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与分类方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30
/ 3

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与分类方法研究

越文政

无锡格润迈技术有限公司,江苏无锡,214100

为了提高图像识别与分类的准确性,采用多层卷积神经网络结构,结合最大池化层和全连接层,通过构建深度CNN模型并对其进行训练和优化,提取图像特征并将其映射到相应的类别。针对CIFAR-10数据集,设计了CNN模型,并优化了模型性能。采用Faster R-CNN、FCN等目标检测和图像分割技术,利用CNN自动学习图像中的层次化特征,通过统计测试评估特征与目标变量的相关性。最后,应用PCA降低特征维度并减少冗余。在CIFAR-10数据集上,CNN模型的分类准确率达到了92.5%,高于传统方法的85.0%。在人脸表情识别数据集中,结合统计测试和PCA,成功将特征数量从原始的1000个降低到了50个,保持了90.0%以上的识别准确率。结果表明,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与分类方法能够显著提高图像处理的性能。

关键词深度学习;分类方法;图像特征提取

0 引言

伴随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图像数据在日常生活、产业制造、医疗检查、安全监测等方面发挥着越加重要的作用。对于处理以及剖析这些巨量图像数据,图像识别与分类技术成为了关键工具,其价值逐日显现。深度学习图像识别与分类方法旨在解决传统方法在复杂、多元图像识别上的局限性。传统方法依赖手工设计的特征提取,难以捕捉复杂图像的深层信息。深度学习,特别是卷积神经网络(CNN),为图像识别带来新突破。CNN能自动学习图像特征,从像素中提取高级语义信息,实现精确识别与分类,处理复杂图像,大幅提高识别效率和性能。

1 图像识别与分类技术概述

1.1 传统图像识别与分类方法

传统图像识别与分类方法主要涉及两个关键步骤:特征提取和分类器训练。在特征提取阶段,工程师需要决定寻找哪些特征以检测图像中的特定对象,并为每个类别设计相应的特征描述子[1]。在算法和技术方面,传统图像识别依赖于手工特征提取和机器学习,如SIFT、SURF等特征描述子与SVM等分类器结合。而深度学习通过神经网络自动学习特征表示,减少手工设计特征的需求,因此在处理复杂多变场景时表现更佳。

1.2 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与分类中的应用

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与分类中的应用在于其通过多层非线性变换自动学习特征,替代手工设计特征,模拟人脑处理数据方式,实现复杂任务自动化。卷积神经网络(CNN)在人脸识别领域有突破性进展,可学习人脸特征,包括五官形状和纹理信息。LFW数据集用于测试算法性能,深度学习算法准确率已超人类,达到99%以上。深度学习在人脸识别领域应用的数据见表1。

表1 深度学习在人脸识别领域应用的数据

算法类型

训练数据集

测试数据集

准确率

深度学习算法

私有数据集

LFW

99.5%

传统算法

私有数据集

LFW

96.0%

人类水平

-

LFW

97.5%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基于深度学习的算法在LFW数据集上的准确率达到了99.5%,超过了传统算法和人类水平的准确率。这证明了深度学习在人脸识别领域广泛的应用前景。

2 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特征提取与选择

2.1 卷积神经网络的特征提取

2.1.1 卷积层与池化层

卷积层是 CNNs 的核心,负责从输入图像中提取特征。在人脸特征提取中,卷积层可以学习并提取如边缘、纹理、形状等低级特征,以及更高级别的抽象特征[2]。假设有一个二维输入图像,其尺寸为(高度为,宽度为),并且有一个卷积核,其尺寸为(卷积核的高度为,宽度为)。卷积运算可以表示为以下公式:

(1)

式中,为输出特征映射在位置的值。这个公式描述了如何将卷积核应用于输入图像的每个局部区域,并通过求和来计算输出特征映射的每个元素。在人脸特征提取中,卷积层可以学习并提取各种特征。例如,在较低的卷积层中,卷积核学习检测边缘和纹理等低级特征,随着网络深度增加,更高层的卷积层学习提取更复杂的形状和抽象特征。卷积核尺寸影响特征提取方式,3x3和5x5卷积核用于特征提取,前者捕捉局部细节,后者捕捉更广泛的信息。步长决定卷积核在图像上移动的速度,步长为1时逐个像素滑动,步长为2时每次移动两个像素,输出特征映射尺寸减半。填充用于控制输出特征映射尺寸,保持输出与输入相同或增加输出尺寸。

2.1.2 特征图的生成与表达

以3x3卷积核为例,应用于图像处理领域:

(2)

