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AMI患者PCI术后的临床现状分析与认知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3
/ 4

老年AMI患者PCI术后的临床现状分析与认知探讨

陈凡书

规培单位:江苏省中医院     江苏省   210029

摘    要

本研究有助于理解老年AMI患者在接受PCI术治疗后的预后,指导临床实践中的决策制定,特别是在评估治疗风险、选择治疗方案及制定随访计划方面。通过识别与预后相关的风险因素,可以为制定个体化治疗和管理策略提供依据,总结出中医药治疗PCI术后老年AMI患者的临床经验,应用到将来的临床工作中,为提高临床疗效、造福病患做出贡献。通过调查老年AMI患者PCI术后治疗的相关研究回顾,探究治疗用药特点规律,初步总结近年关于老年AMI患者转归及预后的临床经验,以及基于相关理论机制的研究对疾病论治的中西医学术思想,为PCI术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治提供参考和方向,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优化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推动医学技术的创新,从而更好地应对心血管疾病挑战,促进患者健康。

关键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中西医结合治疗

前言

现代医学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导管在冠状动脉中植入支架的心脏手术。研究老年AMI患者PCI术后症状演变及疗效观察时,需要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整体上关注。[1]首先是术后病情稳定性,患者的心脏状况是否在手术后得到了稳定,是否有再发心肌梗死或其他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其次是心功能评估,老年患者一般心功能较青年患者下降,需要关注评估患者的整体心血管健康情况,术后是否有心脏功能受损,例如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降低[2]。药物治疗方面,AMI患者在PCI术后通常会接受适当的药物治疗,如抗凝血药物、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等[3],老年患者本身基础病多发,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等[4],需要长期服药以控制患者的血压、血脂和减少再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为促进心脏健康,患者还需考虑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戒除烟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控制饮食并适度运动,避免感染等加重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致病因素[5],以促进心脏健康。老年AMI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还与情志因素相关,中医学主张心主神明,患者日常活动、情绪状态和社交活动的能力都会影响预后。最后,患者需要监测血压、血糖,定期复查心功能等,最好有有规律的随访计划,以监测患者的病情,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老年AMI患者在接受PCI术后的文献研究一直是心血管医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这些研究旨在改善AMI患者的临床预后结果、优化治疗手段,最终达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以下是该领域的一些研究重点和趋势:1.血管介入技术进步:随着血管介入技术的不断改进,如支架技术、球囊扩张技术等[6]PCI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得到了显著提高。2.药物治疗策略:研究人员评估不同药物治疗及联合用药的有效性,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他汀类药物等,以预防和降低再发心肌梗死和其他心血管事件的风险。3.早期介入与后续治疗的时机:对早期PCI手术与溶栓治疗之间进行研究比较,以及PCI后的长期治疗方案的对比,如药物治疗的持续时间和药物的选择等。4.新技术的应用:新的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如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在PCI术前评估、术中探查和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以及介入治疗中的新技术和器械的研发。5.个体化治疗:越来越多的研究致力于实现个体化治疗[7],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生物标志物,量身定制最佳的治疗方案。6.临床预后因素:识别影响AMI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如年龄、性别、合并症、心功能等,并依此推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8]。总的来说,AMI患者PCI术后的文献研究呈现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趋势,旨在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和管理方案,以改善其预后和生活质量。

1.流行病学

AMI患者的冠状动脉急性缺血缺氧,导致心肌坏死的发生,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治疗预后较差,近年来AMI的发病率明显增高,有年轻化趋势,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心梗后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脑卒中等心脑血管联合事件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9]。急性心肌梗死的种类包括原发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梗和继发型心梗、猝死型心梗等[10]。研究表明,老年人因心梗引发抑郁,孤独、失眠、抑郁等心理会对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消极影响;保守治疗、较低的血压是引起AMI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而年龄、血肌酐水平等是接受介入治疗的预测因素;LVEF、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C反应蛋白/清蛋白比值(CAR)、C反应蛋白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CHR)水平是老年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老年AMI患者PCI术后的可能风险因素,包括但不限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家族史等,以及相关的生活方式因素老年AMI患者PCI术后的临床表现,如症状的严重程度、心电图改变、心肌酶学指标的变化等,以及不同年龄段和性别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

老年AMI患者接受PCI治疗后的临床管理情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方式、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的长期预后情况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老年AMI患者PCI术后的整体情况,指导临床实践并制定预防措施,以降低患者的发病率和提高治疗效果。

老年AMI患者PCI术后的临床分析研究通常着眼于手术后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及长期预后,观察患者的心肌功能恢复情况、症状改善情况以及生活质量的变化评估患者术后长期存活率、再次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以及生存质量等。针对老年人群体,可能会关注术后认知功能的改变情况,因为老年人存在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手术和术后药物治疗可能会对其产生情志方面的影响。老年患者由于有更多的合并症和较高的生理脆弱性,包括短期和长期的死亡率、心脏事件的再发生率,以及其他并发症的风险PCI后可能需要重新入院,这可能是由于并发症、再次心脏事件或其他健康问题。临床症状的改善与老年患者心理健康息息相关,较差的预后可能与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相互影响,老年患者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以防止再次发生心脏事件,依从性查会进一步影响治疗效果。通过收集大量的患者数据,包括基线特征、医疗干预的类型和时间、随访期间的临床结果等,研究结果有助于优化老年AMI患者的治疗策略,提高他们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同时也为医疗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发病机制及致病因素

