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络成瘾的威胁不仅仅局限于个体的心理健康,更可能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对网络的沉迷,无法自拔,影响到工作效率、学习成绩,甚至影响到家庭和社交关系。因此,深入探讨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并探讨有效的干预措施成为当今重要的课题。本文旨在回顾现有研究,探讨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与干预措施,为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网络成瘾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网络成瘾;心理机制;干预措施
引言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网络成瘾问题在青少年中愈发突出。网络不仅给青少年带来便利和娱乐,也让他们面临更多潜在的身心健康问题。网络成瘾正如同一把“双刃剑”,在为青少年提供了无限的信息和交流机会的同时,也在无情地吞噬着他们的身心健康。
1.网络成瘾的定义与特征
1.1对网络成瘾的定义和范畴进行界定
网络成瘾作为一种新型的行为成瘾,在当代互联网普及的背景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网络成瘾指的是个体对上网行为过度沉迷,导致日常生活、社交关系、学习或工作等方面受到明显影响的现象。范畴主要包括但不限于游戏成瘾、社交媒体成瘾、在线购物成瘾等。表现为无法控制地长时间使用网络、习惯性地逃避现实问题通过网络寻求满足、出现戒断症状如躁动、抑郁等。对于那些无法控制自己上网行为且影响到日常生活的人,可能需要专业心理健康机构介入进行干预和治疗。网络成瘾的定义和范畴界定正日益受到学术界和临床实践的重视。在现代社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日常生活中与网络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然而,有些个体可能由于自身特征或环境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和沉迷,进而导致网络成瘾的产生。网络成瘾的范畴主要包括对虚拟世界的沉迷、无法自控的网络使用、无法摆脱的网络干扰等方面。患有网络成瘾的个体常常表现出对网络活动的强烈渴求,无法自觉地控制自己的网络行为,忽视现实生活中的责任和义务,久坐前电子屏幕所导致的身体疲劳等。
1.2网络成瘾的常见特征和表现形式
1.2.1精神及心理症状
网络成瘾在心理和情绪症状方面具有明显特点。研究表明,抑郁和焦虑在网络成瘾者中更为普遍。他们可能会感到孤独、沮丧、无助,丧失对生活的兴趣。同时,网络成瘾会导致自尊心受损,产生自卑感。还有一些人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冲动控制障碍等问题。成瘾者倾向于与现实中的人际互动减少,而将大部分时间花在网络上。他们可能放弃现实世界中的活动和人际关系,导致社交能力下降。此外,因为过度使用网络,他们可能失去面对面交流的能力,并慢慢变得孤僻。网络成瘾者往往失去对时间的控制,无法合理安排日常学习、工作和休闲时间。他们可能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忽视其他重要事务,如学业、家庭和朋友。这会导致学习工作效率下降,产生时间上的矛盾和压力。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会对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网络成瘾者可能经历视觉疲劳、睡眠障碍、头痛和颈椎病等身体问题。
1.2.2社会及其他症状
社会和其他方面的症状是网络成瘾者常见的表现。首先,沟通障碍是一个显著特征。青少年缺乏来自家人、社会和朋友的支持,导致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不被满足。在这种情况下,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社交平台,使他们能够通过虚拟身份结交新朋友,逃避现实,长时间沉溺于网络中,依赖于网络以获得心理满足。因此,青少年常常出现社交恐惧、害羞、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障碍,并过度依赖虚拟社交支持。当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他们倾向于逃避,将所有焦点放在网络世界中,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工作计划和人际关系。长期沉迷于网络会导致最基本的人际交往和沟通技能的丧失,使得现实生活中的他们变得沉默寡言、胆怯甚至无法正常进行面对面的互动。另一个常见的症状是抑郁。在青春期,青少年更加注重自我意识和自主性,反感父母的干涉,表现出明显的叛逆倾向。因此,网络成瘾者更容易在虚拟网络空间中寻找表达情感和真实“虚拟朋友”的宣泄渠道。他们不愿向家人和朋友敞开心扉,将自己隐藏在网络世界里,而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疏远和怠慢。这种逃避现实、寻求情感满足的行为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孤独感和心理压力,形成了一种消极的循环。
2.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探究
2.1社交需求满足
