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坏孩子——学校行为偏差儿童介入个案

/ 2

我不是坏孩子——学校行为偏差儿童介入个案

林燕琴 周汝晴

广州市番禺区正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510000

一、案例背景

(一)基本资料

案主小彭(化名),男,7岁,就读于番禺区某小学一年级,学习情况较好,平时喜欢玩游戏。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父亲经营一家游戏机店铺,工作时间比较弹性。母亲在附近企业上班,工作比较忙。案主父母并未登记结婚,且关系比较紧张。案主幼儿园时期父亲在山东忙生意,一直由母亲照顾。案主一年级之后,案主父亲回归到家庭,与案主母亲共同照料案主。据了解,案主与父亲的关系比较亲密,平时经常一起打游戏,有什么不开心都会与父亲分享。而与母亲的关系比较紧张,排斥母亲对他的关心,如母亲想牵孩子的手会被他甩开等。

个案由学校转介给社工。学校反映,案主在校经常出现打架、抢钱、逃课等行为,扰乱课堂纪律,已经严重影响到其他同学正常的学习生活。班主任多次找到案主父母,希望介入案主的情况,但由于案主父母之间沟通存在问题,互相不认同对方的管教方式,经常出现吵架,对于案主的问题更是束手无策,只能一次次地向老师和其他家长道歉。案主承认情绪不好的时候会做出一些偏差行为,原因是觉得很好玩。

二、服务目标

1.改善案主偏差行为的需要:案主的偏差行为已经影响到自身的学习生活和学校的秩序问题,因此需要社工协助案主减少发生偏差行为的次数,解决其偏差行为的问题。

2.改善案主家庭关系的需要:案主父母关系紧张,影响到案主自身的情绪,以至于案主会通过不恰当的方式去发泄内心的压力情绪,因此社工需要协助案主改善其父母之间的关系,探讨对案主一致的管教方式,给予案主稳定的情绪环境。

3.协助案主被班主任接纳的需要:班主任给案主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内心是不接纳案主的,甚至会通过一些偏激的行为来处罚案主,以至于案主认为班主任是在针对他,更加讨厌班主任和通过其他行为来进行对抗。

三、介入过程

(一)第一阶段

社工在前期通过游戏、与案主交流其感兴趣的话题等方式,与案主建立了较好的关系,案主也愿意信任社工。案主告诉社工情绪不好的原因大部分是在家里感觉不开心,因为父母经常争吵,所以只能在学校发泄出来。案主还认为自己是个很坏的孩子,甚至老师也这样说自己,没有人愿意跟他玩,所以只能做出与坏孩子相符的行为。社工表示相信案主是个很好的孩子,并通过举例——如案主进来心理辅导室会主动跟社工打招呼,说明案主很有礼貌、案主在每次游戏结束后,会帮社工收拾东西,说明案主是个热心帮助他人的孩子等等,让案主看到自己的闪光点。

同时,社工积极联系案主父母,将案主的想法反馈给他们,分析案主目前存在的问题核心,因为不稳定的家庭关系和情绪环境是会影响到案主的情绪和行为。案主父亲表示自己很乐意配合,希望孩子能够回归到正常的生活。母亲则表示父亲不要总是在孩子面前顶撞自己,要多给予教育上的尊重。

在跟进案主的过程中,社工留意到处的学校环境对案主的影响。班主任告诉社工,自己当老师这么多年也是第一次遇到案主这种情况,而且在她看来都很难去处理,基本上之前该用的方法也用过了,但是没什么效果,因此一直积压了比较多的负面情绪无处发泄。社工表示能够理解班主任的辛苦和不容易,同时引导她要学会调整心态,毕竟一个人的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更别说是孩子,让班主任不要急于解决问题,而是要先疏导好压力,给予她更多情感方面的支持。

