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风琴独奏乐曲《牧民之歌》与蒙古族音乐元素的融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8
/ 2

手风琴独奏乐曲《牧民之歌》与蒙古族音乐元素的融合

夏雄军  余胤璟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摘要:手风琴独奏乐曲《牧民之歌》创作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是前中国音协手风琴学会会长、中国手风琴泰斗王域平,和中国板胡音乐家王增亮共同创作的作品。这首作品又名《牧民歌唱毛主席》,曾获全国创作优秀奖(最高奖)。其将蒙古族的民族民间音乐与西洋乐器手风琴的创作融合在了一起,是我国第一首原创的手风琴独奏音乐作品,也是我国手风琴界流传最广的乐曲之一。

关键词:手风琴、蒙古族、民族民间音乐、装饰音

手风琴是一种西洋键盘乐器,右手键盘与左手贝斯均可演奏多声部音乐,表现力丰富。手风琴代表作品《牧民之歌》是由王域平、张增亮作曲,是我国当代第一首专门为手风琴创作的独奏作品,曾被中国音乐家协会《全国手风琴演奏(业余)考级作品集》收录其中,列为五级曲目。

《牧民之歌》富有鲜明的蒙古族音乐元素,旋律时而优美时而欢快,令人陶醉其中。这首乐曲曲式结构鲜明,为典型的复三部曲式。它采用自由悠远的引子带我们走进乐曲,引子结束后紧接着的是充满活力与节奏感的呈示部。乐曲的中部是一段充满抒情色彩的旋律,成为了乐曲呈示部和再现部之间的一座桥梁。最终,乐曲的再现部以欢快的旋律进行了再现,这不仅可以巧妙地呼应呈示部,还可以让听众再次加深对主题旋律的印象。其音乐素材展现出了浓郁的蒙古族文化韵味和精神风貌,使听众彷佛置身于宽广辽阔的草原之中。蒙古族民歌常常采用羽调式,而该首作品全曲采用的正是羽调式,节拍为4/4拍。

一、黎明草原

这首作品的引子部分调式为e羽调式,结构上是由4小节+4小节+3小节组成的三个乐句构成。节奏以四分音符、二分附点音符、全音符等时值较长的音符为主,并且在长时值的音符前,增加了同度、大二度或小三度等相结合的复倚音作为装饰音。引子部分不仅节拍自由、节奏舒展,而且音域宽广。其旋律声部的音高最低为小字组的g,最高为小字三组的e,在旋律进行时采用了八度大跳和八度模进。在速度上采用了散板,并且在最后一个乐句时进行渐慢渐弱。因此最后一句虽然比前面2个乐句短,只有3小节,但是由于进行了渐慢的处理,所以并不会让人觉得结束得仓促。演奏者在演奏引子时往往将每一个音的时值触键触得非常饱满,并且采用平稳的风箱,即使有渐弱也会进行控制,不会拉成突然性的渐弱。从而营造出旷野悠长、自由洒脱的情绪氛围,彷佛目之所及不仅有辽阔的草原,还有高而蓝的天,远而绵的云,描画出黎明时壮阔宁静的蒙古族地区景象。

二、骏马飞驰

呈示部在正式开始之前,再次添加了一个1小节的引子,这个引子与之前的引子在速度、情绪和结构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1小节的引子虽然结构短小,但却精悍。其节奏采用密集的八十六和二八节奏,速度为小快板,音量上突强后渐弱。演奏者在出风箱时用巧劲一顿,再运用上轻巧敏捷的轮指触键,就可以将听众直接拉入一幅骏马飞驰的画面,走向乐曲的呈示部。

该作品的呈示部调式为e羽调式,为单三部曲式。是由A乐段、A’乐段构成的重复乐段,B乐段,以及由C乐段、C’乐段构成的重复乐段这三大部分组成。

第一个重复乐段在速度上继续采用“轻巧的小快板”。其中A乐段在结构上是由4小节+4小节的两个乐句构成,在音乐材料上是由a+a’的两个平行乐句构成。节奏上以八十六、四个十六、二八等密集的节奏型为主,音符时值短,节奏感强,模拟出骏马飞驰时的马蹄声。旋律上,第二乐句a’是对第一乐句a的高八度重复,以此让人感受到马儿奔驰得越来越热烈。A’乐段在结构上也是由4小节+4小节的两个乐句构成,在音乐材料上是由a”+a”’的两个平行乐句组成。在速度不变的情况下,节奏采用了大量的十六分音符,使音乐素材听上去变得更为密集。旋律上,A’乐段的两个乐句,是对A乐段进行了加花。这些越来越紧密的节奏以及高八度的旋律,将音乐逐步推至高潮。其四十六的节奏型让人感受到了有力量、有节奏的马蹄声,营造出马儿在草浪上奔腾而过,带起了一阵阵尘土,掀起了一波波草浪的画面。高八度的旋律则让音域变得宽广,让人感受到眼前的画面变得更加宽广,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黎明后升起的阳光洒在骏马的身上,马儿的眼神坚定而明亮,它们的奔跑充满了自由与活力。

