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阳谷县教育体育局
摘要:幼儿是祖国的花朵,幼儿的发展关乎社会和国家的未来,加强对幼儿身心健康和道德品质教育刻不容缓。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教育行业的关注程度日益上升,校园欺凌问题已然成为社会性的重点问题。目前校园欺凌现象已逐渐呈低龄化发展趋势,这不仅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严重不良影响,还会导致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以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其心灵成长也会受到永久性伤害,甚至会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本文首先对幼儿欺凌问题进行了基本阐述,并深入分析了幼儿欺凌问题发生的原因,结合幼儿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针对性提出了解决策略,希望能够通过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多方联合,形成教育合力,为幼儿打造和谐、安全、友好的成长环境。
关键词:幼儿欺凌;问题原因;应对策略
引言:校园欺凌一直是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教育研究中不乏看到与其相关的学术研究内容,无数专家希望能够深入探索校园欺凌的解决方法,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互联网技术日益普及,其中不乏一些不良信息,幼儿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其缺乏基本的是非辨别能力,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校园欺凌现象的低龄化发展。幼儿年纪较小,大多数家长并未将其出格行为和校园欺凌联系到一起,只将其当作幼儿之间的互动打闹,忽略了该问题对幼儿身心发展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幼儿欺凌不仅会对受欺凌者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还会致使欺凌者走向不良发展道路。基于此,家长、幼儿工作者和社会需要加强对幼儿欺凌问题的重视,积极预防幼儿欺凌现象的发生,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基本概述
(一)幼儿欺凌的定义
欺凌,即“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反复遭受一个或多个其他人的消极行为侵扰,并且他或她很难保护自己[1]”。欺凌者在欺凌行为一开始可能并非是有意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欺凌者的心理状态的可能发生转变,其希望利用欺凌行为在群体中获得一定的权利。
研究表明,幼儿能够感知他人意图,也能够理解他人所表达的意思。幼儿在三岁时即可区分行为的有意与否,其道德意识开始萌芽,同理心和规则遵守意识开始觉醒。四岁左右的幼儿,能够开展以任务、目标等作为指向的行为,这一阶段的幼儿已经开始能够意识到权利的不平衡性。幼儿在五岁时,则可理解不同的意图能够控制不同的行为,并且能够区分自己的行为动机能否被他人接受。基于此,可以确定幼儿是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的,所以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可以归类为欺凌。
(二)幼儿欺凌行为的类型
通过观察、定量或定性测量策略,研究者将幼儿园欺凌的类型概念划分为三个主要类别:身体欺凌、语言欺凌和关系欺凌[2]。其中身体欺凌主要指幼儿可能会产生的打、咬、吐痰、捏、扔等不当举止;语言欺凌作为主要指幼儿可能会出现的嘲笑、威胁、泄露秘密等言行;关系欺凌指的是幼儿主动告诉同伴要远离被欺凌者,并在游戏过程中拒绝被欺凌者加入,破坏同伴之间的关系,产生排挤行为等问题。与此同时,欺凌通常也会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两种方式,其中间接欺凌指的是幼儿可能会用似乎无意的方式对被欺凌者造成身体或心灵的伤害,而直接欺凌指的是幼儿不加掩饰的攻击性行为。其中语言欺凌和身体欺凌都属于直接欺凌行为,而关系欺凌则需要根据欺凌者的具体表现进行界定,其可能是直接欺凌,也可能是间接欺凌。
(三)幼儿欺凌中的角色
学者Belacchi和Farina观察到欺凌事件中存在八个不同的角色:欺凌者、被欺凌者、助手(向首要分子提供直接援助)、强化者(间接支持欺凌者)、维护者(积极扮演被欺凌者的角色)、安慰者(安慰被欺凌者)、调停者(充分调节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角色)和局外人(站在一边)[3]。在幼儿的欺凌行为中,大多数幼儿在看到欺凌现象时通常会采取旁观、回避、敌对或维护的姿态来应对欺凌事件。虽然大多数家长和幼儿工作者并不愿意将幼儿看作是校园欺凌的参与者,但从实际调查中可以发现,家长和幼儿工作者能够识别出幼儿在欺凌行为中所扮演的角色。譬如,他们可以发现和同伴相比,被欺凌者相对而言更加孤僻、顺从,并且缺少安全感。而欺凌者则更加具有领导技能,并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其和同伴以及被欺凌者相比,可能会经常表现出不良情绪。被欺凌者则往往更加敏感,具有较低的自尊感。而维护者、安慰者和调停者则大多具有较强的情感技能,旁观者的社交能力相对而言较差,且并不具备较强的同理心。
