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财经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530000
摘要:近年来,博白县在推进“文化塑城”过程中,结合客家特色发展文旅融合。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当地客家文化传承意识、创新和经济发展实力有待提高,城乡基建差异大。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创新传承方式、推动数字化建设、设计文创产品和探索美食密码等方式,以拉动博白县旅游业和经济发展,助力其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 博白县 客家文化 经济发展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士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特有的文化现象。客家文化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文化的精华,长期的迁移生活使客家人养成了包容、开放、进取的民风,使客家民系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旺盛的生命力[1]。客家人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崇文重教,崇尚节俭,还有勤劳能干和无私奉献精神。虽然新一代客家人的生存环境在不断地变化,但“客家”仍有大量具有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的遗产值得去挖掘、去保护、去传承。创新客家文化传播形式能够有效拉动旅游业发展,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一、博白县客家文化发展概况
博白历史悠久,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唐武德四年(621年)新置博白县,隶南州,州治在今博白县城。武德六年(623年),改南州为白州。博白客家人先祖最早是秦始皇南征百越留下的戍边士兵,绝大部分在唐宋年间自北而南迁徙而来,形成了客家风情、客家美食、客家山歌、客家故事、客家工艺与医药相融的客家文化体系。
博白县位于广西桂东南的丘陵地带,有多条高等级公路贯穿其乡镇。作为玉林市与北部湾经济区的连接点,博白县占据优越的地理位置,充分利用北部湾经济区的优势。博白县是世界第一客家人口聚居县,具有桂东南采茶戏、芒竹编织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孕育了云飞嶂、宴石寺、王力故居、大平坡水楼等个性鲜明的旅游资源。
对于客家民系来说,客家精神是客家文化的内在气质。例如王力精神,王力精神是指继往开来、勇于创新、争分夺秒、龙虫并雕、谦虚谨慎、奉献社会的精神。博白县有王力故居、王力书院、王力中学、王力大道……等等纪念客家代表性人物王力先生。而王力精神是为了弘扬王力先生勤奋好学、龙虫并雕、中西贯函,忠诚教育事业,热爱祖国的精神,王力先生的精神之一“龙虫并雕”,说的是无论是大学问,小学问,都认认真真去研究,力求探索实践中形成真知卓见。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学习“王力精神”,认真领悟王力精神,践行王力精神。因为有身边的榜样引领,而倍受鼓舞。心中有了信仰,人民更有力量,步子会跨得更稳,前进的方向更正确,前途更光明。所以客家精神也值得我们去保护和传承。
二、博白县客家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
(一)传承客家文化的意识不足
近些年,人们对客家文化内容不了解,对客家文化的发展不重视,对客家文化的保护意识和传承意识淡薄。客家语言是客家文化的载体和重要表现形式,但现在大部分年轻人却听不懂、不会说客家话,也不愿意学习客家话。一方面的原因是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博白本地的客家人流出,出现不少客家传统文化艺术后继无人、客家传统礼仪习俗遗失的危机。即便部分村民会因乡土情结留守农村,但是大部分都是老年人,无法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另一方面原因在于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后缺少开展客家文化活动的土壤和氛围,没有新一代人才的接力,加剧了乡村客家传统风俗习尚的变异乃至丧失。
在世界经济、文化相互交融发展的背景下,外来文化对我们日常生活的渗入程度是显而易见的,这导致一部分人存在盲目崇拜西方文化,鄙弃传统文化的现象。再者,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许多人对于客家文化的学习和传承,错误地认为没有那么多的耐心与时间去了解,认为耗费时间与精力去学习客家文化没有得到一些对等的“回报”。
(二)客家文化传承方式的创新不足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充满活力的重要保证。随着互联网娱乐产业的不断发展,现代娱乐文化的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传播速度快,现代娱乐文化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对现代年轻人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念起到了一定的冲击。目前,博白县客家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动力不足,不利于客家文化的发展。博白县客家文化表现形式老旧单一,传播方式和途径较少。现在市面上,无论是线上电商还是线下实体店,都很少有与客家文化相关的文创产品,且仅有的一些文创产品样式不新颖,没能与当今年轻人喜欢的东西相结合,对年轻人吸引力较弱。当地政府在规划乡村文化旅游发展中大多依据上级下发的文件进行规划,在向村民传达文件精神和内容上缺乏针对性
,没有结合当地特色,这就造成宣传不到位[2]。仅是利用最传统的宣传工具报纸进行宣传,运用互联网工具较少,从而难以引起群众兴趣,形成传统文化传承是政府自娱自乐的现象。
