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大学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850000
摘要:本文通过讨论“自然”元素在西藏地区藏族典型的传统文化藏式园林即林卡和藏族传统服饰中的美学体现,分析了藏族人民民族传统文化中美学的“自然观点”,表达了藏族人民和民族在民族文化中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学思想和观念。
关键词:自然 园林 服饰 美学
前言
西藏地区是中国的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民族传统文化深具底蕴,其与自然环境和历史融为一体,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藏族文化是藏族人民在漫长的与自然的斗争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一种以原始信仰和藏传佛教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吸收了其他民族以及外来文化,在青藏高原特殊人文地理环境中形成具有典型民族特质的文化。这其中包含了藏族人民的民间文学、藏戏、藏历、藏族节日、藏族服饰和藏式建筑等,无不体现了藏族人民对世界的认知,反映了藏族人民在民族文化中的美学认识。
“自然”在本文中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上的“自然”,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大自然,是山水和草木,是藏族人民赖以生存的环境。另一方面是精神上的“自然”,是心境和寄托,是藏族人民深受影响的宗教文化。
本文通过西藏地区两类典型的民族传统文化,藏式传统园林和藏族服饰,从建筑和服饰角度讨论藏族人民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自然”美学元素。
一、藏式传统园林(林卡)的休闲美学内涵
作与息,是人生在世的两种基本存在状态,其中“息”即为劳作后的休闲。亚里士多德把休闲看作“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并认为休闲为科学和哲学的诞生提供了基本条件,且是人类幸福的源泉。[1]
休闲美学是属于美学家族中生活美学的一个分支,是探讨人类休闲活动审美规律的一门学科,研究的是休闲的完善,致力于一般的休闲向美的休闲转化规律的探究。中国作为一个具有五千余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在休闲美学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解方式和表现形式。 休闲文化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源远流长,与之并存的休闲美学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所体现。如儒家的“曾点之乐”、“乐山乐水”和“颐和养气”,道家的“虚静玄远”、“心斋坐忘”与“逍遥游”,佛家的“刹那永恒”、“明心见性”和“空无圆成”等,无不体现了对休闲境界的哲学思考,更蕴含着对休闲的审美心胸与表达着对休闲的美学意境。而在当代,于光远、马惠娣、潘立勇、吕尚彬、陈琰、张玉勤等众多学者从中西方休闲文化思想出发,研究了休闲社会、休闲经济、休闲美学与美育等。
西方社会信奉天人分离和主客对峙的观念,以征服自然为目的,对于休闲更专注于追寻热烈的感官享受,从中获得以自我为主体的人格意识。而作为传承几千年文明的中国人一直讲究天人合一和主客混融,讲究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品味的是自然性环境对人心的调适作用和影响。人类作为大自然本身的产物,本质上具有向往自然,接近自然的心理要求。于是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休闲一词有着极其丰富的意蕴,它表征的不仅是人类值得追求的美好生活,而且是人的生命的一种本原状态。
作为西藏民族文化的宝贵部分,藏式园林在我国传统园林建筑设计发展历程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藏族园林所处地区的地貌、地形、气候以及当地文化和异域文化复杂多样,具有粗犷,古朴,宏伟的建筑特色。同时,在西藏地区社会制度、形态、文化、宗教的多重影响下,形成了藏式园林独具一格的思想和艺术特征。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尤其是不同特色的园林反映了中国各民族对自然和精神价值追求等,代表了中国环境艺术的最高成就,蕴含了各民族的美学特征。[2]
