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外国语学院
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她不仅善于创造伟大的文明,而且善于把世世代代的文明保护起来、传承下去,使中国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上下五千年不曾间断、纵横八万里不留空白历史的国家,中华民族在漫长的文明演变中形成了独有的玉文化。汉代重玉之风盛行,玉文化在汉代得到大力推崇和发展。从玉器工艺发展史上看,汉代玉器上承战国下启魏晋。关于汉代玉器及玉文化的研究是中国玉器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佩玉”自古是君子道德修养与文化品位的象征。本文以研究汉代玉文化为切入点,探索玉雕艺术创作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方法路径,以此指导现代玉佩饰创新设计。
关键词:汉代玉文化 玉佩饰 创新设计
前 言
西汉时期,张骞(约公元前164年-公元前114年)于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26年从长安(今陕西西安)出发,联合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首次开拓丝绸之路,被称为“凿空之旅”。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沿线各国之间文化的交流与繁荣,是东方与西方之间沟通的桥梁。
在人类文明已经进入21世纪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9月和10月,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且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第1章 绪论
1.1研究现状
倪建林先生认为:“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产物,反映的是特定时代的观念意识,孰兴孰衰以及风貌特征均由那个时代的大环境所造就,玉器艺术当然也不例外。”汉代玉器在我国玉器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是我国灿烂玉器发展史中的一个繁盛时期。汉代政治统一,经济发达,四海富足,国力繁盛,在精神文化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上均是玉文化在汉代得到大力推崇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汉代玉器在继承战国玉器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又有自身的发展和变化,圆雕、透雕的玉器较之前有所增多。组成玉佩饰在构成上趋于简化,但是种类和质地更为丰富。
崔云研究了组玉佩源流变迁的过程,其认为组玉佩在我国古代服制和礼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最重要的佩玉之一。作为重要载体的组玉佩,它既有礼玉的特性,又有引人注目的装饰功能。
李宏从墓葬出土的玉佩组合实例出发,对组合玉佩的发源、演变作出比较与论述。不仅可以直观地了解到玉佩组合方式随时代变迁的演化,也深刻感受到祖先赋予佩玉之人格、伦理、政治、宗教多重文化与审美的内涵。
1.2研究思路
本文研究思路从两条路径展开。横向上,以古代组玉佩发展史为主线,基于对组玉佩发展史的梳理与演变过程的研究,选取汉代组玉佩作为研究点,通过对汉代组玉佩形制分析并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结合,阐述组玉佩在历史发展中沉淀的核心文化价值;纵向上,探讨古今男子佩玉价值观的变化,并研究当今男士的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以符号学方法论为指导,以玉佩饰设计为载体,初步探索传统文化再设计方法。
1.3研究意义
本文尝试研究古代君子之德与玉文化如何融为一体,从中探讨“玉雕艺术”如何通过自身特有的方式产生“能量”以影响人的行为习惯乃至于生活方式,进而探讨玉雕艺术创作过程中如何通过文化符号不断地迭代自身的价值。因此,本课题的最大意义在于通过对汉代组玉佩的研究,将汉代传统纹样、组玉佩形制结合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归纳、提炼、推演、融入现代语言进行再设计,转化为现代人们需求的设计,从而形成对优秀玉文化的创新性继承和创造性发展。
第2章 组玉佩的发展及文化功能研究
2.1汉代组玉佩的发展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第一次提出了玉的定义,所谓“石之美者”即玉。由此可见,中国古人对玉的认识首先是以美为出发点,后将佩玉上升到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并将美石之品比附于君子之德,因而儒家思想体系中将“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显然,美石已经不仅仅是美石而已,而是被赋予了特定内涵,“更是涵盖了美学和哲学思想的双重属性,已被升华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重要的象征物。”
商周以后,以礼仪、丧葬用玉为主的古典玉器,在汉代发展到高峰。礼仪用玉的“六器”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不仅数量多,纹饰精美,造型上亦不断推陈出新,其功用扩大到辟邪、别尊卑、象征财富等方面,在琢玉工艺上也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从考古出土的汉代玉器形态及人物形象资料来看,汉代前期的组玉佩数量还是比较多的。遗憾的是,已经发掘的汉代大型墓葬,多数被盗扰,组玉佩更是被扰乱。少数完整出土的大型组玉佩主要集中在西汉早期:1983年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组玉佩、1983年西安三桥镇汉墓出土组玉佩、2001年西安窦氏墓出土两套组玉佩。组玉佩在汉代服制和礼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有儒家思想中礼玉的特性,融礼玉、佩玉、组玉于一体,又有精美装饰人体的功能。随着组玉佩形式的制度化,玉佩饰器形更加丰富、社会功能更为广泛,在实现审美功能的同时,又被赋予政治属性,等级越高,组佩越长、形制越复杂、雕刻越精密,彰显出尊贵的身份和高贵的社会地位,以此来明尊卑、稳定秩序、维护统治。