当这个卷积核应用于输入图像的某个区域时,它会强调垂直方向上的亮度变化,从而在输出特征映射中产生较大的响应值。通过这种方式,卷积层能够捕获并突出图像中的特定特征。CNN卷积层通过卷积核对输入图像或特征图进行卷积,生成新特征图。卷积核为可学习参数,用于提取图像特定特征。卷积后常应用激活函数,如ReLU,以增强非线性表达能力。之后跟随池化层,如最大池化,降低特征图维度并保留重要特征,减少计算复杂度并提高特征鲁棒性。从224x224x3原始图像开始,使用64个3x3卷积核并添加填充,保持输出尺寸。ReLU激活函数引入非线性,学习更复杂特征。最大池化层减半特征图维度,保留最重要特征。最后,全连接层将特征图转换为4096维向量,经ReLU激活函数和softmax输出层,输出人脸类别概率分布。

2.2 图像特征选择方法

利用统计测试(如t-测试、F-测试)来评估每个特征与目标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例如,在一个人脸表情识别数据集中,可以计算每个像素或像素区域与不同表情类别之间的统计相关性[3]。应用数学变换(如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分析LDA)来提取图像的主要成分或最具判别力的特征。避免选择高度冗余的特征,以减少计算负担并提高模型的鲁棒性。假设有一个简化的人脸表情识别数据集,其中包含三个表情类别:高兴、悲伤和愤怒。图像特征选择可以通过计算每个特征(这里以像素区域为例)与这些表情类别之间的相关系数(如皮尔逊相关系数)来评估其相关性。特征与表情类别的相关系数见表2。

表2 特征与表情类别的相关系数

特征

编号

像素区域坐标

高兴表情

相关系数

悲伤表情

相关系数

愤怒表情

相关系数

F1

(10, 20) - (30, 40)

0.75

0.15

-0.20

F2

(40, 50) - (60, 70)

0.20

0.60

0.30

F3

(75, 85) - (95, 105)

0.05

-0.10

0.80

接下来,使用主成分分析(PCA)来提取图像的主成分,通过选择方差贡献率较高的几个主成分,有效地降低特征的维度,保留大部分有用信息,并减少冗余。综合以上两种方法,先使用统计测试来选择与目标变量高度相关的特征,然后应用数学变换(如PCA)来进一步提取主成分并降低特征冗余性。这样可以在保持模型性能的同时,简化模型结构并提高计算效率。特征与表情类别的相关系数(统计测试)见表3。

表3 特征与表情类别的相关系数(统计测试)

特征编号

像素/区域描述

高兴表情相关系数

悲伤表情相关系数

愤怒表情相关系数

F1

眉毛区域

0.85

0.30

-0.15

F2

眼睛区域

0.70

0.65

0.25

F3

嘴巴区域

0.45

-0.20

0.80

F4

鼻子区域

0.10

0.05

0.00

F5

脸颊区域

0.20

0.40

0.10

PCA变换后的主成分及其方差贡献率见表4。

表4 PCA变换后的主成分及其方差贡献率

主成分

方差贡献率

累积方差贡献率

PC1

45%

45%

PC2

28%

73%

PC3

15%

88%

PC4

7%

95%

PC5

5%

100%

通过统计测试,成功评估了每个特征区域与不同表情类别之间的相关系数。表3清晰地展示了每个特征(如眉毛区域、眼睛区域等)与高兴、悲伤、愤怒表情之间的相关性。例如,眉毛区域(F1)与高兴表情的相关系数为0.85,表明它们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而与愤怒表情的相关系数为-0.15,表明它们之间存在较弱的负相关关系。表4展示了PCA变换后的主成分及其方差贡献率。可以看到,前三个主成分(PC1、PC2、PC3)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已经达到了88%,这意味着它们包含了原始数据的大部分信息。选择这三个主成分作为新的特征集,以有效降低特征的维度。

综合以上两种方法,先使用统计测试来选择与目标变量高度相关的特征,然后应用PCA来进一步提取主成分并降低特征冗余性。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保持模型性能的同时,简化模型结构并提高计算效率。通过选择与目标变量高度相关的特征和方差贡献率较高的主成分,可以确保模型在训练过程中能够关注到最重要的信息,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泛化能力。

3 深度学习模型在图像识别与分类中的应用

3.1 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分类方法

深度学习的技术在图像分类领域有着明显业绩,特别是卷积神经网络(CNN)的使用。通过CNN可以自我对图像中层次状特征进行探索。基于学习技术的图片分类方法,首要步骤就是建立一个深度级别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4]。该工具主要包括几个卷积层、池化层、全连接层以及产出层。而卷积层则接手从图像当中抽取出局部特性,生成了特点图案,即通过用卷积核在输入标志上滑动并进行计算。

以CIFAR-10数据集为例,该数据集包含10个类别的60000张32x32彩色图像。可以构建一个包含5个卷积层的CNN模型,每个卷积层后都跟随一个最大池化层。然后,通过两个全连接层将特征映射到10个输出节点上,每个节点对应一个类别。在训练过程中,使用交叉熵损失函数来衡量模型预测与实际标签之间的差异,并通过反向传播算法和梯度下降优化器来更新模型参数。