西藏地区藏式园林是我国少数民族园林精华的代表,是中国风景式山水园林体系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3] 高海拔和独特的民族特色使其成为世界海拔最高的园林西藏的园林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具有历史久远、渊源深厚的风景式园林,并以高原区域和藏民族特色的园林景观在中国园林体系中成为独特的组成部分。西藏园林按照时间轴线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林卡、庄园园林、宗堡园林、寺庙园林和行宫园林几种形式。其中林卡是面向大众的野外踏青的园林形式,而庄园园林和宗堡园林则是为地主与官僚服务的少数人园林,寺庙园林则是注重宗教色彩的园林,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寺庙中的僧人,行宫园林使西藏传统园林达到了顶点,其服务的对象则是西藏的统治者。藏族人民热爱自然,喜欢到野外的林卡中生活。以前西藏的贵族上层、官家、寺院、庄园大多拥有人工建造的林卡。在西藏众多著名的林卡中,以罗布林卡最为典型,园林占地36顷,是七世以后历辈达赖处理政务,举行典礼,消夏避暑和进行宗教活动的离宫,是西藏林卡之冠。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西藏地区的藏式传统园林的休闲美学的自然特征进行分析。
(一)、西藏传统园林的休闲美学思想-“天人合一”
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给予了形成独特造园思想的自然基础,而西藏历史上政教合一地方政权制度和土司制度的试行,以及藏传佛教文化思想的影响,也从另一方面为形成独特造园思想提供了文化基础。特殊的自然、文化环境孕育了高原人民独特的自然观、哲学观和审美观,从而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园林形式的藏式传统园林。
藏族人民用灵魂的观点将人类与自然联系起来,认为人是灵魂与肉体的统一体,灵魂是生命之本,只要灵魂不受损害,人便安然无恙,是自然界的万物。人与自然通过灵魂密切联系,人依附于自然,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密切相连。所以藏族人民通过精心保护自然界万物,保护人类自身。[4] 青藏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形成了高原人民保护自然、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同生共存的自然观。青藏高原高寒缺氧,长冬无夏,春秋相连,植物稀少,生长期短。在此类环境下,藏族人民视草木为神圣,绿色在藏族人民心中已经成为生命的保障,舒适、幸福、美好的象征。藏族人民利用自然生长或人工栽植成片的树林或疏林草地将对绿色的向往反映在西藏园林中。藏式园林中会人工栽植不同类型的花草树木,营造丰富的园林植物景观、空间变化与优美的生态环境,这种简单朴素的造园手法善于营造大面积的绿化。例如,作为藏式传统园林艺术形成的标志—罗布林卡,继承了庄园园林、宗堡园林和寺庙园林注重绿化的特点,其绿地树木、草地覆盖面积占全园总面积的。其中在金色颇章与其它景区之间,有占地公顷多的林区,在高大的藏青杨林中间植松、柏、榆、柳等。
藏族人民将自然界中的石材、木材作为原材料,以此来支持园林的整体建设,并结合当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充分发挥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的艺术搭配效果,景观设计与园林相结合。既有效地协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藏族人民对回归自然的渴望与需求。
