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在时代的发展推动下,如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获得了新生。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软件行业出现了非常大的人才缺口。高职院校软件专业教育方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为了让社会能够拥有充足的软件人才,高职院校就需要重视人才培养模式和思路的调整,改良与优化教育模式,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更好地成长,顺利融入社会。
关键词:高职;软件;改革
引言
软件是信息技术之魂、网络安全之盾、经济转型之擎、数字社会之基。随着我国智能制造、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软件技术在各领域的技术创新、融合创新应用与商业模式创新紧密结合,极大地推动了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逐渐主导和重新定义经济社会各领域业务运行的基本理念和模式,从而对软件技术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类型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1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内涵
项目教学又被称为专题研究,最早是杜威提出,克伯屈对其进行了理论化、系统化的阐述,建立了项目教学的理论架构。由于其适合职业教育的特点,许多国家将其列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我国从90年代开始了项目化教学研究与探索。软件技术专业引入项目化教学改革,核心内涵是要从企业以及岗位用人的需求出发,打破软件技术专业原有科目教学,对相关联的专业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构建出针对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业务的项目化课程体系。重新梳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以项目为载体,将课程内容内化到项目实施过程中。每门项目化课程按照软件开发的全流程实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项目团队共同完成项目的开发和管理,将职业岗位素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知识体系有机整合,最终实现课程项目化、教学过程职业化、学生能力综合化,达成人才培养中学生核心技术能力之目标。
2高职软件专业项目化改革
2.1强化使命驱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围绕区域软件产业发展需求和人才需求,坚持OBE教育理念,以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聚力产教融合,推动科创赋能,推动利益相关方政行企校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实现软件技术人才全面特色化发展作为使命追求。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学生对软件技术重要性的认知,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着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跨界融合知识、创新应用能力、创新创业和工匠精神”的特色化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实现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育高度融合。
2.2创新现有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创新工作开展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市场需求的专业性人才,满足新阶段企业对于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要求。为此,高职院校需改善现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联系,实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与软件行业的有效接洽,全面提升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岗位适应性。高职院校可聘请企业专家协同开展职业能力分析以及人才培养改善工作,在校企合作进程中开展高效率的软件技能人才培养活动。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在学生的在校内学习阶段,高职院校可聘请软件企业的工程师到校教课,让学生了解当下软件企业对于软件技术水平的需求以及需求人才的标准,同时也能让学生对当下的软件技术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在学生的校外实习阶段,高职院校可将学生安排至合作的企业进行实训实习,让学生接触软件专业相关岗位,提升高职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2.3全面落实教学实践内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不断更新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灵活应用翻转课堂、云课堂以及慕课等新型手段,方可有效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同时,教师需要成为教学活动的督导者,在课堂教学期间不仅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需要利用大数据技术采集学生的学习状况数据,对数据内容进行分析,继而调整课堂教学工作,全面提升专业课程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由于软件技术专业的根本性教学目标为满足实践需求,在专业课程教学期间,教师让学生掌握知识学习方法远远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为此,教师在软件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课题设计不同的实践教学方法,实现理论教学工作与实践教学工作的有效结合,帮助学生从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过渡至实践设计之中,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2.4开展校企共建教学项目和资源
项目化课程的重要支撑是项目,校企联动项目共研,项目来源于企业实际需求,每一个项目对应的任务都对应企业需要的主题或者能力。项目链接了企业需求和学校的教学要求,引企入校,在学校单独设立校企共研办公室,共同开展项目研发,教师双岗双薪成为企业员工,选拔优秀的学生进入开发团队,组建各种实际开发需求的项目团队,将原来的知识教育转变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教育。
2.5重构特色化育人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精准适用度
通识教育课包含思政教育、文化素质、双创教育和劳动教育四大类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专业基础课包含编程语言、数据库、技术开发、数据科学和网页设计五大类课程,主要培养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基础能力和通用能力;专业方向课分为Web开发、Android开发、软件测试和机器学习四个方向,主要培养软件技术特定岗位所需的基本素质、核心能力和职业能力;特色拓展课包含软件前端开发、后端开发、移动开发、软件测试和深度学习五大类岗位的融通课程,培养软件技术特定岗位所需的应用能力;综合技能提升课包括各类技能大赛、职业技能证书、岗位实践项目,主要培养学生解决软件跨界融合等实际问题的能力。紧贴软件技术典型核心岗位的职业要求、“Web前端开发”“软件评测师”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和“校、市、省、国”四级进阶式技能大赛的比赛内容,通过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开发和特色化课程资源建设,将软件领域的新技术、新工具、新规范、新标准、新典型工作案例等“五新”要素及时融入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理论知识点、实践技能点和职业素养点,将企业实际岗位工作环境、证书考核环境和大赛比赛环境融入学习环境,将职业岗位、职业证书和技能大赛训练方法及评价方法融入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中,形成“岗课赛证”融合的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教学评价与行业评价”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专业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提高高职院校软件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结语
基于软件产业动态和发展需求确立高职院校特色化软件人才培养定位,探索新时期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特色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通过多元主体协同育人、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整合产教科创优势资源,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匹配度、师资队伍的耦合度和产教科创的融合度,加快把产业、科研、双创优势的“势能”转化为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动能”,实现利益相关方的共赢,服务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彰显高职软件技术人才培养与区域软件产业发展的适应性,助推软件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星毅.基于核心素养视域的专业群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8):37-41.
[2]高峰.高职教育项目化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探究[J].江苏高教,2021(1):145-147.
[3]张丽华.能力本位教育_荷兰项目化教学模式及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6):26-28.
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K23ZG314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