B乐段在结构上是由4小节+5小节的两个乐句构成,在材料上是由b+c的两个对比乐句组成。b乐句在节奏上使用了很多八分音符,并且使用了大切分的节奏型,旋律较为舒缓,音高的高低起伏明显,让人感受到牧民看到骏马飞驰时的热烈情感。c乐句再次使用了四十六的节奏型,并且在旋律上使用了大量的颤音和波音,如同马儿的嘶鸣之声。c乐句的最后一小节与其后的连接部分之间有1小节的叠置,连接部分为2小节,节奏以二八、空八为主,将音乐引入第二个重复乐段。

第二个重复乐段是由C乐段、C’乐段组成。其中C乐段在结构上是由4小节+4小节的两个方整性乐句组成,音乐材料上是由d乐句和d’乐句的两个平行乐句构成。两个乐句音符多为四分音符和附点二分音符,节奏上明显比呈示部更为舒展,音乐进行虽然跳进不多,但是旋律线条的走向时而上行时而下行,仍给人一种天地辽阔的感觉。随后C’乐段对C乐段进行了高八度的变化重复,演奏时力度需要更强,情绪需要更为浓烈,突出牧民热烈淳朴的民风。在这个重复乐段结束之后,有6个小节的连接,这个连接通过模进的方式将音乐推至高潮并进行转调,为接下来中部的出现作好了铺垫。

三、牧民风情

中部为单一部曲式,其调性虽然发生了变化,但采用的仍然是蒙古族民间音乐常用的羽调式,为b羽调式。中部是由D乐段、D’乐段组成的重复乐段构成。整体速度比呈示部要慢。其中的D乐段,在结构上是由4小节+4小节的两个乐句组成,在音乐材料上是由e乐句和f乐句两个对比乐句构成。节奏型较为丰富,有小附点、大附点、八十六等等各式各样的节奏型,并且采用了同度和三度组合而成的前复倚音。大量附点音符的使用突出了音乐的舞蹈性,有一种摇曳的美感。装饰音倚音的使用也突出了蒙古族音乐的韵味。D’乐段是对D乐段的变化重复,在保留原本音乐素材的基础之上,将之写为了复调,其中的第二个乐句甚至将主旋律移到了低音声部进行演奏,丰富了作品的音响效果,使作品更加富有生机。并且将蒙古族环境优美、民风豪爽的特征,通过优美的旋律、宽广的音域表现了出来。

乐曲的最后对呈示部进行了变化再现,为单三部曲式。依然是由引子、A乐段、A’乐段构成的重复乐段,B乐段,以及由C乐段、C’乐段构成的重复乐段组成。其中C’乐段变化最大,旋律声部从高声声部移至低声声部,变为由左手演奏。而右手则从弹旋律变为了弹三和弦。这种由强音演奏的八十六分音符的三和弦,描绘出了万马奔腾时的场景,将乐曲推向高潮后在羽音上结束了全曲。

四、结语

《牧民之歌》这首手风琴独奏作品全曲均为羽调式,符合蒙古族音乐的调式特征。整首乐曲旋律悠扬,节奏律动感强,使用了大量的复倚音、颤音、波音等音乐记号,采用了形似马蹄声的八十六节奏型,大大增强了乐曲与蒙古族音乐元素的融合,充分展现了蒙古族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

参考文献:

[1]王焱.论二胡与乐队《天河》中蒙古音乐元素的体现 [J]. 音乐生活, 2023, (09): 60-63.

[2]潮鲁. 蒙古族长调牧歌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03.

[3]王焱. 西北民族音乐元素在当代音乐创作中的应用——以花儿、秦腔、蒙古音乐元素为例 [J]. 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 2023, (06): 51-55.

[4]申青冉,付亚楠. 手风琴乐曲《牧民之歌》的音画美 [J]. 今古文创, 2021, (02): 102-103.

[5]何嘉乐.浅析手风琴曲《牧民之歌》的演奏技巧 [J].戏剧之家, 2020, (14): 68.

[6]王艳.浅析手风琴曲《牧民之歌》的音乐本体与审美特征 [J]. 艺术教育, 2016, (03): 114-115.

[7]马晓光. 王域平对我国手风琴发展贡献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4.

(本文系湖南省音乐与舞蹈学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编号:201801002004)系列成果之一;本文系湖南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编号:202001002004)系列成果之一)

夏雄军(1968—),男,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余胤璟(1995—),女,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