社交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而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和广泛的社交平台。通过社交网络,个体可以与他人分享信息、交流观点、建立新的社交关系等,从而满足社交需求。在网络成瘾的发展过程中,个体可能因为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困难或者孤独感而寻求更多的社交满足。社交网络为他们提供了逃避现实和虚拟社交的机会,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赞同、认可和社交支持。这种虚拟社交的满足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交缺失,从而使他们越来越依赖于网络以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此外,社交媒体平台通常会通过“点赞”、“评论”等方式让用户获得社交反馈,这种正反馈机制可以增强个体使用社交网络的动机,并对大脑的奖赏系统产生刺激。个体在接收到正面的社交反馈时,会感受到快乐和满足,进而加深他们对网络的依赖和渴求。
2.2脑神经机制
网络成瘾与大脑奖赏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大脑奖赏系统主要包括多巴胺神经元和相关的脑区,如腹侧前额叶皮质和纹状体。这个系统在感受到愉悦和奖励时会被激活,从而使个体产生乐趣和满足感。当个体沉迷于网络中时,特别是通过社交网络满足社交需求,大脑奖赏系统会被过度激活。研究表明,使用社交媒体时,特别是在收到许多“赞”和评论时,多巴胺水平会上升,从而加强了个体对网络的渴求和使用行为。这种过度的奖赏刺激可能会导致大脑适应性改变,使个体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加深,同时对现实生活的奖赏和愉悦感减少。另外,其他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也参与了网络成瘾的形成。例如,前额叶皮层的功能异常与网络成瘾有关。前额叶皮层是负责认知控制、决策制定和抑制控制的脑区,网络成瘾者往往表现出冲动和缺乏决策控制的特点。对于网络成瘾者而言,他们可能不能有效地抑制对网络的渴求,缺乏对网络使用的自我控制能力。另外,与注意力捕获相关的视觉和运动神经系统也可能与网络成瘾有关。
2.3心理依赖渐进过程
网络成瘾的心理依赖是一个渐进过程,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动机的变化。首先是探索阶段,个体开始对网络世界感到好奇,并尝试体验其中的乐趣和刺激。在这阶段,他们主要由于新鲜感和探索需求而倾向于沉迷于网络。接下来是习得阶段,个体逐渐建立起对网络的依赖和习惯。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形成一种对网络的情感依存和使用习惯,经常通过网络来获取满足感和愉悦感。心理特征包括渴望、焦虑、无法自我控制等,心理动机则主要是寻求快速满足和逃避现实问题。随后是失控阶段,个体对网络的依赖达到了失控程度。在这个阶段,个体无法控制自己对网络的使用,不再受限于时间和地点,丧失了对现实生活的兴趣和责任感。心理特征包括冲动性、生活失调、社交问题等,心理动机则主要是追求持续的满足感和忘却现实烦恼。最后是恶化阶段,网络成瘾已经对个体的生活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在这个阶段,个体可能出现严重的心理和身体问题,如抑郁、孤独、健康恶化等。心理特征包括消极情绪、自我否定、社会隔离等,心理动机则基本围绕着逃避现实和追求短暂快感。
3.网络成瘾的干预措施
3.1教育与意识提升
教育与意识提升在干预网络成瘾问题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广泛的教育宣传和意识提升活动,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理解并预防网络成瘾的危害。针对青少年群体,教育活动应当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展开,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网络成瘾对身心健康的损害。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的高风险群体,因此需要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上网意识和行为规范。通过向他们普及网络成瘾的危害,并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预防网络成瘾问题的发生。针对家长和教育者,教育活动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监护和引导青少年的网络使用。家长和教育者在孩子的网络成瘾问题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他们需要了解网络成瘾的风险和征兆,学会正确的引导和支持。教育活动可以为他们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呵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另外,在社区层面,开展与网络成瘾相关的宣传活动和工作坊,可以增强公众对网络成瘾问题的认知,促进社会的关注和关爱。通过多方合作机制,包括学校、家庭、医疗机构等的密切配合,可以形成网络成瘾干预的合力,共同推动网络成瘾问题的解决与预防工作。
3.2增加体育锻炼,丰富个体的心理资源
