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地区站城一体化建筑设计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9
/ 2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地区站城一体化建筑设计研究

吕贺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142

摘要:“轨道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得城市的空间规划受到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在车站和城市之间的行走路径。将以车站和城市的交汇处作为研究的焦点,详尽地阐述了车站和城市整合的基础结构;并且,特别关注了车站和城市整合的建筑设计关键点。以上海轨道交通龙阳路枢纽为基础,为新时期的轨道交通枢纽地区的整体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关键词:轨道交通;枢纽站点;站城一体化;建筑设计

  1. 一体化建筑设计的基本构成

整合建筑设计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全面的交通系统、城市和物业建筑以及站城融合。

整个交通网络涵盖了城市轨道交通中心、标准化的交通工具和步行路径。这些中心主要负责接驳和连接各种类型的轨道交通工具,如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磁悬浮列车、都市快速列车等。标准化的交通工具则主要涵盖了城市街区、公共交通终端、旅游服务中心、出租车服务中心、私家车停放区、以及无人驾驶车辆停放区。而步行路径则代表了乘客可直接抵达目标区域的途经方式【1】。城市与住宅的设施,涵盖了人类的实际存在以及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人类文明的实体表现形式涵盖了建筑街区、人类活动地点、人类景观节点等,还有如功能性、城市特色、建筑设计等无法直接感知的人类情感。这就是所谓的站城融合。重要的是,城市的交通中心和城市空间是两个独立的实体在同一个系统中相互影响和联结,使得空间、交通、功能、工程技术等各个领域达到了整合和协作。图1展示了站城一体的空间布局。

图1站城一体空间示意图

  1. 站城一体化建筑设计的意义

2.1景观环境改善

构建站点是展示城市形象的关键元素,而站城融合的建筑设计则是达到城市交通系统的景观化和环保化的主要途径。建筑设计的合理性并非只在于其外观的美感,还应该关注到城市交通中心地带站点的功能、环保、经济和合理等多个层面。

2.2提高工作效率

整合了站城的建筑设计能够在站点附近构建商店、办公区、文化休闲、餐饮、旅游等领域,实现站点的建设与城市发展、商业运营、服务提供的融合,为各个行业之间搭建一个稳定的连接,从而增强交流的效率。

  1. 枢纽地区站城一体化建筑设计要点

3.1构建有序空间关系

3.1.1站城一体的类型和空间布局

构建站城融合的目的在于打造优秀的站城空间。通过构建具备多样性和高质量的空间结构,通常会包括各种类型的空间载体,如交通中心(如轨道交通、普通公共交通)、中心与物业公共通道(如地下通道、地面步行通道、空中连廊)、转换节点(如下沉广场、交通核心、中庭)以及城市节点(如城市节点、开放空间)等。

将各种类型的空间实体融入到城市环境中,形成了一种集车站与城市为一体的空间布局模式。总的来说,它们可分为三种:向心型、单一线型和网络型。

交通枢纽站点的多轨线换乘特性使其成为理想的选择,其换乘人数众多,并且在附近地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这种向心的空间设计方案主要围绕着枢纽站点,利用如枢纽前广场、大型下沉广场、城市广场等多种公共设施,实现了周围建筑物的环状、向心的空间布置。

单线路设计适用于只有单轨线路或者换乘频率较低的车站,这种设计方式并不会对该地区产生太大的影响,并且车站与其周围的建筑物并无明显的优劣。这种单线路设计的空间布局方式是以车站作为终点,构建线性通道,并将其与周围的土地进行连接。根据当前环境和设计标准,线性通道可选择多种组合方式,如直线、弯曲线、曲线等。

3.1.2站城一体的城市形象构建

形象设计展示了城市空间规划的艺术性。在设计过程中,主要关注建筑的独立性、地标性和集群性的景观塑造。会深度研究和理解天际线、建筑的外部装饰、核心建筑的屋顶、建筑的最高级别、建筑的风格、颜色和街区的边缘、公共通道、开阔的区域、城市广场、绿色生态区、空中走廊等各种建筑和城市景观元素,并在整合和协同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和理解这些元素,包括城市的基础文化、流行的创新理念和核心的特性,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人性的关怀。将车站变为城市的文化象征与城市风采。