(二)第二阶段

社工与案主总结近段时间的进步,表示案主有越来越多的闪光点让社工感觉到惊喜,鼓励案主要往积极的方向发展。案主表示好像没有比以前那么不开心,希望社工能够有多些时间找自己玩。社工肯定案主对自己的信任,并与案主共同去分析他之前部分偏差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引导案主学会换位思考,以及要考虑他人的感受。社工与案主共同订立目标,改变案主不适当的行为方式。社工与案主共同制定行为记录表,将案主认为自己要改变的行为列出来,记录发生的频次。行为记录主要是由案主执行和记录下来,若达成目标频次,社工会按照约定奖励案主一份小礼物。

同时,社工邀请案主母亲参加“正面管教”小组,案主母亲一开始在小组内有较多的抱怨,总是会认为自己的孩子做错事情,有错误的行为等是孩子本身的问题等等。而随着小组进程的深入,其他组员都会根据案主提出的困惑帮助她一起想办法,引导她要学会“先关系后管教”“温和而坚定”的理念,案主母亲逐步得到改变的动力。

而在学校方面,社工与班主任分析案主目前的心理特征,引导班主任发掘案主更多的优点,减少在案主身上“贴标签”的行为。班主任表示清楚案主的性格,应该要运用温和一点的方式对待他可能会好点,但自己不知道应该要怎么做,只能按照原有的方式去处理。社工表示案主的数学成绩特别好,而且在数学课上也能够坐得住,这会不会跟案主与数学老师关系比较好有关?班主任表示确实平时收到数学老师对案主的投诉会比较少,可能数学老师比较懂得怎么去跟案主相处吧。社工鼓励她可以向数学老师了解成功的经验,改变对案主的态度。

(三)第三阶段

在记录行为表上,一开始订立行为目标是案主的偏差行为从一周八次减少到一周五次。案主刚开始会比较好地按照要求来控制好自己的行为,能够完成目标。但一旦案主父母出现争吵的情况,案主的行为就会出现倒退。因此,社工也在案主的每个进步给予他肯定,在他行为倒退时给予支持和鼓励,耐心地引导案主要保持好自己的情绪状态,巩固案主的成效。

而在案主父母这方面,案主母亲表示目前主要是案主的状态有了改善,自己和孩子父亲关系方面也有了相应的好转。社工回应她,非常可能是因为她和孩子父亲的关系有好转,所以孩子的状态才会相应有所好转,在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才是核心。因此,社工引导她要向孩子父亲表达爱。案主母亲表示这点比较难,但在孩子面前也会努力和孩子的爸爸保持比较好的关系,也不会再和孩子的爸爸发生争吵。

此外,社工从班主任那里也了解到近期她对于案主的态度也有了一定的转变,减少了对案主做出拍视频、否定等的行为,改用了温和的方式去管教案主,还鼓励案主在班上担任一定的职务,让案主感觉到自己是被关爱的。由于班主任态度的转变,以及案主近期行为的改善,班上的同学也逐渐接纳案主,愿意和他一起玩,使得案主渐渐地融入班级里,回归到正常的校园生活。

五、结案与个案目标达成情况

社工在对本个案以及案主的情况进行评估,发现案主的需求已满足,以及个案目标已达成,为此进行了结案处理。同时,社工帮助案主及父母回顾了整个个案的过程,从经验中肯定他们日后处理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生活的能力,稳定和增强当事人已经获得的成就,增强在结案后自己面对问题的信心。

六、社工专业反思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有无限的可能,如果家长或者老师过于鲁莽给孩子贴上负面的标签,难免会限制了孩子的成长。正如,案主作为一个6岁的孩子,对于自我认知不足,他并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如果最亲密或者最信任的人告诉自己是不乖,那么就会认为自己是个坏孩子,形成错误的认知,从而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而这种标签一旦贴上,想再拿下来,可能就没有那么容易了,这也很可能会成为他永远的伤害,伴随终生。因此,我们更应该减少这种不良的心理暗示,而是引导孩子往正向的方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