(三)当地经济推动客家文化发展的实力不足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无论是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或是文化产品的设计,还是文化人才的培养,都需要有资金的大量投入,需要有强而有力的经济实力的支持。但博白县当地的经济助推客家文化发展的力量较小,近些年,博白县生产总值增速较为平缓,其中2023年1至8月,博白县生产总值153.7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5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07元,城乡收入差距较大。从城乡分布来看,博白县的城镇人口为79.5万人,占总人口的29.7%,农村人口为187.7万人,占总人口的70.3%,博白县的城镇化率较低。客家文化的发展需要以社会文化消费需求的存在和增长为前提,客家文化的发展需要文化消费需求的推动,而这种需求的产生又依赖于居民的收入水平。但如今博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没有强劲的经济水平作为支持,因此未能在博白县形成有效的客家文化消费需求,从而难以推动客家文化的发展。
(四)城镇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程度差异较大
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下,城乡的发展逐渐拉开差距。城镇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健全的基础设施等优势,不断吸引各种资源,使得城镇化建设更进一步,而部分农村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存在滞后问题。很多当地著名景点并不位于博白县区,而是位于农村地带。近年来,部分景区游客下降,一是因为到达景点的道路难找且蜿蜒狭窄,景区设施并不完善或者存在设施老化、锈蚀等现象影响景观效果;二是景区虽然拥有天然的观景优势,但管理机制、活动项目等都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和游客的需求。客家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不仅仅存在于景点中,还存在于乡风民俗中。部分乡村文化广场、文化戏台存在年久失修和被挤占挪用等问题,许多文化场馆基本形同虚设、名存实亡,公共文化设施提供的文化产品难以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3]。此外,村落许多传统建筑被拆除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客家文化的物质载体的灭失。
三、助力博白县客家文化传承的对策建议
(一)赋予客家文化时代内涵,创新传承方式
当代青年人喜欢玩密室逃脱、剧本杀等,博白县政府可以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密室逃脱、剧本杀等商铺,与这类商铺合作,开设采茶戏剧本。如:举办桂东南采茶戏密室逃脱比赛,密室逃脱NPC的扮演形象为采茶戏演员形象,通关任务设置为与采茶戏相关的关卡,按要求顺利通关者可获得相应奖励。再者,也可将桂东南采茶戏与建党精神相融合,利用文化创作让红色文化在乡村“亮”起来,实现党建和乡村振兴工作的双融合、双发展,有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红色文化相互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生命力。定期举办桂东南采茶戏文化节,将《八桂先驱——朱锡昂》作为重点节目,加大该节目推广力度,将其打造为桂东南采茶戏特色传统节目。让桂东南采茶戏进校园,举办桂东南采茶戏红色演出比赛,鼓励学生编写红色采茶戏剧本,并通过演出比赛的形式让青年学生感受桂东南采茶戏的魅力和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乡村振兴视域下,县域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乡村振兴起着积极的助推作用,是乡村振兴的“加速器”[4]。
(二)推动客家文化数字化建设,提升文化影响力
客家文化数字化建设能为客家文化建设提供多样的传播渠道和多彩的文化产品,为乡村振兴注入巨大活力。首先,要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和博白县融媒体中心建设,开通官方微信、微博等,推出“客乡博白”APP,开设客家文创产品淘宝店铺,提高数字平台的普及率和适用性。其次,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对各地采茶戏的检索与搜集,学习其他客家地区对保护和传承客家文化的方式,大力开发反映桂东南采茶戏的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提高桂东南采茶戏文化产品质量。另外,注重将桂东南采茶戏数字赋能,抓住数字化机遇推动桂东南采茶戏高质量发展,促进桂东南采茶戏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和开发,传承和利用好桂东南采茶戏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客家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博白县人民对客家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最后,在短视频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抓住短视频平台的发展机会,在小红书、快手等各大短视频平台设立“采茶戏”账号,不仅加深博白人、广西人对桂东南采茶戏的了解,更是让全国人们甚至国外认识采茶戏。
(三)设计独特的客家文创产品,提升品牌影响力
客家文创要向市场及年轻人靠拢,文创产品特色明显,持续热销,同时推动客家文创产业年轻化、市场化发展,才能初步具备爆款的潜质。要在客家文创实物周边上下功夫,积极运营客家文创产品淘宝主体,招募创意人员,大幅增加客家产品开发投入,采用多种新媒体结合本土的营销方式,使产品本身及其包装等作为品牌形象的最终实体都能够“接地气”[5]。通过不断创新,打造包括《八桂先驱·朱锡昂》、《绿珠女》、《鼓舞博白》、《禾花飘香》等大量高质量桂东南采茶戏节目,让传统客家文化变得温暖、鲜活。总而言之,不仅要开通官方微信、微博等,还打造客家文创淘宝店、客家文创等新媒体矩阵,及桂东南采茶戏二维码“数字身份证”,建立
多元化新媒体营销平台,实现品牌的有效推广。客家文创产品要在实现创意娱乐化、借助多元化创意营销与跨界合作等后保证IP的正向输出,还反向持续提升了品牌IP价值。客家文创通过结合大数据、互联网以及建党精神等,将客家文物和采茶戏的传统形象进行萌化和趣味化处理,形成创意的反差效果。利用表情包、输入法皮肤以及高质量的文化节目等新媒体形式,与用户进行互动,拉近与用户的距离。通过IP授权,与多个品牌进行跨界合作,打造出更多具有创意的产品,覆盖更广泛的用户群体。不断制造话题热点,提升品牌IP的影响力。
(四)技术创新旅游服务,带动旅游业发展