二、幼儿欺凌问题的成因
(一)幼儿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
对于幼儿而言,家长是其成长的第一位教师,也是其身心发展的重要影响角色,家庭成长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幼儿家庭成长环境与幼儿欺凌行为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轻松、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幼儿成长为善良、乐观、乐于助人的优秀人才。而家庭环境如果冷漠、复杂的可能会导致幼儿形成自私、残酷的性格。在二胎政策之前,独生子女占据了幼儿的大多数,其相较于多子女家庭,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长辈的溺爱在一定意义上会导致幼儿形成自私自利、易怒自我等心理特征。如果幼儿的需求并未在家庭当中得到满足,其就会将消极情绪转向同伴,并产生攻击性行为。研究表明,幼儿如果成长在较为消极的家庭氛围中,其心理行为的健康成长则会受到不利影响,这已然成为校园欺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许多校园欺凌现象中,欺凌者都有较为突出的暴力倾向,这可能和家长的价值取向有密切关系。部分家长工作忙碌,未能关注到幼儿的教育问题,还有部分家长因为离异而未能给予幼儿充分的关心爱护。在幼儿犯错时,一些家长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打骂方式进行教育,致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并模仿父母的暴力行为来处理人际关系。与此同时,家长为人处世的方式也会对幼儿产生影响,家长的态度可能会影响幼儿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如果家长常利用脏话和暴力来表达情绪,那么幼儿就可能形成软弱或逆反的性格。
(二)幼儿教师教育引导的影响
幼儿园是幼儿进行社会性交往的第一场所,部分幼儿在进入幼儿园时会以为接触到很多陌生人而产生忧虑情绪,此时的幼儿并不明确“教师”和“同学”这些概念,这也是大多数幼儿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庭接触新环境。如果此时,幼儿教师能够以友好、温柔的态度迎接幼儿,并教育幼儿在同伴相处间要友好和睦,那么幼儿就能更好的融入集体。反之,如果幼儿在看到幼儿园的时候就立马产生畏惧心理,对集体有着较强的抵抗心理,那么就可能为校园欺凌埋下祸根。教师是幼儿在幼儿园中的引导者,对教师而言,其所需要面对的是年龄较小的孩子,其承担着园区、家长等多方面的压力,如果处理不当,教师自身也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与此同时,目前我国大多数幼儿园的幼儿教师所具备的素质水平仍存在差异,如果教师缺乏良好的专业素养,不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在管理幼儿的过程中常常采用不恰当的方式,或利用威胁、训斥等方式管理幼儿,那么教师本身就会成为幼儿欺凌的主角,致使幼儿产生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除此之外,在幼儿园中,幼儿可能会选择和不同的伙伴进行玩耍,这个阶段的幼儿已经具备了基础的交友能力,其会在潜移默化中模仿与之相熟者的行为,如果其同伴存在欺凌行为,那么幼儿就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
(三)不良社会环境的干扰影响
幼儿时期的孩子单独接触社会的机会相对较少,凡事都有家长或者老师陪伴,但仍有很多我们监控不到的因素坑会造成幼儿行为的不良发展[4]。譬如,家长带幼儿外出游玩时,社会人员的不良行为和不良风气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幼儿造成不良示范。随着科学经济的快速进步,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网络逐渐成为人们接触外界的重要渠道,在此过程中网络中的负面信息越来越多,家长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不良信息,也会对幼儿的身心发展造成影响。除此之外,数字化技术愈发完善,一些暴力画面越来越逼真,幼儿身心发育尚不完全,难以区别真实世界和网络的区别,还有一些动画片中也不乏暴力画面,幼儿正处于对外界感到好奇的阶段,其可能会模仿其中的行为,致使幼儿产生不规范举止。一些视频中可能包含低俗、攻击性言语、幼儿在听到这些不当言语时,由于缺乏是非分辨能力,也会进行模仿,进而对其他幼儿造成言语欺凌,并不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
三、幼儿欺凌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强化家庭教育责任