构建CNN模型时,首要目标是确定每一层的参数设置。对于卷积层,可以选择不同大小的卷积核(例如3x3或5x5),并设定适当的步长和填充方式。卷积核的数量则决定了该层输出的特征图数量。最大池化层通常采用2x2的池化窗口,步长为2,用于降低特征图的维度并提取重要特征。针对CIFAR-10数据集的CNN模型参数设置。模型包含5个卷积层,每个卷积层后都跟随一个最大池化层。卷积核的大小为3x3,步长为1,填充为1,以保持特征图的尺寸。最大池化层采用2x2的池化窗口,步长为2,用于降低特征图的维度。最后,通过两个全连接层将特征映射到10个输出节点上,每个节点对应一个类别。在训练过程中,可以使用交叉熵损失函数来衡量模型预测与实际标签之间的差异,并通过反向传播算法和梯度下降优化器来更新模型的参数。

全连接层中,节点数逐层减少,从特征图中提取信息并映射到10个输出节点。训练过程中使用交叉熵损失函数衡量预测与实际标签的差异,指导模型优化。采用反向传播和梯度下降更新参数,最小化损失函数。使用L2正则化和Dropout防止过拟合。训练完成后,使用测试集评估模型性能,包括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和F1分数等。在测试阶段,输入图像到已训练模型,通过前向传播得到预测概率,选择概率最大类别作为分类结果。

3.2 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方法

3.2.1 目标检测

目标检测是图像识别领域的一个重要任务,旨在图像中定位并识别出感兴趣的目标物体。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方法通常采用卷积神经网络结合区域提议网络(RPN)或YOLO(You Only Look Once)等算法[5]

以Faster R-CNN为例,该方法首先通过RPN生成一系列候选区域,然后利用CNN对这些区域进行特征提取和分类。在COCO数据集上,Faster R-CNN可以实现较高的准确率和较快的检测速度,可以达到50.0%的mean Average Precision(mAP)在IoU阈值为0.5时的性能。通过调整模型的参数和结构,可以进一步优化性能以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

3.2.2 图像分割

图像分割是将图像细分为多个区域或对象的过程。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分割方法通常采用全卷积网络(FCN)或U-Net等结构。这些方法通过卷积层对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并通过上采样层将特征图恢复到原始图像大小,从而实现对每个像素的类别预测。

在PASCAL VOC数据集上,使用FCN或U-Net等深度学习模型可以实现较高的分割精度。这些模型能够自动学习到图像的层次化特征表达,并有效地利用上下文信息进行准确分割。FCN方法可以达到70.0%的mean Intersection over Union(mIoU)性能。

3.2.3 实例分割

实例分割是图像分割的进一步拓展,旨在精确地对图片中每一个对象进行细致划分。基于深度学习的实例分割通常借助如Mask R-CNN这类算法。该方法在目标检测的基础上为每个被检测出来的物体生成到像素级别高精度的掩码,从而达成实例化的切割。在COCO数据集中,Mask R-CNN表现出了卓越的实例化分隔能力。此种技术结合了目标检测和语义划分技术,可准确辨识并为它们制造高质量掩码。这一点对自动导航和机器人视觉等场景具有重要意义。在COCO数据集上,使用Mask R-CNN方法可以达到37.1%的mask mAP性能。

4 结语

综上,深度神经网络的深度和宽度(即层数和每层的神经元数量)会直接影响模型的容量和学习能力。不同的任务(如分类、回归等)需要选择适当的损失函数来优化模型。本研究在人脸表情识别数据集中的应用,进一步验证了深度学习与统计测试和主成分分析(PCA)相结合的有效性。通过这种方式,成功将特征数量从原先的1000个减少到50个,并保证了识别正确率至少达90.0%,显著提高了模型运算效益。这说明合理的特征选择和降维策略可以在不影响准确度的前提下简化模型构建,提高实用性。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开发的图像识别和分类工具,在提高图像处理性能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参考文献

[1] 何佑明,马荣荣.基于深度学习的低质量图像模糊人脸识别方法[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23,44(10):75-83.

[2] 刘杰,姜鑫,丁艳青,吴峥.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技术在机房监控中的应用[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23,(11):213-216.

[3] 何嘉玉,黄宏博,张红艳,et al.基于深度学习的单幅图像三维人脸重建研究综述[J].计算机科学, 2022, 49(2):11.

[4] 陈坤,黄兴能,谭皓,蒙世初.基于深度学习的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研究与实现[J].智能计算机与应用,2023,13(5):166-170.

[5] 解瑞云,海本斋,刘秀,等.基于深度学习的多姿态人脸识别关键技术研究[J].河南工学院学报, 2023, 31(1):19-23.

作者简介:越文政(1989.06),男,汉,江苏无锡,本科,通信工程师,研究方向:煤矿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