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青羊区苏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四川省成都市 邮编: 610074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饮食结构的极大变化,从而使得糖尿病的发生率呈现出明显上升的态势。其属于一种慢性、终身性的疾病。该病的主要表现包括:尿增多、饮水量增加、身体逐渐消瘦等,并且还会引发各种并发症的出现。根据已有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糖尿病的患者总数是十年前的三至四倍,同时,这种疾病的发病年龄也呈现出年轻化,其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必须通过服用相关的降糖药物、注射胰岛素等来有效控制病情的不断发展。与此同时,糖尿病患者必须掌握科学的自我护理技能,这样才能有效预防和减缓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充分保证自己身体的健康。由于糖尿病无法治愈,其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长期的影响,因此,其也是一种终身性的疾病。糖尿病的致病原因比较复杂,而且病程很长,会对患者的生活、工作产生极大的影响。老年人是糖尿病的高发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患者的视觉、听觉及身体的各项机能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弱,加之受到学历水平、经济条件及并发症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他们的自我护理能力普遍较差。由此,本文针对“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科学地进行糖尿病自我护理?”进行了讨论,具体内容如下:
1.应提高对糖尿病的认识
由于患者身体条件的不同,其高血糖的症状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即使是同一人,在不同的时间段,其身体症状也会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糖尿病患者会有以下几种症状:1.平时的饥饿感与口渴感会更明显;2.小便的次数明显增多,甚至可以达到每天十至二十次,夜尿的次数更多;3.在食欲、体能等均正常的情况下,出现体重明显下降的情况。上述症状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三多一少”;4.没有精神,有明显的疲惫感或睡意;5.视力下降。若患者存在以上任何一种症状,均需及时检测自身的血糖,当确诊为糖尿病后,应当积极学习关于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对这种病的发生、发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患者机体出现的第一种变化就是体内糖的代谢出现紊乱,因血液内的胰岛素有所减少,使得肝糖原合成下降,分解增多,糖异生增多,肌肉和脂肪内的葡萄糖利用下降,从而导致血液内的葡萄糖浓度升高。第二种变化:脂肪的代谢出现紊乱,患者血脂,特别是血液内的甘油三酯的水平上升;第三种变化:蛋白质的代谢出现紊乱,患者蛋白质的合成功能存在障碍,使得蛋白质的分解过于旺盛,引发负氮平衡,体重、体力有明显的下降。第四种变化:水分、盐分及酸碱的代谢出现紊乱,当病情快速发展的时候,患者会出现明显的脱水、失盐的症状,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酸中毒。
2.保持良好心态,规范用药
如果确诊自身患的是糖尿病,患者无需害怕,其也并非不治之症,通过合理用药还是能够有效控制疾病的。所以,患者应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日常生活中重视科学地控制自身的血糖,这样才能更好地享受正常人的生活。但是,依然有一些患者确诊糖尿病后,会出现情绪过于低落,心理压力过大等情况,并且会对自己的睡眠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从而使得自己的神经-内分泌的应急调控系统被激活,导致机体的调节功能出现紊乱,更不利于胰岛素的分泌,进而血糖会明显升高。所以,患者应当正确认识这种疾病,以积极的心态克服对疾病的恐惧,良好的思想状态、科学的饮食方案、规范的用药治疗、适宜体育锻炼,以及定期的血糖检测等。一般情况下,主治医师会根据患者病情,制定科学的用药方案;而患者则应当按照医师的要求,规范使用各种降糖类药物,目前,降糖类的药物的种类较多,口服型:磺脲类、苯甲酸衍生物、双胍类、糖苷酶抑制剂与噻唑烷二酮等;注射型:各种类型的胰岛素等。
3.控制体重,合理饮食
体重超标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需要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体重管理。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中推荐,肥胖者应减重。体重减轻后,糖尿病的风险可下降一半。减重方式包括饮食控制和运动。1、推荐饮食原则:饮食治疗应遵循“总量控制,结构合理,适量摄入”的原则。总量控制,即根据个体的身高、体重、体力消耗等指标来确定每天总热量的摄入。结构合理,指食物种类和数量要多样,以保证机体获得全面均衡的营养。适量摄入,即食物总热量要适宜,避免过量摄入和不足。2、推荐食物:①谷类:每天吃300~500g谷薯类食物,如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g、薯类50~100g;②蔬菜:每天吃500g蔬菜;③水果:每天吃200~350g水果;④奶及奶制品:每天喝300 ml~500 ml奶制品;⑤油脂:适量吃坚果,建议每人每日摄入25g~30g油脂。
4.坚持体育锻炼
运动治疗是糖尿病患者最常用的方法,但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如果在运动前或运动过程中出现身体不适,如胸痛、心悸、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及时就诊。对于合并有严重心脏病或者脑血管意外的患者,建议先进行自我评估,再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进行运动。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如急性感染、低血糖等情况时,应先接受治疗。同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个人运动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实施。运动过程中应注意运动强度和频率,一般以每周5次~7次为宜。此外,还需注意运动时间的选择,一般建议在餐后1小时左右进行运动。
5.监测血糖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患者自我护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疾病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如果具备条件,患者可在空腹、餐前2小时、餐后2小时及睡觉前使用血糖仪检测自身的血糖水平,通常情况下,还可检测尿糖,这样才能对自己的血糖变化进行更好的评估。因每个人肾脏的排糖功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检测时往往不能充分反映患者实际的血糖水平。尿糖仅可反映患者的血糖较高,并不能显示血糖过低。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的时间点主要有空腹、三餐后2小时和睡前。空腹血糖可反映糖尿病患者日常血糖控制水平,餐后2小时血糖可以反映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血糖波动情况。对于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2小时血糖明显升高的患者,需要监测餐前及睡前血糖;对于空腹血糖高而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的患者,需要监测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对于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的患者,需要监测睡前及三餐后2小时血糖。此外,不同时间点测得的空腹和三餐后2小时血糖值也有一定的差异。
6.重视低血糖的预防
低血糖属于机体应急反应的一种,大多出现在餐前,会使得冠状动脉出现痉挛的症状,轻症会导致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出现心绞痛的症状,重症患者则会发生心肌梗死,而没有合并疾病的患者,经常出现低血糖的情况会导致自身的心肌出现不可逆的损害,还会致使大脑细胞难以获得充足能量,甚至发生昏迷。长期如此,患者的记忆力会明显衰退,还可能发展成痴呆。低血糖可引起升血糖的各种激素的分泌量显著增加,致使患者在低血糖后,出现高血糖,更不利于控制血糖。由于饮食量过少,胰岛素的分泌量太多、运动量过大,服用药物后并未按时吃饭,其中一些药品(磺胺类、扑热息痛等)会使得患者出现饥饿感,表现为:出冷汗、心慌、烦躁、手抖、抽搐、丧失意识与昏迷等。患者在外出时应当携带糖果,如果出现低血糖的征兆,患者可随时补充糖分与碳水化合物;也可喝一些葡萄糖水,如果症状较重需立即到医院接受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总体来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护理是控制和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预防和减缓并发症的有效措施。目前,国内已有很多针对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护理指南,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各医院和机构在实施过程中都存在一些差异。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有效控制病情的自信心,日常生活中掌握科学的自我护理的方法,有利于患者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并有效预防和减缓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如此才能保证自己与正常人一样快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