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线导管在脑卒中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0
/ 2

中线导管在脑卒中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张雪艳 杨亭亭

陕西省人民医院  陕西西安 710068

摘要:目的评价中心静脉置管对危重脑卒中病人的治疗作用。方法对苏州大学附属二医院于2019年3月-2021年3月间住院的危重中风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研究选取于2019年3月~2020年2月进行 PICC置管术的病人为对照,并于2020年3月~2021年3月置管者为观察组。对两组导管留置时间、穿刺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的导管留置时间均无显著性(Ρ>0.05);结果显示,实验组穿刺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一次气管插管一次成功率及总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性(Ρ>0.05)。在观察组中,1例怀疑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1例在晚上自行拔除气管导管。结论行非保守治疗的神经内科危重病人行中线导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创伤小,插管后即刻使用,费用低廉,且不会增加置管术后并发症,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关键词:中线导管;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脑卒中;重症;并发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苏州大学附属二医院于2019年三月至2021年三月间,因急性脑梗死而接受 PICC或 MC插管治疗的危重病人,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选条件:①年龄在14周岁或更大;(2)入院后进行核磁共振(MRI)和 CT扫描(CT)明确诊断,符合脑中风的诊断标准[7];(3)临床数据完备。(4)补液疗程至少7天;(5)可以对插管至拔管的整个过程进行跟踪。排除标准:①有 PICC置管禁忌症:穿刺部位和插管路径有感染源;穿刺点有放疗,血栓,外伤,血管外科手术史;(2)合并免疫、造血功能异常;(3)多脏器损害,或其它脏器功能不全;

1.2 使用材料

两组患者均使用一次性使用穿刺置管包及超声引导系统。对照组患者使用一次性三向瓣式膜硅胶单腔PICC(4 F,长度60 cm);观察组使用一次性三向瓣膜硅胶单腔中长导管(4 F,长度30 cm)。两组患者所使用的导管除了长度不同外,材质与端口类型一致,具有可比性。

1.3 置管及维护

(1)置管操作者固定。3名置管操作人员均为PICC置管团队静脉治疗专科护士,院内每2年进行一次考核及资质认定。(2)按照同质化的置管操作流程进行置管操作,并均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肘上血管穿刺置管。置管前,置管护士通过对患者的情况进行整体评估,排除置管禁忌证,采用超声系统评估患者双上臂的血管情况、导管走向血管的内膜情况,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优先选择无置管史侧血管。置管中,采用超声系统评估患者置管同侧锁骨下静脉及颈内血管情况。评估完成后,按照同质化置管流程进行置管操作。

1.4 观察指标

(1)导管留置时间:从导管置入至拔除的时间,以天计算;(2)置管操作时长:从置管操作消毒皮肤开始至导管置管完成、固定导管结束,以分钟计算;(3)一次送管成功率:从置管者成功穿刺血管后,一次递送导管至目标位置,无二次调整情况的比例;(4)置管后并发症:静脉炎、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堵塞、导管移位、导管异位、导管相关性血栓、渗血、渗液等。并发症均按照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进行诊断。静脉炎是指静脉血管的炎性反应,临床表现为疼痛/触痛、红斑、肿胀、硬化、化脓或条索状形成。导管堵塞是指使用注射器回抽导管无回血,推注有阻力或无阻力。若使用尿激酶溶栓后无法复通,予以拔管。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置管情况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导管留置时间为(26.85±13.93)d,对照组患者的导管留置时间为(31.71±21.67)d,两组患者的导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Ρ>0.05)。观察组患者的置管操作时长为(17.00±3.10)min,短于对 照 组 患 者 的(25.10±8.8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069,P<0.05)。对照组患者的一次送管成功率为14.29%(6/42),观察组患者的一次送管成功率为6.52%(3/4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Ρ>0.05)。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非计划拔管情况的比较

对照组导管留置期间发生Ⅱ级静脉炎1例,导管相关性血栓1例,导管移位4例,包括1例头端移位至颈内、因疑似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而拔管1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4.29%(6/42)。观察组中,发生置管后Ⅱ级静脉炎1例;置管后,穿刺点反复渗血2例;导管留置过程中发生移位5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7.39%(8/46)。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导管堵塞、穿刺点渗液等其他并发症,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Ρ>0.05)。观察组中,因疑似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而拔管1例,夜间自行拔管1例。(表1)

表1 两组患者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

组别

Ⅱ级静脉炎

穿刺点渗血

导管相关性血栓

导管移位

非计划把关

对照组(n=42)

1

0

1

4

1

观察组(n=46)

1

2

0

5

2

3 讨论

最近几年,有关改良型肥大细胞的研究日益增加。已有研究表明,使用 MC对神经内科手术病人有显著的优越性,且保留时间短,可以满足病人的住院需求,但其适用范围却涵盖了脑血管病、脑外伤、神经系统感染和脑肿瘤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我们前期研究发现,并非所有的神经外科病人都能适应 MC,有些脑瘤,比如胶质瘤病人,由于治疗上的需求,需要多次到医院就诊,因此更适宜使用 PICC;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在住院期间使用静脉药物,主要取决于创伤的严重性和并发症;神经内科疾病需行外科手术者,由于术中需要进行血液动力学监护,宜采用中心静脉置管;但多数危重脑血管病病人,由于住院时间长,用药特点适合 MC适应证,同时也存在潜在的并发症,使得病人在出院后不能每周定期来医院检查。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病人在出院时就拔管了,只有12例病人在离开医院后仍坚持进行康复训练,并在出院后1周拔管,原因是不需要静脉输液。所以,中风后危重病人更容易接受手术治疗。

MC适合于神经内科脑血管急症,特别是非手术治疗,具有一针化,创伤小,方便,置管后可即时使用,不增加并发症,可以在出院后立即拔除,病人不需要出院后二次住院保养,总体成本比较低。本课题拟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开展大样本、大样本、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研究,从干预方式、给药指征、导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经济效益等方面探讨 MC术后并发症的防治策略,为 MC的临床合理使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圣楠, 陈丽云 ,许婷 ,等.经改良中长导管输注 20%甘露醇溶液的效果评价[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 2018, 10(35): 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