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技术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究与改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7
/ 2

机器人技术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究与改革

王相杰

青岛黄海学院 山东 青岛 266555

摘要:机器人技术课程包含国家发展政策导向、创新创业政策、唯物辩证法哲学观等思政元素。这对高等学校的教育改革带来了挑战,要求学习者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其他人的知识融合起来以增强学术经验,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合作能力,从而培养社会整合能力。高等学校的学习类型也应发生转变,由传统学习转为混合式学习,打破各学科间的界限,持续学习新形态、新知识,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将会引领全球性的变革。

关键词:机器人技术课程;思政;措施

引言

在人工智能时代,工业4.0革命将助力各国、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共创新时代。“机器人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机器人的结构组成,获得实际编程与应用等综合能力,具有解决问题的专业技能。该课程结合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为实现制造强国(我国坚持研制各种机器人),培育学生掌握机器人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不断推进各方位人才培育,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培育爱国精神以及工匠精神。

1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内容的研究

机器人技术课程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课,自2010年开课以来,经历十余年的建设,已形成了完善的理论教学、实验课程体系。课程有32学时,课程主要内容包含机器人机构、运动学、动力学、轨迹规划、控制等。在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中融入契合度高的思政元素,将育人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实现了全员覆盖、全程跟踪、全方位融入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培育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通过对机器人技术课堂教学和项目化实践双环节,使学生掌握机器人相关的科学理论知识、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在学习与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责任感等。

2机器人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培养重点不明确

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机器人技术基础集成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控制工程理论、C语言程序设计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囊括的内容多而复杂。而且,目前的课程体系侧重全部理论知识的培养,可能导致本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对课程的重点模糊不清,抓不到重点。从课程的最终考查结果分析,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可能对课程内容理解有偏差,亦不能很好地把握课程的培养目标、重点与难点。

2.2前沿性与趣味性有所欠缺

目前,机器人技术基础课程以讲解基本数学理论为主,以实验实践为辅,各培养环节缺乏有机联系,教学培养方案陈旧,未很好地跟随机器人专业最前沿的发展轨迹。另外,由于很多基础知识已在前期进行了学习,可能导致学生不够重视该课程,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需进一步激发,课程的趣味性有待提高。

3机器人技术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究与改革措施

3.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爱国主义,因此,需要将专业课程的教学知识点与爱国主义相结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融入爱国的思政元素,要树立学生应该甘于奉献、热爱伟大祖国的意识。当讲到我国机器人发展的时候,为学生介绍老一辈无私奉献的科学家们,通过这些感人的真实案例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3.2提高安全意识,培养协作能力

在机器人应用技术教学中有实际操作环节,安全教育是课程的首要环节。在实际操作编程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应向学生讲述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让学生重视起来;如果遇到相关问题学生应该如何处理,从而培养学生应对安全事故的良好心态。按照不同项目的具体要求分组进行实操考核,只有组内成员共同协作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在此过程中激发出学生的团队精神。

3.3重构教学内容,以赛促教,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融合

强大的产业离不开产业中的人才支撑,人才的培养也需要与经济发展、产业变化、企业需求相结合。根据教育部教学改革的要求,教师可以通过重构教学内容,以大赛为契机,组织选拔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等方式达到了“以赛促教、赛教融合、赛训融合”的效果,并促使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结合思政教育主题,以赛促教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将教学内容进行多元重构。

3.4开展多元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活动

在多元化教育活动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运用实践推进机器人技术课程的思政建设。第一,围绕某一教学内容,课堂研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和大国工匠事迹,对参与学生给予加分奖励。第二,设计课堂实践活动,利用工业机器人编程,要求机器人在工作台上完成固定的轨迹行走,比如“富强”、“民主”、“自由”、“爱国”等,这种不动声色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以一种渐入人心的感化方式。第三,在“双元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开展学校和企业双主体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指导学生企业实践。校企合作是专业教学融入思政的有效渠道,在企业由企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和职业素养教育的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实习和就业。

3.5完善的机制保障和政策支持

课程负责人给出机器人课程建设的技术路线与实施方式,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进行讨论分析,商讨有效的实施方案,课题组不定期地开展研讨会,汇报实施效果与改进方案。完善的课程思政建设机制为课程思政的实施与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6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在课程思政实施上,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方式。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如《大国重器》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环节的考核和评估,实现灌输和渗透相融合、学习和评价相辅助,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3.7高全体高校教师育人的水平

要想实现教学改革,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教师的思政水平,高校应该广泛采用多种方式,定期对全体教师进行思政教育培训,这样可以快速且有效地提高全体教师的思政水平。课程思政改革教学中,专业课教师应该在掌握专业知识基础上,对于所涉及专业知识的知识点、理论以及各个案例的背景所涉及到的思想元素实现挖掘整理,并将这些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传授给学生。以机器人技术课程为例,专业课教师应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进行教材选取,从机器人的发展中挖掘相关的人物和故事,学习他们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爱国主义情怀,在深入学习机器人技术的同时,怀着报效国家为己任的心情进行实践应用;深入了解课程中融入的安全精神、大国工匠精神等各方面的思政元素。

5.2课程思政内容实施方案

本课程依据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对机器人课程的综合应用技能,从而拓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课程思政元素,使得课程思政元素与机器人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以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

结束语

通过对教学课程分析,明确专业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广泛搜集相关思政元素,紧密融合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落实全体教师全方位教书育人的理念,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并讨论了课程思政下的教学改革,从专业课教师自身思政水平、课程思政内容实施方案设计等方面的提升,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同步提升思想意识,对学生学习及日后的工作均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洪雷,代慧,桑治国,等“.互联网+”背景下“校企协同、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以“工业机器人技术综合应用”课程思政为例[J].职业技术,2022,21(1):104-108.

[2]陈林涛,朱衡绅,蓝莹,等.基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与BYOD模式的“工业机器人”课程教学改革[J].农业工程,2022,12(8):112-118.

[3]艾伟,郭亮,李梅,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电子类工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22):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