对于人类而言,自然首先体现的是其物质属性。人类本身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为人类的劳作活动提供特定环境,同时也提供给人类休憩、休闲的场所。而人类在面对大自然的时候,又体现了与其精神属性的关系。人类欣赏自然、在自然中休闲的时候,是一种生命之间的相互交流,可以提升内在精神的境界。因此,人类在日常的生活休闲中,也愿意将自然的环境人为搬运或者最自然环境进行一定的修饰以满足人类休闲对自然的需求。在休闲美学看来,人类在大自然中游玩休憩当是最典型的休闲活动,它最自由无碍而又充满了形而上的精神性。人类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率真自然,无功利、无目的地面对自然山水花草虫鱼。自然的生机感染着人,生态的丰富性以及自然环境的优美舒适,都令人获得充分放松。在大自然中,人类可以真切地感受自然山水,清新的空气,生机的草木,身体完全融入到其中。
(二)、藏式传统园林的休闲审美思想-“宗教、色彩与自然”
西藏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建筑风格等众多因素都会影响藏式传统园林的最终形成,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因素是藏传佛教的审美文化精神。其审美思想强烈融入到了藏式传统园林的构型、艺术形态等层面。从起源来看, 藏式传统园林萌生于一种宗教仪式的烟祭活动和野外踏青逛自然林卡的活动中,踏青活动即“一面举行烟祭,一面举行摔跤、赛马、跳舞、演戏等游乐活动,后期逐渐演变成淡化敬神而注重游乐的野外踏青活动。”[4] 这些宗教性、娱乐性相结合的户外活动,在历经佛教洗礼后,最终催生出满足其活动需要的藏式传统园林的空间雏形。
“解放前,西藏为政教合一,宗教几乎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园林所表现的寓意,所创造的意境当然也离不开宗教的内涵。”[5]。庄园林卡作为藏族贵族的休闲生活起居场所,大多是主体建筑的附属,往往在其周围栽种高原乡土植物,形成以绿色为主的园林环境,使之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而林卡中的建筑、斯巴阔罗与雍仲符号、念珠、经幡等装饰物及其纹样,表达着其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处处喻示着佛教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而寺庙园林本身就是佛教布道的地方,园林艺术形式和布局上更加突出表现藏传佛教的意象。例如寺庙园林中的辩经场,它具有固定的主要栽植形式,所栽植的植物成行成列,不仅从绿化环境的角度去布置,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佛经中所描绘的西方净土`七重罗网、七重行树、花雨纷飞’的景象”。以著名的罗布林卡为例, 罗布林卡的“金色颇章为三层宫殿建筑,底层为大经堂,是十三世达赖接见僧俗官员、社会人士的地方,第二层为受接见人士的休息室,第三层是举行`八解脱律义’宗教仪式的地方”,充满浓厚的宗教气氛。[6]
藏式传统园林常参照经文中所描绘的极乐世界的格局模式,树木、园路、水渠、建筑则以其格局进行布局。从园林建筑装饰的角度出发,宫殿和宫殿主要利用法轮、灵兽等具宗教意义的元素来营造隆重肃穆、气势磅礴的氛围;从绘画艺术角度出发则是主题壁画描绘着历史悠久的宗教故事。此外,园林中的唐卡也从另一角度充分地诠释了西藏人民对宗教中神的敬仰与崇拜。
作为西藏审美文化的载体,色彩与西藏地区的居住环境、习俗、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密切相关。藏族人民将苍穹、雪山、湖泊、草木的固有色彩(黑、白、蓝、绿、黄、红等六种颜色)直接体现在建筑景观上,使其传递出独有的藏族文化内涵,实现其精神的寄托,能够满足藏区人民对宗教的崇拜。在上述审美思想的影响下,藏式传统园林的建筑物色彩都十分丰富,色彩对比鲜明,“大面积黄色、红色的墙面装饰,黑色的窗帘,绿松石色的绘画,以及附带有皇室图案的白色窗帘蓝色纹样,还有各种饰物镶嵌着金质的装饰构件,色彩绚烂交相呼应,光彩夺目,从而呈现出一种华美绚丽的视觉效果”。
[7]
(三)、藏式传统园林休闲美学的实践-“接触自然”
“过林卡”也叫“逛林卡”, 是藏族人民传统的娱乐方式, 是指藏族人民在气候转好的夏季, 纷纷走出家门, 到绿树成荫的林卡或者山花烂漫的草坪里, 在搭起的帐篷或者幔围中进行休闲活动,他们开怀畅饮、享受美食、 放声歌唱充分与大自然接触,无不体现了与自然的和谐融合。
西藏藏式园林不仅具有传统园林都有的娱乐功能,同时,还具有自己独有的宗教和法律事务的功能,是藏族人民会将其视为举行祭祀或重大宗教活动的首选场所,让藏族人民在自然的环境中,体现与信仰文化、精神“自然”的和谐融合。
二、藏族服饰的美学
