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语境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7
/ 3

全媒体语境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研究

全伟

(湖南科技学院 湖南永州 425199)

摘  要:高校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是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汇的地方,处在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的使用传播深刻影响和改变着青年学生的行为和习惯,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管理产生了巨大影响。新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要从强化理论武装、建好阵地管理、注重队伍建设、创新传播内容等方面着手,提升意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全媒体;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策略

高校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它集聚着大量知识青年,争夺青年是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主要手段,高校自然就成了和平演变反和平演变的主战场。因此,在全媒体融合的时代语境下,高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指导,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梳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现状与风险,探索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策略与实效对提高高校主流意识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全媒体语境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现状

主流意识形态是在一个社会占据主导地位,并且被大多数的人或者组织接受和遵循的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它是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基石,通常由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道德规范、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等内容构成。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在引导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上发挥着主流作用,并且影响着社会的文化氛围、舆论导向和政治稳定。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以媒介融合为特征的全媒体时代的来临,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全媒体既包括报刊、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也包括网络、手机和移动终端等新兴媒体,通过文字、声音、影像等多种形式的有机融合,形成了信息量大、互动性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独特优势,已迅速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增长态势疲弱,部分国家出现逆全球化思潮,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右翼势力抬头,民粹主义大行其道,不少国家社会阶层分化严重、意识形态逆主流化现象明显,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尤其是传播各种非社会主义思潮和非主流意识形态。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是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汇的地方,处在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全球政治制度博弈和价值观的较量,必将直接投射到高校,影响到广大师生。目前,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教育理念和工作方式没有与时俱进。全媒体时代人人都能发声,青年学生获取信息渠道多元化,新媒体传播成为青年学生了解社会热点的重要途径。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在新媒体传播中缺乏新理念和新途径,缺乏吸引力而导致传播效果和话语权边缘化趋势,直接影响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实效性,不能真正做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到实处

二、全媒体语境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风险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我国高校是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其社会功能也决定了是各种思想潮流的聚集地,意识形态交锋的前沿阵地,随着社会发展进步,新媒体技术传播的兴起,这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是警惕意识形态领域敏感动向。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正发生深刻变革,社会生活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日益明显,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一些社会思潮也呈现空前活跃的态势。这些思潮主要包括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观和历史虚无主义等,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成员的思想混乱,使得人们在价值评价和行为选择上出现困惑与迷茫,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的确立。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长津湖》《跨过鸭绿江》《金刚川》《志愿军:雄兵出击》等红色影片的上映,社会上针对抗美援朝战争刻意歪曲的历史虚无主义言论有所增多,对主流思潮产生了一定影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要严防西方敌对势力和国内特殊群体重点人员发出的错误言论和各种噪音杂音。

二是宗教渗透风险不容忽视。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

随着我国在加大开放力度的同时,境外宗教对高校的渗透演变出多传播途径、也出现新的特征。例如利用新兴媒体网络、微信、微博等方式传播宗教思想;采取免费聚餐、心理抚慰的形式传播宗教思想;利用留学生、外籍教师合法身份掩护,通过各种非营利机构,鼓动大学生参与、组织非法宗教活动利用工作关系、融洽感情、交流合作等方式掩盖真实目的,潜移默化对被渗透对象进行精神或组织控制,更有以外籍教师、专家的身份为掩护,进入各级教育机构尤其是高校领域,利用授课的机会,将基督教知识与本士文化相结合,潜移默化地进行宗教传播、渗透。高校要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要统筹推进调研摸排、台账管理、教育引导、分类管控,确保国家安全稳定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学生社团管理存在漏洞。学生社团是高校共青团做好青年学生思想引领的主阵地,为繁荣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起到了积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高校学生社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学生社团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体缺位,部分社团指导教师未能履行指导老师的工作职责,无法切实投入时间和精力站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高度去指导管理学生社团、思考和组织开展社团活动,处于事实性缺位状态,未能发挥应有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作用。另一方面学生社团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存在盲区,大部分学生社团开通了QQ空间、微信公众号、微博号、抖音号等,高校社团负责人对这些社团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日常宣传、建设工作缺乏精细化指导和管理,发布的内容社团指导老师未进行严格审核把关,容易出现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

三、提升全媒体语境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策略

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不仅关系到高校办学的方向,也关系到党的建设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更关系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当前,提升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具有高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需要科学谋划、综合发力、精心组织,需要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整体推进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更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科学防范和应对高校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和危机,注重实际效果,解决实际问题。