3.2配置合理的功能业态

3.2.1满足城市不同需求的功能业态

功能性业务不仅是城市整合的核心,也是后续运营、管理和投资收益的决定性因素。对于这类业务的投资方案,需通过“了解情况、熟悉市场、确定方向、计算总收益”来实现,一般而言,“根据城市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补充”2。根据站点的规模和等级,将其划分为:枢纽站、中心站、集群站、普通站和特殊站。这些站点的功能业态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

枢纽站和中心站与城市的各种功能模式相结合,以满足全城及其周边的需求。这些设施通常包括城市的行政文化中心、博物馆、文化馆、开放的绿地、商务中心、会议酒店等。

城市集群与社区的服务需依赖于集群的各种功能模式,这些模式包括了社区内的文化设施、公共绿地、商业设施、以及办公与创新设施。

通过配备普通站、特别站和末端站,可为附近的工业和居民区提供相应的服务。这些服务通常包括零售、创新型办公、以及设立小型公园等。

不论是何种类型的功能性业务,都需依据规划和市场需求来实现功能的融合,业务的多元化布局,以达到地块的价值。

3.2.2立体布局的功能业态

图2展示了城市功能业态通常呈现出的平面层次和立体叠加的价值空间分布特征。

图2站城一体功能业态空间布局示意图

按照步行15分钟的距离,把以站点为中心的区域划分成500米和800米的辐射区域。这些区域的土地价值和商业开发价值都是有规律的下降。根据与站点的关联程度,会在空间上依次安排商业、商务和居民区。考虑在车站的中心位置建立一个宽敞的区域,用以缓解乘客的流动,同时也可增加一些公共文化设施,以此来展示车站的独特文化气息,并强调车站的门户特色。

依照枢纽车站大厅的地下、地面以及高架的布局,会同时设置商业等人流量较大的业务,并且在车站和轨道公共通道上进行。这种多层次的空间设计理念一般会出现在地下站厅层、地面裙楼的一层、二层等区域。一般来说,塔楼的位置都是用于办公、住宿、展览等各种商业活动的地方。

3.3组织人行交通体系

为了提升枢纽的交通效率,需在枢纽站内部进行换乘,并且将枢纽站与常规交通的连接进行综合和协调,详情请参考图3。

图3枢纽换乘与交通接驳的人行流线示意图

在枢纽站的内部进行转移。根据线路的铺设模式和当前的建筑环境,每个站点都被安排为地上、地下、高架等多种垂直模式。而转移站的空间布局模式,是根据轨道交通的网络规划和线路的铺设,包括了平行、十字、T型、垂直等多种转移模式,还包括了收费区域、站外、不同楼层的多种转移模式。将对枢纽站的人行路径进行重新规划,将各种旅客流量集中起来,优化各个入口和出口的布局,以此彻底优化轨道交通的转换路径,全心全意地构建一个拥有较强的可重复使用特点的公共交通环境。

对于枢纽站点和标准公路的连接,须要有相应的公共交通工具如公共汽车总站、长途客运站、出租车服务中心、私家车停放区、无人驾驶车辆停放区等。借助于站城融为一体的构建,能够高效地将这些枢纽和标准公路工具进行融合,从而解决最终1公里的交通难题。

结语

在城市的轨道交通中心,进行站点的城市设计是一项极其繁琐的系统性任务,它须全盘考量到建筑布局、交通运输、城市布局等多个层次的元素,从而确保城市的轨道交通体系能够有效且持久的运行。

参考文献

[1]丁太威.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地区站城一体化建筑设计研究[J].隧道与轨道交通,2020,(02):67-71+80.2020.02.015.

[2]张俊华.基于站城一体化的轨道交通枢纽与城市空间的连接空间模式研究[D].深圳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