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研究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8
/ 3

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研究综述

冯海霞

南部县人民医院 四川南充 637300

脑出血患者是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高危人群之一,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研究现状,包括发病机制、护理干预的重点与方法以及效果分析。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总结出了目前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强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关键词:脑出血;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引言

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常需卧床休息,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病情风险,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因此,针对脑出血患者的特点,合理有效地进行预防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探讨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策略,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1.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研究现状

1.1.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述

近年来,随着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和治疗水平不断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作为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备受关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脑出血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以及预防措施,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陈剑和付成沙(2023)[1]在其研究中发现,MRI-DWI联合SWI序列在老年脑出血中的应用价值较高,能够提高脑出血患者病灶检出率,从而明确病灶分布情况。朱佳欢(2019)[2]对脑出血急性期的临床护理进行了综述,强调了在急性期的护理中需要维持生命功能、降低致残率、防止继续出血等方面的重要性。陈进(2019)[3]总结了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强调了手术的重要性,特别是在降低颅内压、控制出血和清除血肿方面的作用。于志渊等(2021)[4]探讨了脑出血后产生的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对脑损伤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提供了参考。庄步强等(2023)[5]对脑出血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治疗进行了分析,强调了在治疗中需要根据脑出血的位置和临床恢复程度确定最佳的治疗时机,并对下腔静脉滤器的使用提出了建议。青松等(2023)[6]研究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内镜治疗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指出了年龄、糖尿病、心房颤动和术后下肢功能障碍等因素与其发生密切相关。穆景颂等(2022)[7]分析了中老年脑出血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血液指标特点,发现血尿酸、钙和白蛋白水平降低,空腹血糖和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其发生有关。谢婧等(2020)[8]探讨了高龄脑出血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强调了长时间卧床、手术过程延长、下肢功能受损等因素与其发生的关系。郑昕等(2023)[9]分析了急性脑出血患者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危险因素,发现女性、既往冠心病病史、入院时病情重、住院时间长等因素与其发生密切相关。王文慧等(2023)研究了重症脑出血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了相应的预测模型,为临床提供了预防性策略。

综合以上文献研究可见,脑出血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其危害不可忽视。了解其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的构建,对于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和科学干预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对脑出血患者的全程护理和个性化治疗,以降低DVT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康复率。

1.2.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原因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了解DVT的发生原因对于预防和有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多个文献中综合分析,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原因。蒋劲松(2023)从治疗的角度探讨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热点问题。他指出,DVT的治疗目标在于抑制血栓蔓延、清除血栓、恢复静脉通畅性及保护静脉瓣膜的结构和功能,以预防和降低肺栓塞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降低后综合征与血栓复发率。他概括了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治疗、溶栓治疗、取栓术、机械吸栓术以及降低后综合征发生率的治疗手段。刘振斌等(2021)综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进展。他们指出近年来,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出现和腔内技术的成熟为患者治疗带来了新希望。结合中西医经验与现代医学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朱威(2022)[10]则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进行了综述。他认为目前临床上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方法包括抗凝、系统溶栓、导管接触溶栓、AngioJet溶栓等,为患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治疗选择。樊晓乐和赵辉(2019)着重介绍了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研究进展。他们强调了介入治疗在快速开通靶血管、保护静脉瓣功能、对血管内膜损伤较小、降低后综合征发生率等方面的优势。崔柳君等(2021)关注了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他们认为中医药疗法在有效防治DVT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最后,茹江丽和李洁(2020)以及周洁等(2021)从中医药的角度分别总结了中医药预防和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进展。他们强调中医药的疗效和优势,为临床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思路。

综合以上文献的内容可以看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涉及到血管、血液、和机体内在因素的复杂作用。进一步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DVT的发病机制,为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加有效的策略。

2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的现状分析

2.1.护理干预的重点与方法

当前,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护理工作备受关注,临床护理干预的重点与方法也得到了不断的探索和完善。通过综合分析相关文献可见,集束化护理是一种重要的护理干预手段,其有效性得到了多项研究的验证。宋利芳和李玉雪(2023)研究了集束化护理在预防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的效果。他们发现,集束化护理能够提高术后患者的股静脉血流速度,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且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谢婧等人(2020)研究了高龄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他们发现长时间卧床、手术过程延长、下肢功能受损及D-D水平升高是高龄脑出血患者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温云和王娟莉(2021)探讨了集束化护理对脑出血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的影响。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集束化护理能够显著降低下肢DVT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凝血状态,并提升护理满意度。白娜娜和汪丹(2021)研究了集束化护理对脑出血手术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他们发现,集束化护理能够有效降低下肢DVT的发生率,并提高护理满意度。梁锶锶等人(2020)研究了早期运动护理在预防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早期运动干预能够有效防止下肢DVT的形成。李薇(2019)分析了护理干预对预防脑出血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她的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能够降低下肢DVT的发生率,并提高护理满意度。

在现代医学中,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已经成为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我们已经初步确定了一些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如集束化护理和早期运动护理等。这些方法的实施不仅可以降低下肢DVT的发生率,还能够改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未来的工作应该进一步完善这些护理方法,提高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水平,为脑出血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2.2.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近年来,针对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效果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各种护理模式和方法相继涌现,包括基于自我管理导向的5A护理模式、细节护理、集束化护理模式以及循证护理等。这些研究不仅揭示了不同护理模式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机制,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李春蕾和杨国防(2022)研究了基于自我管理导向的5A护理模式对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研究表明,该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下肢股静脉血流速度,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我护理效能。李惠兵等(2019)的研究表明,细节护理对脑出血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显著的预防作用。通过细节护理干预,可以提高下肢股静脉血流速度,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白雨翡和齐艳丽(2022)探讨了集束化护理模式对脑出血手术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集束化护理能够有效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袁媛(2019)[27]的研究发现,循证护理在预防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循证护理的应用,可以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合以上研究可见,基于自我管理导向的5A护理模式、细节护理、集束化护理模式以及循证护理等多种护理干预措施对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均具有显著的预防效果。这些护理模式通过不同的机制提高了下肢血液循环,降低了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率,同时也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我护理效能。然而,尚需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这些护理干预措施的长期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促进脑出血患者的康复和生存质量的提升。

结论

综合以上文献,针对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各种护理模式和方法,如集束化护理、自我管理导向的5A护理模式、细节护理以及循证护理等,都显示出一定的预防效果,降低了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仍需进一步验证这些护理干预措施的长期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可靠的依据,促进脑出血患者的康复和生存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剑,付成沙.MRI-DWI联合SWI序列对老年脑出血的评估[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43(9):2076-2079.

[2]朱佳欢.脑出血急性期临床护理的研究综述[J].健康必读,2019(29):52.

[3]陈进.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手术治疗综述[J].养生保健指南,2019(6):22-23.

[4]于志渊,郑峻,马潞,等.脑出血损伤相关分子模式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21,21(2):82-87.

[5]庄步强,魏宁,蒋明明,等.脑出血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治疗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23,33(8):1432-1436.

[6]青松,陈武,何秋光,等.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内镜治疗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J].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023,9(6):740-744.

[7]穆景颂,倪朝民,吴鸣,等.中老年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血液指标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22,44(9):784-787.

[8]谢婧,吴利娜,王于飞,等.高龄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血栓与止血学,2020,26(6):1035-1036,1039.

[9]郑昕,郭军平,张润华,等.急性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卒中杂志,2023,18(5):577-582.

[10]朱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进展[J].海南医学,2022,33(9):1190-1193.

[11]袁媛.循证护理在脑出血患者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及对患者QOL评分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19,25(4):7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