玉林市博白县是广西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以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闻名岭南。在“十三五”期间,博白县全面深化文化旅游改革,优化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推动文化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了“世界客乡•魅力博白”的品牌影响力。当前,国内旅游市场复苏势头强劲,新兴旅游城市异军突起,一度出现“特种兵式旅游”、“味蕾游”等繁荣景象。国潮国风热度不减,文博演艺一票难求,体现出国人精神文化追求的不断提升,所以要不断优化和创新旅游业服务[6]。对于乡村景点来说,乡村建设是重要任务,在发掘乡村多种功能、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条件,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前提下,我们提出了以大数据化发展文旅业,这种数字化的应用不仅提升了行业的效率和服务质量,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加方便、舒适和个性化的旅游体验。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因为随着政策的调整,未来国人的旅行方式会发生从旅游变成度假的变化。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顾客更注重的是服务。由此可见,大数据化的文旅业发展会在众多旅游业中脱颖而出。这种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的方式,不仅使非遗文化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也会让人们更好地接受和吸收,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
(五)探索博白客家美食密码,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客家是汉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独具特色的支系,在饮食习俗方面经过不断地积累、创新和发展,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客家饮食文化。博白极具客家特色的美食众多,例如“婆水拐”、“白切鸡”、“冷粉”等。除此之外,空心菜、桂圆、那林鱼都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为全力打造美食强县,博白以美食文化为底蕴、以美食产业发展为支撑、以美食品牌建设为抓手,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做全做强博白特色产业链,助推乡村振兴。以美食街为依托,将深入挖掘、整理、提升和传承客家文化美食,打造舌尖“夜经济”,进一步提振消费信心,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依据当前资源,博白县可通过互联网技术广泛传播博白特色美食,吸引游客到当地旅游品尝,从而带动当地旅游业经济的发展。未来,“宅经济”无疑逐渐成为社会的消费主力,伴随其而生的餐饮消费,自然将迎来一场全新变革。博白县可通过制作成预制菜的方式供客户购买,这将为无法到当地品尝的人提供了便利之处,同时也紧跟了时代的发展。博白这些特色美食这些美食产品积淀了深厚的博白美食文化,体现了丰富的博白文化底蕴,更展示了别样的博白乡土乡情,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吸引全国各地的旅游爱好者前来探秘、寻根和品尝这些客家特色美食,推动乡村振兴,带动博白县经济的发展,将昔日的美食作为抓手,变身乡村振兴的“孵化器”。
四、结语
客家文化作为一种地方特色文化,需要融入到经济建设中去,不断地对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和整理,从而创造出代表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客家文化作为一种地方特色文化也具有很大的利用价值,而这些文化形式都具有较强的潜在市场竞争力。在新时期的旅游业发展中,要利用好客家文化的推动作用,大力发展博白县客家文化旅游,注重横、纵向之间的联系,应与周边以及发达地区紧密合作,互利互补,使之成为彼此文化交流的扭带,更加深入地开发客家文化的内涵,对旅游产业进行科学定位,加强宏观设计,从当前博白县客家文化发展现状出发,依托国家政策,把握市场流行趋势,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实多角度创意开发客家文化,进而提升博白县的文化旅游形象。不断创新与传承客家文化,为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以此来有效拉动博白县旅游业发展,带动博白县经济发展,助力博白县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肖名希.数字技术视域下赣南客家文化的重塑研究[J].文化产业,2023,(08):79-81.
[2]郭鹏慧.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研究——以高平市神农镇为例[J].南方论刊,2022,(01):26-29.
[3]康霜.乡村振兴视角下传承发展乡土文化的路径探究[J].西部财会,2023,(11):53-55.
[4]张海鹏.植根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J].农家参谋,2022,(18):16-18.
[5]李春燕,董萱,荀娜娜.注意力经济视角下徽州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与推广探究[J].印刷杂志,2023,(06):36-39.
[6]王慧.民俗文化旅游经济发展新思路[J].林业科技情报,2023,55(04):189-191.
作者简介:庞玉博(2003.07---),女,汉族,广西玉林人,玉林市博白县
广西财经学院+乡村振兴研究
职称为学生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西财经学院 2023 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自治区级创新项目“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客家文化传承机制研究——以玉林市博白县为例”(编号:20231154812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