研究表明,身体活动对个人心理资源和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具有显著影响。体育锻炼有助于释放身体中的压力和紧张情绪,增强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从而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能够给个体带来成功感和成就感,提升自信心,减少负面情绪和逃避行为。同时,主观幸福感的增加使个体更加积极乐观,更能够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不再借助网络逃避现实。此外,体育锻炼还可以提高个人的心理韧性,增强意志力和战斗力。心理韧性是个体克服逆境和挫折的关键能力,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个体的耐力和毅力,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更加坚定和勇敢。具有高心理韧性的个体更有可能规避网络依赖行为,使自己更好地抵抗网络的诱惑,积极应对对抗网络成瘾的挑战。最重要的是,体育锻炼可以帮助个体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通过参与体育活动,个体可以从家人和朋友中获得归属感、情感支持和互助,增强社会认同感和参与感。这种亲密关系和支持系统的建立将有效降低个体对网络的依赖,为他们提供健康的交流渠道和心理满足,从而减少网络成瘾的风险。
3.3心理咨询和行为疗法
心理咨询通过与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沟通,帮助个体认识到自己的网络成瘾问题,并深入探讨背后的心理需求和情绪问题。通过与咨询师的交流,个体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情感障碍和行为模式,从而建立更健康的自我认知。心理咨询也可以提供有效的心理干预和辅导,帮助个体学习应对压力、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提升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重新找到对于负性情绪的应对方式,丰富心理资源。行为疗法主要通过改变不良的上网行为,帮助个体建立正常的生活规律,逐步减少对网络的依赖。通过与行为疗法师的合作,个体可以制定实际可行的行为计划,包括限制上网时间、设立目标和奖励机制等,以逐步改变对网络的渴望和依赖。行为疗法还可以通过替代行为的引导,将个体的注意力和兴趣转移到其他有益的活动中,如健身运动、艺术创作等,从而重新融入现实生活。
3.4恢复耐心,帮助网络成瘾者摆脱困境
在网络成瘾问题上,家长和亲子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面对孩子沉迷于网络而产生紧张和冲突时,重要的不是急于让他离开网络,而是要耐心地与他重新建立联系,修复受损的家庭关系。家长需要恢复耐心,认识到解决网络成瘾问题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重要的是要向孩子传达爱与理解,让他感受到支持和关心,而不是用严厉或指责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只有在建立互信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孩子才会更愿意与家人沟通、分享内心的困扰与需求。家长可以利用孩子离开网络回到现实生活的机会,进行短暂但有效的对话。这段时间内,家长可以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在网络世界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给予理解和支持。通过这种交流,慢慢地重建亲子之间的情感连结,帮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关心。通过细心和耐心的亲子互动,可以让孩子逐渐发现外面的世界并不总是孤独无助,家庭也可以给予他们理解、支持和爱。
结束语
网络成瘾作为一个复杂而严重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了解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于帮助个体战胜网络成瘾、恢复健康的生活至关重要。未来,我们需要加强科研工作,深入研究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开展有效的干预措施,为个体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孙亚东.农村青少年网络成瘾类别及其与抑郁和问题行为的关系:学校联结的中介作用[D].西南大学,2022.
[2]何妍,俞国良.手机依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应对思路[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22):4-7.
[3]王冰.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相关精神因素及干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21.
[4]陈艳.父母调节对青少年手机成瘾的影响机制及其干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1.
[5]王玉娇,宋天,段绘春.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及干预措施分析[J].校园心理,2017,15(02):126-129.
作者简介:朱婧怡(1995.8.24),女,汉族,北京人,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研究生在读人员,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