藏族服饰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具有高原地域特色的物质文化,同时也是藏族审美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丰富和美化生活的作用,体现了藏族人民的审美理想和精神追求。人们的生存环境是影响审美性格的基础,在广阔、贫瘠的雪域高原,人与自然是水乳交融的一体关系。藏族人民对大自然充满着无限的敬畏和热爱,在顺从、适应与斗争中积极地改变着生存状况,与自然和谐共处。服饰与自然密切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形象上与自然的浑然天成,如形象上的模仿,服装饰品的天然拙朴,色彩的纯美体现等。二是服饰材料可以就地取材,而青藏高原的产品就是藏族服饰中的主要构成。三是西藏服饰的实用体现了与高原生存环境和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适应。四是在藏族服饰中藏族人民信仰和宗教元素的精神层面的体现。
(一)自然生活方式影响下的藏族服饰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藏族人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这就明确了其服饰要具有游牧民族的特色,。藏族服饰以袍为主,即有很强的防寒作用,又有散热的方便, 随身可以携带生活用品,并且能够使臂膀伸缩自如,适应露宿生活,而且可以在休息时当做卧具。藏袍是一种上下相连的服装,其结构简单,轮廓分明,线条柔和,强调袍的宽松和厚重,肩、袖、襟的变化丰富,下装(女子为裙)相对简单。同样的结构部件,由于局部结构的变化以及造型中的点、线、面等形态语言的变化,形成了无领无袖的“古休”、大襟无袖的“确巴普美”、大襟长袖的“褚巴”、无袖对襟的“长坎肩”等类型。[8]
(二)自然地域影响下的藏族服饰
西藏的自然地理环境呈现出多样性,主要体现在既有高原宽谷区,又有髙原盆湖和草原区及高山峡谷密林区等。地理环境气候不同,自然条件迥异,为了适应自然环境,生活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地区,必然穿着也会不同,因此各地区都具有鲜明特色的服饰区域性,不同的地域特定环境孕育出了不同的服饰文化,也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西藏民族服饰艺术,更体现了特定地域下的民族文化与大自然的融合。例如,高原的宽谷区水源充足,气候比较温和,人口密度大,是西藏的主要农业区,服饰材质以氆氇为主。高原的盆湖、草原区域气候严寒、干燥且风大,是西藏的主要牧业区,以服饰材质选择以厚重保温为主。高山峡谷密林区则覆盖着茂密的原始森林,气候温和,以服饰材质以棉质和氆氇为主。
(三) “精神自然”-宗教影响下的藏族服饰
藏族服饰也是“精神自然”下生成的一种精神文化,它关联了藏民族的深层文化表现,表述了藏族人民的情感和愿景。历史中,藏族人民崇拜和信仰藏传佛教,渴望能够在沉重而艰难的现实生活之外寻求心灵上的补偿与慰藉,寻求获得一种超越自我的振奋。通过宗教影响下的审美想象让藏族人民主体的愿望和理想得到精神层面的满足。自然而然,蕴含着精神追求的信念和美学思想也会反映到生活中最直接的服饰上来。渗透了宗教涵义和意蕴的藏族服饰显得神秘而厚重。宗教是与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的。藏族服饰中装饰图案传达的信息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例如,藏族服饰色彩中象征四方的颜色是,白色为东、黄色为南、红色为西、绿色为北;白、黄、红、绿四色也象征四业,即白色象征息业(息灭疾病邪魔危难之业);黄色象征增业(增益福寿财富之业);红色象征怀业(怀柔调伏神天人鬼之业);绿色象征诛业(伏业,诛灭制伏怨敌邪魔之业)。[9] 在这种影响下,藏传佛教僧侣穿着衣服的颜色主要有红色和黄色组成。另外,藏族服饰中的十字图案也来自藏传佛教的装饰图案,虽然藏族人民对服装样式进行了改变,但仍然遵循佛教的设计理念。另外,一些配饰也体现了强烈的宗教特征。如蜜蜡,作为藏族最为常使用的装饰材质之一,大多数服饰品上都有蜜蜡的身影,妇女的头饰、背饰、腰饰和首饰上面都镶嵌有各种形状和大小的蜜蜡。而在藏传佛教中,蜜錯也是一种吉祥的象征,代表着灵性的宝物,是佛教七宝之一,有强大的辟邪趋吉作用。[10]
(四) 藏族服饰对“自然”的影响
藏族人民认为世间万物,人与自然间都是互相成为装饰的[11]。在藏族服饰中装饰是高品位的艺术。这里的装饰,包括对服装本体起修饰作用的一切元素,具体指服装色彩、图案及饰物等。藏族人的服饰具有美化自身与美化环境的双重功能。在藏区,有句俗话叫做“吉祥的鸟儿亮出的是五色的翎羽,俊美的人儿展示的是华彩的衣裳,高堂上的大佛呀,都披挂的是耀眼的金装。”
