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码:330781199007245953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率的不断提升,城市自我完善的能力也不增强。一方面,虚拟信息传输网络的构建,为城市迅速推进提供了广阔的资源共享和传导渠道;另一方面,城市发展资源的结构也在不断优化,给水排水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对城市的未来发展将产生基础性的影响。为了确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速率相吻合,需寻求有效解决给水排水构筑物在当前应用中的不足措施,才是有效促进城市资源高效应用的途径。
关键词:给水排水;构筑物;成因及控制
前言
给排水构筑物作为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然而,在实际施工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给排水构筑物的施工往往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提高给排水构筑物的施工质量提供参考。
1.给排水构筑物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1工艺粗糙
在实际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尤其是涉及到给排水系统安装这一关键环节时,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诸如工艺操作的不规范、施工人员技术能力的局限等,往往会引发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而言,这些常见问题主要表现为水管连接处出现渗水现象,以及设备安装尺寸的精确度欠佳。
1.2材料质量不达标
给排水构筑物作为建筑工程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的正常发挥与结构的安全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使用的材料质量。优质的给排水材料能够确保构筑物具备足够的强度、耐久性、抗腐蚀性以及良好的密封性能,从而确保整个给排水系统在设计寿命内高效、稳定、安全地运行。然而,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逐,部分施工单位往往采取不正当手段,牺牲材料品质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这种做法无疑为给排水构筑物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埋下了重大隐患。
1.3设计不合理
设计合理性在建筑给排水构筑物的施工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直接影响着整个给排水系统的运行效能、用户满意度以及建筑物的整体功能实现。然而,设计不合理却是施工过程中较为常见的问题之一,这些问题往往源于设计师对项目需求理解不透彻、对规范标准掌握不准确、对现场条件考虑不周全等多种因素。
1.4技术水平未达标准
在建筑工程领域,尤其是涉及复杂系统如给排水构筑物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是决定工程质量优劣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现实情况往往是施工队伍中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施工人员在专业技能、理论知识以及施工工艺理解与掌握方面存在明显短板,这对施工质量的保障构成了严峻挑战。
2.控制措施
2.1加强材料管理
建立健全材料管理制度,对确保工程质量、控制成本、保障项目顺利进行至关重要。该制度通过严谨流程、明确责任、严格监控,确保所有进场材料符合设计要求与国家、行业质量标准,实现全程质量管控。
(1)严把材料进场关,进行设计要求符合性验证与质量标准合规性检验,确保材料规格、性能、检测报告等与设计精确匹配,且经物理、化学、无损检测达到强制性、推荐性及合同约定标准。(2)强化供应商管理,严格资质审查,考察业绩、信誉,定期复评并动态调整供应商名录,确保供应商合法、优质。(3)有效管理库存材料,控制存储环境,定期盘点养护,遵循先进先出原则,利用信息化手段确保库存数据准确,便于查询调度。(4)建立质量追溯与责任追究机制,完备质量档案,设立质量问题快速响应机制,发现问题立即停用、退货索赔,分析原因并采取纠正预防措施。
综上,健全材料管理制度能有效阻止不合格材料入场,保持在用材料性能良好,为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2.2优化施工工艺
