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剂量米非司酮应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2
/ 2

低剂量米非司酮应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尹芳  魏娜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华丰镇卫生院  271413

【摘要】:目的:观察低剂量米非司酮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022年6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各40例。对照组高剂量米非司酮治疗,观察组低剂量米非司酮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内分泌水平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但两组比较仍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P>0.05。结论:低和高剂量米非司酮应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有一定疗效,但低剂量米非司酮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低剂量;米非司酮;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疗效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它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外生长,并在月经期时引起炎症反应和疼痛[1]。米非司酮是一种抗孕激素,已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取得显著疗效。但是大剂量的米索米醇会对患者的内分泌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会增加病人服用药物后的副作用[2]。低剂量米非司酮通过抑制孕激素受体的活性,减少子宫内膜异位灶的增殖和血供,从而抑制异位组织的生长和炎症反应[3]。此外,它还可以改善月经周期,减少疼痛和其他症状。目前的临床研究显示,在治疗内异症时,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进行个性化选择。对于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女性,定期的随访和评估是必要的,以便及早发现并处理任何症状变化或并发症。因此,本文对80例患者应用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进行了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各40例。观察组年龄22-40(33.74±3.82)岁,病程2-6(4.04±0.76)年;对照组年龄24-38(34.05±3.59)岁,病程1-6(3.90±0.87)年。两组间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患者及家属均已理解本研究目的,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服用高剂量米非司酮,12.5 mg/次,1次/1d。观察组服用低剂量米非司酮,6.6 mg/次,1次/1d。两组均治疗6个月。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内分泌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临床疗效。

1.4统计学处理

SPSS22.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检验,P<0.05差异显著。

2.结果

2.1内分泌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内分泌水平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但两组比较仍P>0.05。见表1。

1内分泌水平比较(

组别

卵泡雌激素(IU/L)

黄体生成素(IU/L)

雌二醇水平(pmol/L)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n=40)

4.16±2.35

4.00±1.56

6.94±3.02

6.86±3.24

588.62±90.18

571.32±124.24

对照组(n=40)

4.30±2.28

4.28±1.61

6.85±3.17

6.75±3.17

585.37±87.26

580.43±118.79

t值

0.270

0.790

0.130

0.153

0.164

0.335

P值

0.788

0.432

0.897

0.878

0.870

0.738

2.2不良反应发生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不良反应发生比较[n(%)]

组别

色素沉淀

血糖异常

肝功能损伤

总发生

观察组(n=40)

1(2.50)

0(0.00)

0(0.00)

1(2.50)

对照组(n=40)

2(5.00)

1(2.50)

3(7.50)

6(15.00)

0.346

1.013

3.117

3.914

P值

0.556

0.314

0.077

0.048

2.3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P>0.05。见表3。

3临床疗效比较[n(%)]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观察组(n=40)

22(55.00)

16(40.00)

2(5.00)

38(95.00)

对照组(n=40)

20(50.00)

15(37.50)

5(112.50)

35(87.50)

0.201

0.053

1.409

1.409

P值

0.654

0.818

0.235

0.235

3.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有几个假设被广泛接受。最常提到的是"逆行性经血漏"假说,即月经血液通过输卵管逆流到盆腔,导致异位内膜组织的形成;其他假说包括免疫系统异常、遗传因素等[4]。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涉及异常子宫内膜的定植和生长,这些异位组织会受到雌激素的调控,并在月经周期中发生出血、炎症和纤维化反应,导致疼痛、粘连、囊肿等症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状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常见的症状包括盆腔疼痛(经期和非经期均可)、月经不规律、排便困难、性交疼痛等,一些患者还可能出现不孕或反复流产等生殖问题。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通常通过病史询问、身体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来进行,其中,腹部超声、盆腔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确定异位病灶的位置和大小,最终的确诊通常需要通过腹腔镜手术并进行组织检查。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并在需要时提高生育能力

[5]。治疗的方法多样,包括药物治疗、手术切除异位组织、辅助生殖技术等。药物治疗常用的包括口服避孕药、黄体酮类似物、抗雌激素药物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预后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对于一些患者,症状可能会随着年龄增长、生育和更年期的到来而减轻。然而,对于一些重度病例,疼痛和生殖问题可能会持续存在,并需要长期的治疗和管理。

本研究结果发现,治疗前,两组内分泌水平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但两组比较仍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P>0.05。分析原因是因为在临床上,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一般都是通过手术和药物来进行的,因为手术治疗的适应症比较高,所以在临床上,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一般都是以药物为主。米非司酮是临床上比较有效的一种药物,但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给药,对患者的治疗有没有影响,这是现在比较关心的问题。本研究发现,不同浓度的米非司酮对患者的内分泌没有影响,因此推测米非司酮不会参与到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研究发现,低剂量米非司酮不仅能有效地抑制患者的病情进展,而且还能减轻患者服用药物后的副作用,帮助患者的预后。

综上所述,低和高剂量米非司酮应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有一定疗效,但低剂量米非司酮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白俊丽.低剂量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分析[J].包头医学,2023,47(1):11-13.

[2]邓小莉.低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观察[J].医药前沿,2021,(9):29-30.

[3]邵荣芹,赵霞.米非司酮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0,27(6):72-72.

[4]宋艳丽.低剂量米非司酮应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中的疗效分析[J].医药界,2020,(21):0038-0038.

[5]宋敏.膈下逐瘀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20,12(24):126-12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