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科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8
/ 2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科普

刘付元荣

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广东省广州市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柯萨奇病毒(Cox Asckievirus) 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EV71)最常见。

一、手足口病流行环节及流行特征

(一)传染源。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手足口病病毒属于肠道病毒,只寄存于人体内,感染了肠道病毒后有的人出现发热、流涕、咳嗽、身体不适以及食欲不振等临床症状。无论是否出现症状,感染肠道病毒后的人都具有传染性,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和疱疹液中,接触到感染者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和疱疹液均可能引起感染。传播途经主要有:1.饮用或食用被病毒污染的水或食物;2.与感染者的近距离接触可以通过他们咳嗽、打喷嚏排除的飞沫而引起感染;3.儿童接触到被病毒无人的毛巾、手绢、牙具、玩具、餐具等生活用品可引起感染。

(三)易感人群。人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以获得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病毒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为100:1,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其≤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四)流行方式。手足口病分布极广泛,无严格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多见。本病常呈爆发流行后散在发生,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易出现发病聚集现象。

二、手足口病诊断

(一)临床诊断。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7 d,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大多数患者起病急,常有1~2 d的持续低热,有时伴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咳嗽、流涕、咽喉肿痛等。皮疹多出现在第2天,呈离心性分布,见于手、足和臀部,开始为玫红色斑丘疹,1 d后形成半透明、米粒大小的小水疱,周围有红晕,一般不痛不痒,如不破溃感染,轻症患者常在2~4 d后结痂脱落,无瘢痕形成。口内颊黏膜、软腭、舌缘及唇内侧也常有散在的红斑及小疱疹,多与皮疹同时出现,或稍晚1~2 d出现。口内疱疹极易破溃成糜烂面,上覆灰黄色假膜,周围黏膜充血红肿,部分患儿伴有疼痛、流涎、拒食、恶心、呕吐、烦躁等症状。轻症患者病程约5~7 d,个别可达10 d,常可自愈且预后良好,少有并发症。对于同一患者,手、足、口部位的病损不一定全部出现。60%~70%的患者伴有支气管炎,胸部X线检查以两肺纹理增多、模糊为主。重症患者病情进展迅速,主要症状有头痛、呕吐、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血象高、肢体抖动、发热,有时伴有肌阵挛、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并发症。如发现以上异常,需及时转诊至上级医院。

(二)实验室诊断。柯萨奇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是最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我国以前者为主。发病初期(1~3 d)咽拭子、疱液或粪便标本中,可分离出病毒,以疱液中分离出病毒诊断最为准确;急性期和恢复期患者血清学检查,其特异性抗体滴度可增高>4倍。

(三)鉴别诊断。本病应与水痘、单纯性疱疹性口炎及疱疹性咽峡炎相鉴别。疱疹性咽峡炎,口腔症状与本病相似,但主要发生在软腭和咽周,并无手足病变。

三、手足口病的护理

因手足口病易在夏秋季托幼机构群体发病,且多为<5岁婴幼儿,所以,本病的护理极为重要。应从消毒隔离、口腔、皮肤、饮食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一)消毒隔离。首先应在相对独立的隔离病房诊疗,保持病房的清洁与空气流通,定期消毒并及时清理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粪便和污染物品。患儿出院后的床单、餐具、玩具等应做好终末消毒处理。医务人员在诊疗和护理过每位患者后,应认真清洗、消毒双手。

(二)口腔、皮肤护理。鼓励患儿多饮水,保持口腔清洁,避免刺激性液体,每次进食后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在溃疡创面处喷涂西瓜霜或开喉健3~4次/d,促进溃疡面愈合;疼痛严重者,也可在进食前用2%利多卡因局部涂抹,减轻疼痛;不要刺激患儿的会咽部,以免引起恶心导致拒绝涂药;因患儿手、足、臀部皮肤出现皮疹、疱疹,在护理时要保持床铺的清洁、干燥;衣服应宽松舒适;出汗后及时清洁皮肤;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可局部涂擦紫草油;患儿应剪短指甲,防止用手抓破疱疹,疱疹破溃者,可在局部涂抹百多邦软膏,以预防皮肤感染。

(三)温度护理。加强温度监测,体温在37.5~38℃患儿,应多饮温开水,采用冷敷、温水擦浴(有皮疹的患儿不能进行乙醇擦浴)等物理降温措施,酌情减少活动。体温>38.5℃患儿,物理降温的同时遵医嘱用退热药,卧床休息。

(四)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食冰冷、辛辣、过咸或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因进食困难或拒食造成的脱水、酸中毒者,应给予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在护理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如有神情冷漠、头痛、呕吐等症状,应警惕并发症的出现。

四、手足口病的预防

手足口病的前期预防是关键,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喝开水、吃熟食、洗净手、勤通风、晒衣被”,手足口病是可以预防的。普及健康宣教尤为重要,指导家长做好婴幼儿卫生保健工作,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应在使用前后认真清洗、消毒;定期对玩具、餐具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提高其机体抵抗力;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要带孩子出入人群密集、空气流动性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儿,减少感染机会,同时,还要检查口腔和皮肤有无异常,注意体温变化。

手足口病为婴幼儿期常见的传染病,传染性强、传播快,不是终身免疫性传染病。但手足口病可预防,6月龄~5岁的儿童可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的避免EV71病毒感染引起的重症手足口病。发现病情应及时配合治疗,重视消毒隔离,实施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张微竹,付莉,邓力.循证护理干预在预防小儿危重型手足口病的应用及对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9,34(6):809-812.

[2] 刘淮涟.新型医院感染防控在小儿手足口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28(32):3616-3618.

[3] 姜味辛.重症早期预警护理策略运用于小儿手足口病护理效果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8(21):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