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学院 广东 韶关 512000
摘要:粤北“月姐歌”源于韶关市仁化县石塘村妇女在中秋节前后的歌唱活动,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作为一种独特的民俗活动歌曲,“月姐歌”具有重要的地方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与研究价值。本文基于粤北“月姐歌”在民间文化的重要地位,重点阐述了“月姐歌”的研究价值与艺术特色,旨在积极推动粤北“月姐歌”的传承和发展,让这一灿烂的音乐文化遗产在粤北发挥出更大的活力与价值。
关键词:粤北;“月姐歌”;研究价值;艺术特色
1.引言
“月姐歌”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歌,它源于韶关市仁化县石塘村妇女在中秋节前后的歌唱活动[1]。据传,此类民歌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当地妇女们在农闲时节通过口耳相传方式传承下来的地方民歌。相传“月姐歌” 源自唐朝的一个宫妃“月莲”,她因对家乡的眷恋和对自由的向往而逃离皇宫,一路颠沛流离最后落脚于现在的韶关市仁化县石塘村,并传授给当地妇女们唱歌的技巧。这些妇女们以自娱自乐的方式唱出了她们内心的情感和对生活的向往。为了纪念“月莲”,石塘村建立了龙母宫,并将这些歌曲命名为“月姐歌”。改革开放以来,韶关市仁化县政府高度重视对“月姐歌”的挖掘、继承和发展,“月姐歌”的活动重新活跃起来。他们将“月姐歌”视为粤北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组织培训、举办比赛、挖掘整理等方式,积极推动粤北“月姐歌”的传承和发展。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风格的民歌,它不仅是石塘村妇女的宝贵文化财产,也是粤北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文化传统的延续,在粤北发挥出独特的艺术价值[2]。
2. 粤北“月姐歌”的研究价值
正如美国音乐人类学家梅利亚姆所说:“音乐的用途和功能是民族音乐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我们寻求的常常不是关于音乐的描述性事实,而更重要的是音乐的意义”。 粤北“月姐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民俗活动歌曲,具有重要的地方文化价值与研究价值。
2.1文学价值
粤北“月姐歌”的歌词内容通常涉及爱情、家庭、社会生活等主题,通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借助歌唱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思想,比如,《团圆歌》中所唱到的“屋脊园里种兜竹,竹竹驼驼好织箩,箩的圆圆好装米,姐妹团圆好唱歌”描述了一个家庭团聚的场景,房子后面的花园里种植了茂盛的竹子,可以用来编织箩筐,箩筐的形状圆圆的,非常适合装米粮,姐妹们团聚在一起欢乐唱歌。歌曲以家庭团聚为主题,充满了朴实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温馨和快乐的感觉。尽管“月姐歌”没有文字记载,但歌曲以其独特的韵律,使得歌词富有节奏感,听来有一种浓郁的音乐美、思想力、艺术性,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为研究粤北古代文化和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支柱。
2.2艺术价值
虽然粤北“月姐歌”大多旋律简单,但是歌词却富有情感和意境,它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朴素的表达方式,以本土的方言演唱形式传递出朴实的生活情感,比如《绣香包》这首歌曲,歌词中描述了妇女们绣制香包的过程,反映了她们爱美的天性和对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歌曲的演唱方式和音乐风格也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是当地音乐传统的集中体现。“石塘月姐歌”作为具有独特风格的客家民歌,反映了歌曲原生态的美感,在2009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
2.3史料价值
粤北“月姐歌”记录了石塘村妇女过去的生活、情感和思想,反映了她们当时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态。通过这些歌曲,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农村妇女的生活方式、家庭关系、婚姻观念等情形,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传统。比如《季节歌》通过歌词中对于四季交替场景的描绘,展现了农村人们对于自然界变化的观察和感受,反映了他们对于自然的敬畏。《新采茶》《五更鼓》都是描述妇女生产生活内容的农事歌曲,这些歌曲对于我们集中研究粤北地区中国农村社会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还能让我们领略到中国民间音乐灿烂的文化遗产。
3.粤北“月姐歌”的艺术特色
3.1古朴气息浓郁的音乐色彩
