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陈艳辉
单位: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教师发展中心 单位邮编:413500
摘要:课程思政背景下,课程育人的导向更加凸显,各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语文课程肩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之责。本文从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教学现状等方面分析在语文阅读教学渗透思想教育的必要性,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利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富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在语文阅读教学渗透思想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文道并重;阅读教学;课程思政
引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除思想政治课程外,“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总书记有关教育教学的系列讲话,为高中语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动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怎么做?笔者从其必要性和实施策略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索,以求教于各位方家。
一、文道并重,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导向,在遵循学科内部人文属性的基础上,课程育人导向更加凸显。《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同时指出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2]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思政教育,以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和“单元学习任务群”双线合一的形式组建单元,其选编的文章加大了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比重,蕴含的思政无素丰富。充分运用教材资源进行思政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身处信息化时代,学生接受各种信息和思潮,一些错误的思想和社会思潮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出现思想行为不端、人生观世界观扭曲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教师通过课堂教材因材施策,起到引导和纠正作用。但在阅读教学中,大部分语文教师或课程思政的意识不强,或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或渗透思想教育方法不当,没有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
可见,以“文”化人,做到文道并重,既是语文教学之基,是时代之责,也是匡正现实教学偏差的需要。
二、润物无声,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实施策略
如何有效利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以实现以“文”化人?在语文课程中进行思政教育既不能独立于语文知识与能力之外,也不能生硬勉强为之,而应该将其有机融入课程之中,与教学各环节自然融合。同时,高中生处于心理成熟期,他们已经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洞察力,对标签式的政治学习部分同学存在抵触的情绪。因此,在将思政融入语文教学中时,要力求做到潜隐不露,润物无声。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1.品评人物形象渗透思政教育
在阅读分析人物形象时,他们或在祖国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或为了国家利益勇于牺牲小我,或为建设祖国奉献青春。通过设计恰当的活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魅力,以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如,在学习《“探界者”钟扬》时要求学生为钟扬的探界之旅设计展板。学生设计出了“探生命之界”“探科学之界”“探教育之界”三个板块全面介绍钟扬。通过展板设计活动,学生被钟扬以“一粒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为信念的探界人生所感染,自然受到了人生理想与信念的教育。
2.领略自然美景渗透思政教育
思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在语文学中,教师充分利用与自然风光相关的教学材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领略文中的自然美,使学生获得愉悦审美体验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并由此引导学生感受为留住青山绿水,国家在乡村振兴、保护自然环境所作出的努力。
如:在学习《沁园春 长沙》中,我要求同学们为国庆节经典诵读节目《沁园春 长沙》寻找背景图制作成诵读背景,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岳麓山秋景的生机勃勃。学习《登泰山记》时,同学们联系实际分享观日出的景象与体验,并印发名家观日出的美文供同学们学习鉴赏,以此激活了学生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借助阅读训练渗透思政教育
在教学中通过阅读训练可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在选择阅读材料进行阅读指导时,要有立德树人的意识,于阅读训练之中渗透思政教育。
如,进行小说阅读训练时强选用了2021年新高考1卷阅读文本。《石门阵》。在训练时介绍小说的写作背景:卞之琳在全民抗战最艰苦的时候来到延安,从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找到了抗战胜利的信心。抗战必胜信心和革命乐观精神成为他创作小说的动机,他的小说《石门阵》就是为鼓舞抗战而作。学生由些感受到了卞之琳及作品中体现的爱国之情,在阅读训练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4.通过拓展延伸渗透思政教育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对作家作品相关知识的拓展延伸,让学生知人论世,在了解写作背景中,感受作者的情怀,受到思想教育。
如指导学生阅读《百年孤独》时,组织了读书交流会。从“作品概述”“布恩迪亚家谱”“孤独共享”“美句共析”等角度进行深度交流,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渗透人生感悟进行思想引领。例如,有位同学由“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感悟“出生而为人总会遭遇困难与挫折,总会面临孤独。但无论怎样,就像时间如流水,当时认为再大不过的事情,最终都会被时间冲淡。只有踩着不幸负重前行,不惧孤独才能寻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真正幸福。”化德育于无形,自然的领悟胜过说教。
5.运用角色表演渗透思政教育
运用情景模拟与角色表演既能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增强了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又能在活动中润物无声对学生进行思想的引领。
如执教《荷花淀》课文时,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水生与水生嫂的对话,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通过角色扮演,更好的体会水生与水生嫂爱国勇担当品格。执教《哈姆雷特》时,指导学生排练课本剧,通过表演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充满隐患而又混乱的社会的担忧与思考,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6.利用媒介视频渗透思政教育
进入信息化2.0时代,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利用媒介,在课堂上播放相关的视频,通过视频了解课文背后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社会面貌等,以视频直观的形式比单纯的课文讲解对学生的冲击更强,激发情感共鸣,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
在学习《扬州慢》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复原扬州景象展示其兴衰过程,通过音乐的渲染强化,让学生直观感受扬州由繁华佳处化为寂寞空城的过程,以此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深刻理解了作家无法言喻的深深叹惜和寄寓其中的黍离之悲。学生在交流观感时,既对文本进行了恰当的解读,同时谈到了身逢盛世的幸福感和居安思危的责任感。
结语:
利用语文学科的教学优势,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融入思政教育要自然灵活,减少干预痕迹,做到“文道并重”“润物细无声”,以真正实现教育的根本目标:立德树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