一个主要问题。目前,乡土建筑的管理多为地方性规划、民间自发维护,缺乏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支持。缺乏权威性的保护管理机构和规范的保护政策,导致了乡土建筑的维护和保护工作难以有序展开。
2、基于乡村振兴的乡土建筑原态保护措施
建立健全乡土建筑保护与修复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制定和政策支持,明确乡土建筑的保护范围、原态保护的原则和具体措施,同时加强对违规破坏乡土建筑行为的监督和处罚力度,形成保护乡土建筑的法治保障。开展乡土建筑的调查和登记工作。对乡村地区的乡土建筑进行详细、系统的调查登记,建立档案资料,记录建筑的历史、结构、风格等信息。通过科学的调查分析,确保对乡土建筑的全面了解,为后续的保护与修复工作提供依据。制定乡土建筑修复与保护规划。结合乡土建筑的特点和所处环境,制定科学合理的乡土建筑保护规划,明确保护目标和保护范围,制定修复、维护、管理方案,为乡土建筑的原态保护提供战略性指导。注重传统建造技艺的传承与培训。通过组织乡土建筑传统工艺的传承活动、培训班等形式,吸引年轻人和专业人士参与乡土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传承古老的建筑技艺,保证修复工作的质量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3、基于乡村振兴的乡土建筑生态开发策略
3.1保护与修复相结合
保护乡土建筑的原态特征与历史文化价值,同时进行必要的修复和改造,以使其符合现代生活需求和环保标准,是一种科学而合理的策略。保护乡土建筑的原态特征是对建筑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保留。乡土建筑作为乡村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价值。在保护中要尊重和保留原有的建筑风貌、材料和结构形式,通过使用传统的建筑技艺和材料,保持乡土建筑独特的历史风貌和地域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乡土建筑常常会出现老化、损毁等问题。因此,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修复和改造是对乡土建筑的负责和关注,以使其能够适应当代生活需要和节能环保要求。修复涉及对建筑物结构、墙面、梁柱、屋顶等局部进行修补、加固或重建。改造则着重于提升乡土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包括更新室内设施、优化布局、增强舒适性等。乡土建筑修复与改造需要综合考虑文物价值、安全性、可持续性和舒适性等因素。关键是确保对乡土建筑的修复与改造不破坏其原有的历史和文化特征,使建筑本身与周边环境、自然景观保持和谐统一。乡土建筑的修复与改造还需要参与当地居民的合作和参与。他们了解建筑的历史和传统,能够提供有价值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施工经验,同时也可以参与到修复和改造的过程中,增强对乡土建筑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3.2生态设计与生态规划
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态设计和规划,可以有效地保护自然环境、提升建筑的生态适应性,实现乡土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在生态设计方面,需要以生态为导向,将生态原则融入到建筑设计的各个环节中。采用绿色建筑材料、能源节约技术、自然通风、passivhaus等设计理念,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建筑的能效性和环保性。此外,结合当地气候、地形、植被等因素,设计出既符合生态原则又符合乡土建筑传统特色的建筑形式,实现乡土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在生态规划方面,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乡土建筑生态规划方案,涵盖建筑规划、景观规划、水系规划等多个层面。以生态保护为出发点,合理布局建筑群落、绿地、水体等要素,保留和增加生态节点,打造生态连续带,创建良好的生态体系。同时,结合乡土建筑的特点,规划出乡村的建筑风貌区、文化遗产保护区等,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形成独特的乡村景观。生态设计与生态规划的关键在于综合考虑建筑、自然和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创新的设计理念,达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通过生态设计,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的环境适应性和资源利用效率,还可以改善居住质量、提升生活品质。而通过生态规划,可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促进生物多样性,实现乡村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3.3资源循环与再利用
通过合理利用和管理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再生利用,既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又可以降低开发建设成本,推动乡土建筑的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在资源循环方面,应该从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上入手,优先选择可再生、可循环的绿色建筑材料,如竹木、稻草、砖瓦等,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建筑施工过程中,要注重废弃物的分类和回收利用,将废弃材料再利用于其他建筑项目中,实现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在建筑设计和使用阶段,应该考虑建筑的可拆卸性和可再利用性。设计建筑结构时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拆卸和再利用,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建筑物在拆除或改造时,可以回收再利用材料,减少建筑废弃物的产生,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推动循环经济模式在乡土建筑领域的应用也十分重要。通过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闭环系统,促进乡土建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将农作物秸秆、餐厨垃圾等有机废弃物转化为生物质能源或肥料,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和能源循环利用,促进生态经济的发展。鼓励社会各界参与资源循环与再利用工作也是推动乡土建筑生态开发的重要举措。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公众对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的意识,激发社会参与的热情,共同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再利用工作的开展。
结束语
未来,在乡土建筑原态保护与生态开发方面,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管,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乡土建筑的原态保护与生态开发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构建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保护好乡土建筑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让乡村更加和谐美丽,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田荣荣.贵州新乡土建筑营造体系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20(23):71.
[2]郑志明,焦胜,熊颖.区域历史文化资源特征及集群保护研究[J].建筑学报,2020(S1):98-102.
[3]刘强,刘寒芳,林芷伊.生态传承下的乡土建筑营造适应性优化设计[J].建筑结构,2021,51(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