现代建筑工程中,结合工程实际情况与特点,科学合理地选择并应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方法,不仅能显著提升施工效率与工程质量,还能有效降低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以下将对这一理念的具体实践进行详尽阐述:(1)依据工程特性和需求,选取适用的先进施工技术:预制混凝土管片的应用:在地下隧道、地铁、涵洞等地下空间建设工程中,传统现场浇筑方式往往面临作业空间狭小、施工周期长、质量控制难度大等问题。而采用预制混凝土管片施工技术,可以提前在工厂环境下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制作管片,然后运至施工现场进行拼装。这种工艺具有显著优点:一是大幅提高了施工效率,减少了现场浇筑所需的时间和人力;二是由于预制件在工厂内受控环境下的生产,其尺寸精度、表面平整度、混凝土强度等质量指标能得到更有效的控制,从而提升整体工程质量;三是降低了施工现场的噪音、扬尘等环境污染,提升了绿色施工水平。
(2)非开挖技术的推广:在城市管网改造、地下管线铺设等工程中,传统开挖施工方式常常会对地面交通、周边建筑物、地下设施、生态环境等造成较大干扰和破坏。非开挖技术,如顶管法、盾构法、定向钻进法等,通过在地面或原位进行少量或无开挖作业,即可完成管道、线缆的铺设或更换。此类技术的优点在于:极大地减少了对地表环境的破坏,降低了对市民日常生活和交通出行的影响,节约了土地资源,同时也减少了因开挖引起的土壤流失、地下水污染等环境问题。此外,非开挖施工的效率通常高于传统开挖方式,有助于缩短工期,降低工程成本。
2.3强化质量控制措施
构建严谨、高效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旨在确保工程质量达标、提升安全性、保障项目顺利推进。该体系需明确各级管理人员职责权限,强化关键工序与重点部位的监督与检查,与监理单位紧密协作,及时识别并妥善处理潜在质量隐患与问题,持续推动工程质量和安全性提升。
2.3.1明确职责权限
(1)高层管理者:定宣质量方针与目标,审批体系文件,全面监管质量,决策处理重大问题,确保体系与战略、法规、客户需求相符,提供方向与资源支持。(2)中层管理者:如项目经理、质量负责人,落实体系,编制计划,组织培训,监控绩效,协调解决问题,考核下属,确保体系在项目有效执行,质量活动有序展开。(3)基层管理人员:如质检员、班组长,负责现场质量控制,遵照规程操作,记录质量,参与改进,上报问题,确保施工遵循标准,作业活动符合要求。
2.3.2强化监督与检查
(1)关键工序:如混凝土浇筑、钢结构焊接、防水施工等,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监控,执行“三检制”,确保工序合格,利用先进设备技术提高检查准确性和效率。(2)重点部位:如基础、主体结构、防水层、装饰装修等,进行重点巡查与抽检,确保结构安全、功能及外观符合设计与规范要求,对隐蔽工程、重要节点拍照留档,确保质量可追溯。
2.3.3加强与监理单位协作
(1)信息共享:及时通报工程进度、质量状况、问题及解决方案,确保信息对称,共同把握质量动态,定期召开质量例会,交流经验,研讨问题,形成共识。(2)联合检查:与监理单位共同进行巡检、专项检查、验收,形成合力,提高检查效果,共同研究问题解决方案,明确整改责任,跟踪整改效果,确保问题彻底解决。(3)争议处理:对存在分歧的质量判定、验收标准等问题,积极与监理单位协商,寻求专业技术支持,依据法规、合同、行业标准公正处理,维护各方权益。
2.3.4及时发现处理隐患与问题
(1)风险识别与预防:运用风险管理工具识别施工中可能的质量风险,如材料波动、工艺变更、环境变化等,制定预防措施,减少质量问题。(2)问题报告与处置:鼓励全员参与质量监督,建立便捷报告渠道,发现问题及时上报,迅速分析鉴定,制定整改方案,限期整改,确保问题有效解决。(3)持续改进与创新:统计分析质量问题,查找根源,制定纠正预防措施,防止问题重复发生,鼓励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持续提升工程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探究给水排水构筑物裂缝的成因及控制的有效措施,是搞好有效调节现代城市给水排水工作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有效解决给水排水构筑物裂缝问题,应提升对给水排水构筑物的管理意识、做好建筑应用材料的质量控制、不断升级给水排水构筑物防护技术、做好日常给水排水构筑物的护养,实现城市给水排水构筑物的全面管理。
参考文献 :
[1]黄金芬,韩松.工业场区排水构筑物设计方法的编制[J].露天采矿技术,2017,32(08):64-67.
[2]刘慧.浅谈区内排水工程设计小型排水构筑物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4):284.
[3]孙群.常见排水构筑物设计及施工技术要点分析[J].建材世界,2012,33(02):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