“月姐歌”旋律简单易懂,节奏较为稳定,音乐古朴纯真,以简单的旋律和朴素的歌词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多数歌曲的音域集中在一个八度之内,没有过多突兀的转折,听来能够给人一种平和的生活感。由于多数“月姐歌”都运用一些细腻的音色变化来表达歌曲中的情感,很少用到装饰音,音阶构成也比较简单,四声和五声的徵调式为主,所以其歌声更加贴近自然,充满着古朴的原生态气息。除一些自然语气滑动带来的类似于滑音的润腔之外,很少使用复杂的修饰,在曲式结构上也以南方民歌常见的二句体和四句体居多。以《正月哥哥来接妹》为例,其润腔方式以三度内的滑音为主,四声音阶的作曲方式让整首歌曲的旋律与语调近乎吟诵,让歌词中的旋律起伏依据音色明暗、轻重的改变来传达,使得诉苦歌充满了亲切感和真挚感[4]。在唱词方面,“月姐歌”的歌词通常以日常生活为主题,常常出现一些具体的场景,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歌词内容简洁明了,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但却能深入人心。在演唱方面,“月姐歌”的演唱风格追求自然朴素,没有过多的技巧和花哨的唱法,也不关注咬字的细腻,而是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具有较强的语言性。
3.2题材内容广泛的乡土风情
月姐歌的题材内容十分广泛,它取材于生活,包含游戏、叙事、爱情、诉苦、生产劳动等多种内容,常常通过叙述故事的方式,将人们的生活琐事和日常经历融入其中。农事季节歌以农事活动为主题,歌颂农民的辛勤劳作,表达他们对丰收的期盼。情歌则以表达爱情和情感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歌词和动人的旋律,分享着爱情的甜蜜和伤感。
诉苦歌也是“月姐歌”中的常见题材之一,这些歌曲通常以女性为视角讲述生活的不易,歌者即兴现编,接近口语。比如,《怀胎歌》哀叹女人十月怀胎的心酸,《怨爷娘》“对就对,唔该对起三五岁,夜晚抱上床,叫娾是阿娘,日里抱下地,人说是夫妻”倾诉女性对于缺乏人性自由的怨恨,这些歌曲都是女性心声的流露。除了叙事歌、情歌等题材,有关时令节气、耕耘织造的农事季节歌也是一大类别,如《新采茶》《五更鼓》《季节歌》《十二月花》等都是以描写日常农事生活的生产生活类歌曲,具有浓郁的地方乡土气息。在演唱时,采用石塘的方言或者客家话,因此听者更能感受到石塘“月姐歌”原生态的独特民族风情。除了生活的美好和温暖,歌曲中也暗藏着人们更深的思考和体验。无论是歌颂四季变化的时令节气歌曲,还是描绘了人们日常生活琐事的柴米油盐歌谣,抑或是反映人们喜怒哀乐的人生百态歌曲,都是 “月季歌”乡土风情的多样呈现。
3.3斗歌消愁活动的独特形式
在宋朝时,石塘村的妇女们每到中秋节都会聚集在一起,唱“月姐歌”、做游戏,享受彼此的陪伴。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明朝,石塘村设立了十一个“月姐歌坛”,每个坛都有数十人参与,唱“月姐歌”的时间从农历七月初一一直持续到八月十五,共一个半月。到了清朝以后,“月姐歌”的活动减少,时间也恢复到农历八月初一至八月十五。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农村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月姐歌”的内容也得到了更新,更多成为农村妇女表达对新生活的向往的一种歌曲形式。这些歌曲以朴实的语言和深情的旋律,歌颂了妇女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到当下,石塘村的斗歌活动还是作为一项传统的民间文化活动在八月初五以后举行,只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初一到八月十五的晚上唱,各歌堂和村寨之间会相互邀请,进行斗歌比赛,无论比赛结果如何,结束时大家都会一起唱“送月姐歌”。例如,《十八娇娇三岁郎》的歌词中写道:“十八娇娇三岁郎,手提灯盏牵入房,等得郎大妹又老,等得花开叶又黄。”这首歌表达了女子对于婚姻的无奈和对爱情的期待。又如《八月中秋麻饼香》的歌词中写道:“红子花,黑子花,有女不嫁富人家”,表达了对阶级剥削的不满,倡导自主选择婚姻[5]。“月姐歌”的斗歌活动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社会反思的方式,寄托着人们对于生活的思考和向往。
4.结语
“月姐歌”不仅是一种歌曲,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它代表了妇女们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也象征着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展现着他们对家乡和生活的热爱。作为粤北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月姐歌”的研究和保护,不仅丰富了石塘村的灿烂音乐文化,也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广东省韶关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粤北音乐创作与实践——以华南研学原创歌曲《星火粤北》《烽火流芳》为例”(项目编号:202210576009)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张鸿舜. 《石塘月姐歌》的音乐特征[J]. 岭南音乐, 2016, (4):73-76.
[2] 王沥沥. 岭南月姐歌的音乐研究及其文化阐释[J]. 岭南音乐, 2019, (2):56-61.
[3] 杨韶军. 石塘“月姐歌”的特色及其价值[J]. 神州民俗(学术版), 2012, (5):41-44.
[4] 谭玉玲, 吴颂丹. 唐代宫廷乐曲《月姐歌》传唱至今[J]. 源流, 2021, (10):64.
[5] 陈紫灵.非遗视野下粤北瑶族民歌的传承与创新[J].艺术大观,2021(1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