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惊鸿影,民歌咏民情——《木兰诗》教学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8
/ 3

英雄惊鸿影,民歌咏民情——《木兰诗》教学设计

钱骋

武汉市恒大城学校

【摘要】木兰替父从军的经典故事代代流传,被编入中学语文课本中。这位女英雄的高贵品质也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各类语文教学中,木兰的故事一直与性别挂钩。从诗歌创作倾向而言,木兰首先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可爱并非天生顽强的女人,然后才是英雄。这样一个突出“我”是谁的形象,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民歌的特征,咏叹人的故事,抒发人的情感,满足社会的情感需求。

【关键词】北朝民歌;花木兰;人物形象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意,把握节奏。

2、通过涵咏诗歌,了解互文手法,理解详略得当的构思。

3、通过比读仿写,把握木兰人物形象,学习人物品质。

3、通过联读对比,感知北朝民歌独特风格和情味,体会家国情怀。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重难点】

分析木兰的任务形象,学习其身上优秀的品质,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方法】

启发式、合作探究式和情景演绎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以疏通文意,讲解诗歌创作技巧为主,在此略去。

第二课时

(一)重回战争——一个惊人的选择

1战争背景导入

导语:

那是一个夹在前后两个大统一时期之间、跨度约四百年的一个大分裂时期,是一段名副其实的“乱世”。八王之乱后,游牧民族趁乱涌入中原,大量王公氏族衣冠南渡,中国历史上漫长的分裂割据时代来临。其中,偏安一隅的东晋南朝,虽多有朝代更迭,但常常是发生于王族内部的小规模流血事件,故相对平和。与此同时,北方地区却陷入了十几个政权之间长期的混乱阶段。随后,北魏拓跋一族崛起,统一北方,虽国力强大,但与柔然、贺兰、匈奴等多个部落之间争夺领土的战争依然频繁,几乎没有中断。据资料统计,仅百余年间,北方与柔然等族之间的战争就不少于一百五十次。

由于连年征战,青壮年男性大量死亡,北朝诸族中男女比例、壮年与老年人口比例均严重失衡。为应对随时一触即发的战事,北朝多实行“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世兵制度,即遇战事,每户必须出丁。那年,前方战事告急,可汗下令点兵,这个消息终于传到了故事的主人公木兰居住的村落,我们的木兰又将做出一个怎样的选择……

2、朗读指导,明段意,品情感。

任务一【代入视角】

要求:全班齐读第1、2节。仿照如下句式,说说当时的木兰在叹息些什么。

示例:如果家中阿爷选择应征,那么。

如果(        )选择(        ),那么。

如果(        )选择(        ),那么。

预设:

生1:如果家中小弟选择应征,那么下次再见到的小弟或已白发苍苍。

生2:如果家中阿爷选择应征,那么阿爷可能一次不复返。

生3:如果全家选择不应征,那么家中的土地可能将被敌人占领。

生4:如果木兰选择应征,那么万一被军官发现,木兰可能犯下欺君之罪。

【小结】在面临着家庭困境、社会困境、性别困境的重重阻碍时,我们的木兰毅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选择——替父从军。那么,我们接着来读一读全诗,看看木兰的故事迎来了怎样的结局。

任务二【品读情感】

要求:

①圈画与战争直接相关的诗句,使用战字组词,概括段落大意,并说说应读出怎样的情感。

②分组齐读第3、4、5、6节。

明确:战前点兵—奔赴战场—十年征战—战胜赏功—战后还乡

情感:紧张焦虑—忙碌忧伤—坚定壮烈—光荣喜庆—愉悦轻松

要求:带着相应情感朗读,1、2组读第3节,齐读第4、5节,3、4组读第6节。

【小结】乱世之中,一个女子在重重困境的包围下,做出了一个惊人的选择,并且迎来了圆满结局。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二)重构英雄——一个惊艳的女子

【过渡语】让我们聚焦全诗笔墨最多处,看看诗歌着力描绘的木兰形象,究竟如何。

任务一【镜头聚焦】

要求:

①请找到镜头中关于木兰的正面描写,结合诗句中的意象特征,增加神态、动作、心理描写,完成诗歌片段扩写。(小组讨论交流,推选优秀作业分享)

镜头一: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镜头二: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技巧贴士】PPT展示

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民歌惯用这种反复铺排的手法渲染气氛。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译:到各处街市备办征战用的鞍马等战具。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译:打开东阁、西阁房间的门,都进去看看,到床上去坐坐。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译:当着窗子,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再贴上花黄。

学生作品交流:

第一组:做出决定后,木兰马上就积极忙碌起来。陪伴木兰左右的是她的父母。上路前,父亲对她百般叮嘱,母亲则在一旁抹着眼泪,目光慈祥而又倍感忧伤。木兰下定了决心,此行势必凯旋而归。

第二组:木兰来到黄河边上,凝望着水面倒影中自己孤寂的身影,还在微微泛着涟漪,又忆起旧时与家人生活的画面,愈发不舍。可听不见父母的呼唤声,回应她的只有一片死寂。

第三组:父亲提上木兰平时喜欢吃的糕点,母亲也搀扶着父亲往城外赶。姐姐听说木兰要还家,一大早就起来东翻西找,找出珍藏已久的裙子,开始梳妆打扮。随后在院中来回踱步,不时踮起脚往外瞅瞅。弟弟把刀磨了又磨,挑选出平时舍不得宰的最肥美的一头猪,手起刀落,细心处理后,加快料理着。

第四组:木兰坐在床上,静静审视着自己的闺房,这床是那么柔软,比战乱时睡过的地软和多了。慢慢抚摸着从前用过的桌子、柜子,她开始呜咽,并试图用手掩盖自己的激动,泪珠从眼中滚下,木兰小声安慰着自己:我终于回来了,终于可以和家人团聚了。

②请从诗歌内容出发,结合同学们的扩写,说一说,你认为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结】我们从诗歌中看到的木兰是一个真实的人。她备好粮马,渴望杀敌。她孤独寂寞,思念亲人。她衣锦还乡,换上红妆。她可对镜贴花黄,也可铁甲披寒光。她是英雄,更是一个多面的有血有肉的人。

任务二【人物画像】

要求:①找出全诗中关于木兰的称呼用语,思考变化原因。

②齐读诗歌第七节。读出“我”的情感。

明确:女—姊—妹—壮士—女郎—“我”

引用:我们不必神色匆匆,不必光芒四射,不必成为别人,只需要做自己。——伍尔夫

强调:我们可以说,作为女儿的木兰是孝顺的,作为姊妹的木兰是体贴的,作为战士的木兰是英勇无敌的,作为女郎的木兰是可爱爱美的。种种角色是社会给予,种种标签是他人给予,但成为一个怎样的自己,是我们自己定义的,重要的是我怎样想,我如何做。让我们齐读诗歌最后一节,读出木兰的自由、自信、恣意,读出木兰的真我。

(三)重听民声——一个惊心的现实

1、思考质疑有人曾就《木兰诗》的写作内容提出质疑,为何写这样一个英雄,要略写十年征战的过程,详写战后还乡的情形呢?说说你怎么看。

搭建支架:①文体勾连:乐府诗联读,归纳民歌写作风格及情感特征。

《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紫骝马歌辞·其一》烧火烧野田,野鸭飞上天。童男娶寡妇,壮女笑杀人。

《李波小妹哥》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

②情感迁移:联读本单元课文片段,列表归纳情感共性

《老山界》:部队今天非夜里行军不可,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我们问了瑶民,知道前面还有竹林,可以砍来作火把,就派人到前面竹林去准备。

《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拿吃雪来说吧。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他们可以坐在挺豁亮的屋子里,泡上一壶茶,守住个小火炉子,想吃点什么就做点什么。”

再比如蹲防空洞吧,多憋闷得慌哩,眼看着外面好好的太阳不能晒,光光的马路不能走。可是我在这里蹲防空洞,祖国的人民就可以不蹲防空洞啊,他们就可以在马路上不慌不忙地走啊。他们想骑车子也行,想走路也行,边遛达边说话也行。只要能使人民得到幸福,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土地的誓言》: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

2提炼主题:憎恶战乱,渴望安定生活。

(四)重作小诗——一个惊喜的发现

课后任务【为你写诗】

要求:历史从不缺英雄,只缺书写者。请为我们上学期课本中曾出现的这样一位奇女子创作一首抒情诗。

【拓展】谢道韫杀贼

……及遭孙恩之难,举厝自若,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所害,方命婢肩舆抽刃出门。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其外孙刘涛时年数岁,贼又欲害之,谢韫日:“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恩虽毒虐,为之改容,乃不害涛。——《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

【参考书目】

[1]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2]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3]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年。

[4]孙绍振:《文本细读(修订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

[5]宁稼雨,张雪 .20 世纪以来《木兰诗》成诗年代及木兰故里研究述评[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

[6]宋抵,木兰诗所反映的时代特征[J]. 东北师大学报,1982(03).

[7]贺玉萍,《木兰辞》创作时代与作者之探究[J]. 洛阳大学学报,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