老年AMI患者的致病因素主要涉及心血管系统的多种变化和老化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内皮细胞的功能受损,导致血管舒缩和扩张的调节能力下降。动脉粥样硬化包括动脉内皮功能障碍、脂质沉积和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低密度脂蛋白和其他脂质在血管壁内沉积,形成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性特征。斑块的破裂或裂解可以暴露出血管壁下的组织,触发血液凝固和血栓形成,可能导致冠状动脉完全阻塞,进而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的病因是情绪激动、过度疲劳、冷刺激和持续的压力性工作。此外,其他共存危险因素的数量和程度与心脏损伤的程度有关。老年、冠心病、家族史、体重指数、吸烟史、糖尿病、血脂异常、脂肪肝是AMI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发展,血管发生相关的生理变化,血管随年龄增长而变得更加僵硬,增加心脏负担,影响血压调节。老年人心肌细胞数量减少,心脏泵血能力下降。另外,老年患者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的变化可能导致对血压和心率调节的反应减慢。

患者年龄越大,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生理变化就越明显,随着年龄增长,血管顺应性会明显降低;左心室结构和神经体液调节功能也会发生变化,心肌细胞的缺血再灌注功能障碍变得更加明显,患者在缺氧过程中心肌细胞的重塑变化可能更加明显,导致患AMI的风险相对更高;高血压作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促进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老年患者经常伴有糖尿病、血脂异常和脂肪肝问题,这些都是AMI的危险因素。吸烟可导致动脉内皮损伤,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体重过重、缺乏体育活动、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等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液中高水平的LDL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此外,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中起关键作用,老年人可能存在慢性低度炎症状态,加剧心血管风险。从性别上看,男性AMI的发病年龄明显低于女性,患病率高于女性,这与中老年男性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吸烟、超重或肥胖等危险因素的高患病率有关。女性患者的死亡风险是男性患者的数倍,症状往往不典型,更年期风险因素增加,导致女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数量增加,女性的心血管死亡率远高于男性。此外,雌激素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绝经后,卵巢合成和分泌雌激素的功能下降,血液中雌二醇水平显著下降,这也增加了女性的死亡风险。这些发病机制和致病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导致了老年AMI患者的疾病发生与发展。

3.治疗方案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PCI可以迅速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流,减少心肌损伤,改善预后。然而,老年AMI患者由于伴有多种合并症和生理功能的下降,PCI术后的治疗管理相对复杂,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对于接受PCI的患者,长期抗血小板治疗是必要的对老年患者而言,通常推荐阿司匹林与P2Y12抑制剂(如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的双重抗血小板疗法,但疗程的长度可能需要根据出血风险来调整。对所有AMI患者,包括老年患者,推荐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胆固醇管理,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PCI术后,应定期评估心功能,监测患者的恢复情况和任何心脏功能的变化。治疗上还应关注潜在并发症老年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出血并发症,特别是在接受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的情况下因此,监测和调整药物剂量以平衡出血风险和血栓风险是重要的。老年患者常常伴有肾功能减退,PCI术后需定期监测肾功能,适时调整药物剂量考虑到老年患者的多样性和合并症的复杂性,治疗方案应根据个体的健康状况、合并症和出血风险进行个体化调整。

最近的研究和临床试验持续关注老年AMI患者PCI术后的最佳治疗策略,包括药物疗法的最佳组合、治疗持续时间和心脏康复的效果。复方丹参滴丸与瑞舒伐他汀联合应用于AMI老年患者PCI术后能够有效减轻炎症反应,促进患者心功能改善,减少心血管事件,且有较高的安全性。此外,随着新药物和介入技术的发展,如生物可吸收支架、新型抗血小板药物,以及低出血风险策略的探索,老年AMI患者的治疗和管理不断进步

4.临床表现

患者通常表现为突发性持续性心前区持续疼痛、急性循环功能不全以及心肌急性损伤、缺血、坏死等一系列具有特征的心电图演变,伴有胸闷、憋气、大汗、濒死感、血压降低、心率过快或过缓等表现。急性心梗是心源性猝死的常见疾病,多见老年患者。70岁以上老年人的AMI患者其临床表现有不典型者,如无痛、异位疼痛、胃肠功能紊乱等,这与心肌纤维化和变性等损伤、神经系统老化、心力衰竭、合并有长时间的糖尿病史等有关。由于老年病人在心理生理方面都处于衰退阶段,常并发其它脏器疾患。其中前壁和前间壁心肌梗死并发心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广泛前壁心梗除此之外多见心源性休克且死亡率极高,下壁心梗以传导障碍为多。老年人心脏泵血机能减弱,左心功能受损更为突出,致使左心衰竭、肺水肿及心源性休克并导致患者死亡。就死亡率来说梗死面积和部位起着重要作用,前壁梗死的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梗死患者。