[12] 这些民间的说法说明藏族人十分看重服装的审美功能, 更说明美化身体、美化生活的美好愿望。
在服饰的外在形象中,色彩是其灵魂。在西藏地区,各地服饰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色,但在色彩的选择和认同上却很一致,这就是藏地五色,即白、蓝、红、黄、绿。在藏族服饰中白色是天上云朵的颜色,是纯洁的象征,寓意着吉祥与幸福,标志着崇高的感情。蓝色是蓝天和湖泊的色彩,它显得神秘而高远。红色是火的颜色,被看成力量的象征。黄色是大地的本色,也是神圣的宗教色彩,标志着富贵华丽。绿色是草原的颜色,是生命与活力的象征,使人联想到生存和成长,安全与和平。色彩是藏族服饰审美意识的重要特征,是自然在藏族服饰文化的突出体现,更是藏族人民通过色彩装饰自然、与自然和谐融合的表现。
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要素,民族宗教和民族服饰文化两者之间存在内在的统一性。在各民族所信仰的各种宗教中,服饰作为文化的表征,起着重要的作用。藏族服饰上的图纹充满着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宗教氛围。图纹主题多为祈盼吉祥和美好生活的内容,如吉祥八宝、雍仲纹、如意狗鼻纹、日、月等。[13-14] 服饰纹样构成形式充分体现了藏族人民对生活与宗教信仰的融合。
因此,藏族服饰不仅是藏族审美艺术中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是表达民族思想情感有力的“形象语言”,更是民族文化与自然结合的呈现,是“自然”元素在藏族传统文化中的美学体现。
四、 小结
本文讨论了西藏地区藏式园林的休闲美学思想在构建、审美和实践中的特点,以及藏族服饰的显要美学特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不同层面分析了“自然”元素对其的美学影响。表达了西藏地区藏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敬以及与“自然”的和谐融合,从“被影响”和“去影响”两个角度体现了休闲美学的“自然观点”。
参考文献
[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M].商务印书馆,2017年.
[2]李亦非,环境艺术中传统休闲文化之研究[M].湖南大学,2006年.
[3] 王涵,西藏园林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M].西藏民族学院,2015年.
[4] 邓传力,藏式传统园林(林卡)浅析[M].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5] 多瓦才吉·玉珍,浅谈拉萨古典园林(林卡)的特色[J].西藏科技,1994(2).
[6] 罗哲文,罗布林卡藏汉合壁的雪域园林[J].中国西藏,2002(4).
[7] 赵昱,周越,藏式园林艺术审美探析——以罗布林卡为例[J].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9,2(03).
[8] 李玉琴, 藏族服饰的美学分析[J].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2).
[9] 周裕兰, 西藏服饰的地区性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探析[J]. 西部发展研究.2018(02).
[10] 王雪菲,当下社会藏族服饰文化态势研究[M].大连工业大学.2012年.
[11]叶玉林.天人合一 取法自然———藏族服饰美学[J].西藏艺术研究,1996(3).
[12] 吴新星,袁恩培, 文化对藏族服饰设计的影响[J]. 科技信息.2010(1).
[13] 李玉琴,藏族服饰吉祥文化特征刍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7(2).
[14] 郑静,藏族服饰文化及美学的影响[J].西部皮革. 2021,43(13).
作者简介:韩相泽 ,男, 1971年5月,西藏大学文学院2022级文艺学专业,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文化与文化认同研究,现任职西藏阜康医院宣传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