2.2汉代组玉佩的文化功能
通过对组玉佩的起源以及汉代组玉佩的发展研究,此处将组玉佩的文化功能总结概括为两点:
第一,以玉养生。中国文明自上古开始,玉便以自身的特殊美被区别于其它普通石头并被赋予与天地人神相感通的功能。刘成纪先生认为,在古人的认知中,从空间层次来看,人的存在相对于无限广延的自然山川来说是非常渺小的;从时间层次来看,人的生命相对于具有永恒特性的自然山川来说是非常脆弱和短暂的。在这种背景下,“人借助玉沟通人神关系,其目的就不仅仅是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关联的问题,而且是如何使自己的生命得到有效养护和延长的问题。”因玉一直被视为集天地之精华,所以古人认为佩玉在身,也便是受天地精华之庇佑。
第二,以玉比德。到了汉代,君子佩玉不再是简单的装饰,君子佩玉在身被赋予更多内涵和意义,比如用来表达身份、情感、风度,甚至上升到更为重要的层次,体现在社会各阶层的生活、观念和伦理道德等各方面,同时与国家的政治、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春秋时期管仲归纳出玉有九德,孔子归纳为十一德,东汉时期许慎将玉的品德作了简化,认为玉有五德,即仁、义、智、勇、洁。古人对玉的九德、十一德、五德说,都是在强调精神层面的品德内涵,换言之,玉与人的精神世界彼此相连通,是君子道德修养和文化品位的象征。
第3章 初探传统文化再设计方法
面对着包罗万象、世界各国文化相互交融的局面,我们如何在文化的接触与比较中建立起本土文化的价值认同成为关键的时代课题。在本文看来,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设计尤为关键。创新不再是做更新奇的外观,更美的造型,而是如何通过设计,使我们的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站在设计之外看设计,才能更好地认清我们所处的时代,让设计真正融于生活。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一直在苦苦探讨传统文化与设计实践之间该如何进行对接和转化。本文的传统文化研究为汉代玉文化,传统元素为汉玉文化中的纹样,中间进行的对接和转化便是融入现代语言进行设计创新。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怎么实行具体的转化,怎样操作是重点思考的问题。基于前文所做的研究,本文将这个过程分为四步走:第一步是将传统元素汇总,第二步是将元素分类整理,第三步是提取元素并局部转化,最后一步便是融入现代设计语言进行再设计。除此之外,在转化和对接过程中,遵循两点:第一,基于用户研究,即在进行创造性地转化过程中,对设计实践与人的实用性需求建立起关系的连接;第二,基于现代设计语言,便是指形式美法则、黄金比例等方式方法。基于上述研究内容,试将传统文化再设计方法转化如下图:
图1传统文化再设计方法研究转化
结 语
本文以汉代玉文化为研究背景,提出对传统文化元素再设计的一些思考。中国工艺横亘古今,贯穿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任何形式的工艺创作成果皆是几千年的沉淀,这种沉淀不仅仅是技艺层面,同时涵盖了古人对道的追求,进而言之,是价值观与美学的凝萃。
本文通过对组玉佩发展史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功能的探究,运用符号学方法论,初探传统文化再设计方法,以此来指导玉佩饰创新再设计。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收获颇深,传统文化有着它自身的魅力,人类文明进入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面对复杂和瞬息万变的世界、面对多种文化的往来与交流,如何在文化的接触和比较中建立起本土文化的价值认同是尤为关键的课题。我们应当以更为包容、更为自信、更为平和的姿态来审视自己,发扬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将“设计”作为科技和文化有效融合的手段,发展工艺文化。
发展工艺文化,首先要实践,在实践中发展文化,开拓优秀的、面向世界的、面向生活的设计与生产;其次要开展面向历史、面向未来的理论研究。后者虽然不直接作用于生产、设计,但不能缺少它,设计需要理论作为指导支撑,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继而再指导实践,如此反复,便可以更好地探索出对传统文化创新性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技术路径。
参考文献
[1].刘成纪.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M].人民出版社.2017年
[2].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年7月
[3].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
[4].彭妮·斯帕克[英]钱凤根/于晓红[译].设计与文化导论[M].译林出版社.2012年8月
[5].崔生国.图形意语[M].湖北美术出版社.2014年4月
[6].许平.青山见我[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
[7].宋艳萍.汉代画像与汉代社会[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6年8月
[8].倪建林.汉代玉器艺术—中国古代玉器艺术鉴赏[J].中国美术教育.2003年第四期
[9].崔云.贵族灵物组玉佩[J].收藏家.2014年2月
[10].李宏.玉佩组合源流考[J].中原文物.1999年第1期
[11].倪健林.史前玉器艺术简述——中国古代玉器艺术鉴赏[J].中国美术教育.2003年第一期
[12].杨伯达.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历程(上)[J].东南文化.1988年12月
[13].胡金凤.消费与人的需要-一种人学解析[J]新视野.2002年5月
[14].熊微.传统文化的可持续设计——以生活用品为例[J].创意与设计.第二十四期.2013.1.
[15].习近平.文化自信是“三个自信”的坚固底色.新华网[EB].2016年5月26日
本文为河北外国语学院校级课题“汉代玉文化影响下的男士玉佩饰创新设计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课题编号:【HW202307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