老年AMI患者PCI术后的临床表现和统计研究通常侧重于术后复发率、生存率、心功能恢复和长期生活质量。与年轻患者相比,老年AMI患者在接受PCI治疗后发生复发性心肌梗死或其他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风险更高。这与老年患者常见的各种慢性疾病和身体功能下降有关。尽管PCI可以显著提高AMI患者的短期生存率,但老年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低于年轻患者,部分原因是高龄本身和合并症的影响。PCI后左心室重构和功能恢复是评估老年AMI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早期干预治疗有助于保护心肌,减少左心室功能障碍的发生。接受PCI后,即使心脏结构和功能部分恢复,日常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是老年患者成功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心脏康复计划在这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年AMI患者PCI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如出血和肾功能不全,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详细的风险评估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近年来,随着药物治疗、干预设备和术中技术的不断进步,老年AMI患者PCI术后管理策略也在不断优化,如使用更安全的抗血小板药物、采用微创干预技术等,以降低并发症的风险并提高治疗效果。老年AMI患者PCI后的临床表现和预后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问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随访和康复管理的质量

5.预后转归

老年AMI患者PCI术后的预后转归研究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患者可能存在多种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这些因素可能影响到PCI术后的预后。PCI术后出现的并发症也是一项观察对象,如心律失常、再梗死、出血等一项研究表明STEMI患者急性期低钠血症的伴发率较高,了解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可以更好地评估患者的预后。术后护理也是影响老年AMI患者PCI术后预后转归的重要因素,大便通畅可以减少因便秘造成的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并发症与死亡率;集束化护理能够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效果的长期预后对于AMPCI术患者,程序化护理能明显提升患者的希望水平,降低负性情绪,为良好的预后提供心理基础;新型优化心脏康复措施有效改善了AMI患者心功能水平,在促进患者心脏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起到良性影响[26]。最后,死亡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生活质量评估一系列预后评估指标也会作为各种评价标准来评估老年AMI患者PCI术后的预后转归。

6.讨论

老年AMI患者PCI术后的相关研究尽管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然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尽管PCI在急性时期能够快速恢复冠状动脉血流,但关于PCI较长时期内对AMI患者的生存率、再发心血管事件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血管介入治疗的长期效果仍然存在争议。针对AMI患者PCI术后的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血药物、他汀类药物等,尚存在最佳组合和治疗持续时间的研究问题。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在PCI术中得到越来越广泛应用,但其在指导预测患者预后和指导长期治疗方面的优势和局限性仍需更深入的研究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如药物释放支架、基因治疗等新技术和新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来验证对新技术和新治疗方法的研究有助于推动医学技术的创新,从而不断提高PCI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老年AMI患者PCI术后相关研究的意义在于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优化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推动医学技术的创新,从而更好地应对心血管疾病挑战,促进患者健康。基于此,本研究通过调查老年

AMI患者PCI术后治疗的相关研究回顾,探究治疗用药特点规律,初步总结近年关于老年AMI患者转归及预后的临床经验,以及基于相关理论机制的研究对疾病论治的中西医学术思想,为PCI术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治提供参考和方向。

参考文献

[1]廖鹏达,李慧,郭力恒等.《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制定的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42(07):873-876.

[2]杨进刚,杨跃进.重视心肌损伤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分类和病因分析中的重要价值——第四版心肌梗死通用定义解读[J].中国循环杂志,2018,33(S2):1-5.

[3]张敏州,丁邦晗,林谦.急性心肌梗死中医临床诊疗指南[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07):4119-4127.

[4]Hitomi S ,Koeda Y ,Tosaka K , et al.An In-depth Single-center Retrospective Assessment of In-Hospital Outcomes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Diabetes.[J].Internal medicine (Tokyo, Japan),2024,

[5]沙琬婧,杨涛,周华等.基于住院病案首页信息的急性心肌梗死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0(10):1838-1840.

[6]杨颖,胥雪莲,赵刚.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边支球囊保护策略[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9,40(01):34-38.DOI:10.16806/j.cnki.issn.1004-3934.2019.01.010.

[7]康春景,李美贤,解燕等.个体化心脏运动康复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22,20(06):769-772.

[8]白莉艳,韩雄毅,贺晓楠.2015至2020年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25(09):901-904.

[9]麻怀亮.基于机器学习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预测[D].山东师范大学,2023.DOI:10.27280/d.cnki.gsdsu.2023.001034.

[10]蔡悦炜,张嫄怡.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室颤动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4,18(03):43-46.DOI:10.14164/j.cnki.cn11-5581/r.2024.03.010.

【作者简介】陈凡书   199805 女   汉 江苏省泰州市人  研究生在读

主要研究方向:心血管内科的临床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