一是强化理论武装。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要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指代贯穿到文化建设各方面,体现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新时代青年学生砥砺理想信念的最好教材。我们必须要把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作为铸魂之本,不断加强主观世界改造,夯实当代青年学生信仰信念之基。要组织引导青年学生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的重要论述和要求,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坚定信仰信念、深厚人民情怀、强烈历史担当、求真务实作风。要组织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多读原文、勤学原著、深悟真理,读懂弄通十个明确的核心内容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人民事业十三个方面的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背后的理论根源,在思想上、政治上、情感上、实践上深刻理解、高度认同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要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加强和改进理论武装工作,借用《社会主义有点》、《马克思靠谱》、《伟大也要有人懂》等爆款书籍的幽默语言、新鲜创意,将科学真理变成生动道理,把根本方法变成管用办法,不断提升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水平,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青年大学习等工作品牌为载体,以青年学生听得进、学得懂、记得住的方式方法,将线下深入宣讲与线上生动阐释有机结合,引导广大青年在学懂弄通做实中不断坚定信仰。

二是建好阵地管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首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二者要同向同行,形成联动效应。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守课堂教学的意识形态红线和底线,改进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满足学生获得感,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感染力。其次,高校要善于开发、利用、建设和管理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平台,通过网络途径用中国话语阐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内容,提高校园媒体的舆论引导力,确保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话语有序传播。坚持用制度管好阵地,加强对讲座、论坛、学生社团、校园媒体思想文化阵地的管理,严格落实相关制度规定,完善了相关管理办法,确保阵地管理规范化。对考核不合格的学生社团要及时开展清理整改工作,对校院两级学生会、学生社团的新媒体平台开展仔细排查。再次,做好校园红色文化建设,在高校设立红色文化专题网站,精心设置开辟红色教育专栏,让红色主题网站成为校园红色文化主题教育的新阵地。在校园内树立红色标语、名人塑像,开展知识竞赛、主题征文,编排红色剧目、舞蹈,打造红色文化展馆、文化墙等,创建浓厚的校园红色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各种主题活动中感受到红色文化的力量,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是注重队伍建设。抓好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是关键。针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全局性、隐蔽性、渗透性、蔓延性等特点,建立主管领导亲自抓、各部门协同配合、师生密切协作的工作模式,培养一批政治素质过硬的校园网络通讯员、评论员,做大做强主流舆论。一方面要配齐配强配优辅导员队伍,与此同时要加大培养培训力度,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思维新、作风正、纪律严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专业队伍;要选优配强班主任队伍,班主任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教师实现教书育人的有效途径,要加大班主任的管理与考核力度,创新班主任培训模式,完善班主任奖励措施,激发班主任工作热情;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骨干和学生干部的作用学生骨干队伍既是学校培养的重点,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开展的可依靠可信赖的重要力量,必须紧紧把他们抓在手上,爱在心里,用在关键处。另一方面按照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要求,压实抓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签订职责明确任务清晰的责任状,做到谁主管谁负责,谁失责追谁责,把意识形态作纳入年终工作考评和评先评优,实行一票否决制。第三要加强队伍素质能力培训,将意识形态工作特别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培训作为重要培训内容,每期至少举办一次集中培训,以案说法、以案示警、以案促改,以此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不断提高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网络智商,着力提升队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素质使队伍在任何风浪风险面前永远立不败之地。

四是创新传播内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既取决于富有说服力、感召力的内容,也取决于广泛有效的传播。要掌握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战场的主动权,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一方面多用接地气的语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也是一个传递情感的过程。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运用了大量民间话语构建了多元、包容和对话的公共话语空间,为我们做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做出了表率。例如,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开弓没有回头箭”“撸起袖子加油干”“朋友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等这些话语,既拉近了与百姓的距离,又接地气,便于大家理解和接受。大量接地气语言的使用增强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和感召力。二是加大调查研究力度。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真实掌握学生所思所忧所盼,有的放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在推动三全育人格局形成的同时,要在学校和教师层面切实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在学生层面要切实解决好为谁读书,怎样读书,读什么样的书这一重大问题,要努力形成全校同心同向,教学相长,行之有效的育人大格局,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真挚的爱国情感和远大的人生理想,把国家的前途命运与个人的事业发展紧密融合。新时代呼唤新思想,新实践需要新理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意识形态工作,能够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打牢思想根基、提供坚强保证。要让主流意识形态工作为人们所认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须在传播内容、话题选择和议程设置上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期待、愿望与要求,密切关注群众所关心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热点问题,及时为群众答疑解难和排忧解惑。同时,要注意运用生动活泼的实践案例或群众身边的真实故事来加以分析说明,切忌空谈或者套用过时的理论。

参考文献:

[1]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22:33.

[2]毕耕.全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策略[N].光明日报,2018-9-19.

[3]钟发亮.新时代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着力点[N].光明日报,2018-12-19.

[4]冯刚、梁超锋.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和重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年第2期.

[5]季为民.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研究问题和实践创新[J].青年记者,2023(19):48-50.

[6]王锁明.让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起来[N].人民论坛,2017-8-25.

[7]李聪.微传播视域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J].今传媒2019年12期。

作者简介:全伟,湖南永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22年度湖南科技学院科学研究项目全媒体语境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研究2023年度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网络时代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3A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