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学校科研成果转化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9
/ 2

我国高等学校科研成果转化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探究

赵跃鹏  张伏玲

河北科技学院071000

摘要:高等学校是目前我国科研成果的主要来源,虽然从数量上看有了长足的进步,质量上也有很多的科研课题或论著获得了国际国内的相关奖项,但在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发展的动力,经济提高的基础上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本文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校;科研成果; 解决办法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对高等学校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加强。从211院校、985院校建设,再到省部共建院校、地方重点高校建设,直到现在的“双一流”院校建设。对高校的投资可谓是一浪高过一浪,各大院校在加强基础设施和硬件建设的同时,也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倒了软件建设中去,对科研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无论是教育部的评估还是高校对人才的吸引都把科研能力作为评价高校和教师的首要指标。1999年我国第一批“三本”院校诞生第一,最大的特点就是“挂羊头卖狗肉”用重点高校的名称作为前缀,用实际独立办学的学院名称作为后缀,引进了民营资本。在利用民间资本加强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提下,开始了民办高校的飞速发展二十年。随着我国对民办高校的管理日趋规范,2020年教育部要求在五年内全部实现转设,不再设置“三本”“二本”的区别和概念,这无疑又给全国的高等学校带来了一次发展的契机,民办高校也在规范办学的指引下,加强了科研队伍的建设,加大了科研成果的重视程度。使我国的专利申请和科研立项的数量呈井喷式状态。

作者综合了近十年科研成果的总体数量的增加趋势,结合科研成果最终真正实现了与企业的合作,体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数量,总结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目标导向失去了应有的激励机制。目标导向仅仅停留在对高校自身的评估以及对教师的量化考核上,无法用目标的形式激励科研工作者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成果转化上,而仅仅停留在了立项和结项中。第二,利益分配存在不平衡的现象。科研成果的转化归根结底是要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否则就是一纸空文,而被束之高阁。那些产生了经济效益的成熟科研成果,在利益分配上不能够体现最大化的激励性质,就会极大的挫伤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第三,管理体制僵化。受我国历史沿革的影响,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大量存在等、靠、要的现象,谁的关系硬,谁就能获得较多的科研经费;谁的关系广,谁就能在利益分配中占有优势。这些僵化的管理体制直接导致大量的科研成果转化进入了瓶颈。第四,法律、法规等相关政策不够完善。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大量的法律法规就显得有些后劲儿不足,甚至滞后。拖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后腿。

针对以上几个存在的明显问题,笔者认为要想健全激励机制,增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动力,应该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健全高等学校的激励机制。高等学校无论在科研工作者的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在整个社会的科研体系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努力健全科学的激励机制,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和科研成果转化的宽松环境,是调动科研工作者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根本所在。在实际工作中高等学校应该进一步明确考核量化目标,坚持科研理论研究和研究成果应用并重的原则。第二,在分配体制中推行新型的分配制度,有效的激励高等学校的科研人员。利益分配是一个无法绕过的核心问题,既可以保障科研过程的顺利进行也可以充分调动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在我国按劳分配为主的大原则下,创新分配制度,加大信息收集、管理水平、科研成果转化等生产要素在分配中所占的比例。高等学校可以按照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再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科研成果转化的优惠创新政策,鼓励高等学校师生与企业结合,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助推科技企业的高速发展,用制度明确股权和利益分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科研成果所属人的股份比例。第三,改革现有的管理体制,实行与国际接轨的科学化管理。高等学校现有的科研管理部门的职能要进行调整,可以成立科研成果转化专项小组。原来的科研处的职能主要负责课题的申请、立项、结项等行政性的工作;新成立的专项小组专门从事科研成果转化的评估、量化、考核等工作。这样既能保证科研成果在转化中的风险评估,又能使学校随时了解社会和企业的真正需求,从而根本上推动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第四,坚持以人为本,营造科研人才激励新机制。人才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高等学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第一责任人。高等学校应该在用人上本着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推行科研成果转化立项竞聘制度,灵活的使用人事代理制度,合理利用人才流动机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吸引高科技人才,推广应用型的创新人才,打造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第五,努力建立公平合理的评估机制。评估是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个程序,科学合理的评估能够科学判断市场走向,进行市场预测和优化成果结构的功能,同时通过评估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市场风险,降低转化过程中的投诉损失。因此必须深刻认识现有评估体系的弊端,建立公平、公正的评估机制。高等学校应该针对应用研究与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建立不同的评估体系;科研成果转化的周期、产业化的程度和社会价值以及经济效益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和衡量标准。同时在评估过程中建立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时候控制的评估程序,加大高等学校应用研究的比重,提高教师主持横向课题的积极性,加快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

总之,我国的高等学校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在科研成果上都采取的非常重视的力度,各个学校成果转化程度和经济效益评估还存在的或多或少的问题,笔者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能够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系保定市科学技术局科技计划项目任务“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140ZZ03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