要解决幼儿欺凌问题,首先需要加强家园合作,通过教育合力对幼儿进行正确引导。家长作为幼儿学习成长的重要角色,要加强对欺凌行为的正确认识,并利用科学教育手段引导幼儿正确识别欺凌行为,教育幼儿不仅要从自身做起不对他人造成负面影响,也要学会自我保护。德国家长通过“善良教育”来预防和减少幼儿中的校园欺凌的做法值得借鉴[5]。其主要内容为,父母将小狗、小猫等小动物作为礼物送给幼儿,并告知幼儿其是一条生命,需要幼儿精心照顾,帮助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温和、善良和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如果家长发现幼儿存在动物虐待情况,就需要对其进行及时的批评教育。与此同时,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加强对幼儿的观察,深入了解幼儿是否会欺凌他人、是否会被他人欺凌,并利用科学的教育手段引导幼儿合理处理人际关系。幼儿阶段的孩子通常有着较强的模仿能力,家长是幼儿成长的榜样,家长的言行举止在潜移默化之中会对幼儿产生影响,家长要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打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除此之外,家长在和幼儿进行沟通时,需要采取鼓励、友好的态度和幼儿进行互动,帮助幼儿形成正向的思维习惯。家长还需要教育幼儿在应对欺凌时,要勇敢制止,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和家长、老师进行沟通。如果幼儿造成欺凌,家长要和幼儿进行友好交流,了解幼儿的心理状况,帮助幼儿缓解焦虑,为幼儿提供安全感。如果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存在欺凌行为,要立刻加强干预,了解事情原委,引导其向被欺凌者道歉,陪伴幼儿克服不良心理。
(二)加强教师科学引导
幼儿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是幼儿园,教师需要加强对幼儿的品德教育,为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教师首先需要利用鼓励教育为幼儿打造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其次,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细致、温和,加强对幼儿的关注,及时发现幼儿的不良行为,并结合幼儿的身心特点采取友好沟通的方式引导幼儿改正。如果幼儿的行为对其他人造成了伤害,教师要立即制止,并给予欺凌者正确引导教育,安慰被欺凌者,让其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帮助被欺凌幼儿缓解恐惧情绪。对于幼儿而言,陌生的环境会让其感到焦虑和不安,教师要加强对幼儿周围环境的关注,为幼儿提供安全感。与此同时,幼儿园教师要加强和家长的沟通,并利用互联网平台及时了解幼儿的实际情况,在园内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邀请家长共同参与,以提升家长对幼儿心理的正确认识。在欺凌发生时,教师要积极寻求家园合作,利用合力教育共同寻找问题解决措施,为幼儿打造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
(三)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幼儿欺凌行为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着不良的社会行为。如果社会存在较多的不良现象,那么幼儿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基于此,虽然幼儿并未进入社会,受社会影响较小,但在校园欺凌防治方面,仍然需要加强社会保障。相关部门首先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空间的规范治理,加强新媒体信息传播管控力度,坚决抵制不良内容的传播,为幼儿打造健康的成长环境。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对幼儿园周边环境的治理,确保幼儿园安保工作的有序进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环境。
四、总结
幼儿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关键阶段,加强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教育刻不容缓。从幼儿时期关注欺凌问题,有助于及时治理校园欺凌现象,能够有效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概率。作为幼儿成长教育中的重要角色,家长、教师和社会需要加强对幼儿欺凌行为的正确认识,直面幼儿欺凌行为的产生原因,并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打造和谐有序的教育环境,为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颜阵阵,李慧颖,李朦.平安校园建设背景下校园欺凌现象成因及规避策略探究[J].平安校园,2022(9):50-52.
[2]王宏冰.校园欺凌者行为的心理成因及解决策略——基于家长教育行为视角[J].教育进展,2021,11(6):5.
[3]王丹,杨劲松.法律规制视域下学生欺凌成因与应对策略——基于某小学学生欺凌事件的案例分析[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20,6(4):3.
[4]邓梦冉.高中女生校园关系欺凌现象的成因及干预策略——以C中学为例[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5):73-77.
[5]李洁,潘宝红.小学校园欺凌现状,成因及预防对策探析 ——基于呼和浩特地区的调查[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21, 36(004):P.74-81.
课题编号LJXQZX20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