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堂县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成都610400
在小儿诊疗活动中,全身麻醉是一种常见的麻醉方式。然而,麻醉后的苏醒期间可能出现躁动不安的情况,这引起了许多家长和医生的关注。本文将探讨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相关知识。
1. 了解全身麻醉
1.1 什么是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是一种医学过程,通过麻醉药物使患者完全失去意识和感觉,以便进行手术或其他医疗活动。在全身麻醉下,患者不会感受到疼痛或记得手术过程。这种麻醉方式通常由麻醉医生实施,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进行全程监控和管理,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性。
1.2 全身麻醉的作用机制
全身麻醉通过抑制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来产生作用。麻醉药物会影响大脑中的兴奋性神经递质的分泌,如γ-氨基丁酸(GABA),进而暂时性使患者意识消失。这些药物还可以影响大脑的其他区域,如皮层和脑干,以产生全身性的麻痹效果。
1.3 小儿全身麻醉的应用场景
由于小儿患者的不配合及舒适化医疗的不断扩展,全身麻醉通常用于很多医疗活动中,如:取除气管及食管异物、无痛拔牙、无痛安置留置针、手术等。在以上医疗活动中,全身麻醉可以确保患儿在手术过程中保持安静、无痛苦,并且有利于医疗操作的实施。
2. 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
2.1 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定义
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emergenceagitation,EA) 是一种在全麻苏醒早期发生的以精神运动性激动、过度活动以及感知障碍为特点的病理状态,常常发生在2-5岁的患儿,患儿的躁动会造成导管拔除、敷料撕脱、伤口出血等并发症,由此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增加了医疗负担,降低了医疗满意度。
2.2 引发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可能原因
小儿麻醉后躁动的具体原因不明,可能包括年龄、麻醉药物的影响、手术过程中的应激反应、术后疼痛及术前焦虑情绪等。麻醉药物的残留效应、术后疼痛的程度以及个体的心理和生理特征都可能影响儿童的情绪和行为。此外,手术过程中的过度的应激反应也可能导致儿童在苏醒期间表现出躁动和不安。
2.3 对患儿行为的影响
全身麻醉苏醒期的躁动行为可能会对患儿的情绪和行为产生短期和长期的影响。在苏醒期间的躁动行为可能会增加患儿的焦虑和不适感,甚至可能影响患儿术后行为改变、康复过程甚至记忆等。因此,及时识别和有效处理全身麻醉苏醒期的躁动行为对于保障儿童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3. 苏醒期躁动的特征
3.1 苏醒期躁动的表现形式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的躁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不安、焦虑、哭闹、挣扎、试图摆脱监测设备或靠近家长等。有些儿童可能表现出情绪激动,不停地踢打四肢或大声呼喊,而另一些可能表现为烦躁不安,不停地扭动身体或抓挠周围物体。这些表现形式可能受到儿童个体差异、手术类型和麻醉药物等因素的影响。
3.2 苏醒期躁动的持续时间
躁动行为的持续时间因个体差异和具体情况而异。有些儿童的躁动行为可能只持续数分钟,随着麻醉苏醒时间而逐渐减轻。然而,也有一部分儿童可能会持续表现出躁动行为,甚至需要额外的药物和非药物来干预。麻醉医护团队会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来判断是否给予干预措施。
3.3 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的概率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行为发生的概率可能因患儿的个体特征、手术类型、术后疼痛程度等因素而异。有些患儿可能只偶尔表现出轻微的躁动,而另一些患儿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躁动,甚至需要持续的麻醉后监测和给予医疗措施治疗。麻醉医护人员常常在麻醉恢复室密切关注患儿躁动行为的改变情况,及时调整管理策略,确保患儿的安全及舒适性。
4. 苏醒期躁动的诊断与评估
4.1 如何诊断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
诊断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临床表现、术后情况以及客观评价指标。医护人员需要详细了解患儿的手术史、用药史和家族史等相关信息。在麻醉苏醒期间,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儿的行为表现,包括焦虑程度、哭闹频率、动作活跃度、对周围事物认知程度等。如果患儿出现持续不安、挣扎或试图摆脱监测设备、撕脱输液留置针等行为,医护人员应及时记录并评估。医护人员还可以利用一些标准化的客观评估工具,如疼痛评分表、Agitation and Sedation Scale(ASS)、Pediatric Anesthesia Emergence Delirium(PAED)等,来帮助诊断和评估躁动行为的严重程度。通过这些工具,医护人员可以客观地评估患儿的疼痛程度、意识状态和情绪表现,从而更准确地判断患儿麻醉苏醒期躁动行为的严重程度。
4.2 评估躁动行为的严重程度
评估躁动行为的严重程度是诊断和处理的重要一环。医护人员可以根据患儿的行为表现、疼痛评分和评估工具的得分来确定躁动行为的严重程度。一般来说,如果患儿的躁动行为持续时间长、频率高,且伴随着较强的情绪波动和疼痛反应,可能意味着躁动行为的严重程度高。麻醉护士会每隔一段时间及时记录和报告躁动行为的严重程度,麻醉医生会根据患儿躁动情况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4.3 诊断的重要性
对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及时诊断对于提供有效的干预和处理至关重要。通过准确诊断躁动行为,医护人员可以及时采取措施来减轻患儿的痛苦和不适感,防止躁动行为对患儿康复和恢复造成不利影响,缩短其持续时间。此外,诊断还有助于医护人员了解患儿的具体情况,为后续的治疗和护理提供指导和依据。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5. 苏醒期躁动的预防、处理与管理
5.1 麻醉苏醒期躁动的预防
虽然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但是其发生是可以预防的,通常包括药物和非药物措施。药物主要有镇静和镇痛药物,如:杜绝增加苏醒期躁动镇静药物的使用、给予充分的镇痛药物、减慢吸入麻醉药物洗脱时间、给予术后多模式镇痛、使用右美托咪定镇静等;非药物主要有:舒适的就医环境、苏醒期播放父母的录音、麻醉诱导和苏醒期间父母的陪伴、与患儿母亲视频通话、围术期的心理干预、利用玩具及礼盒分散注意力、蓝光治疗、视听预演、蒙眼试验、术前饮用轻饮料、白噪声疗法甚至联合使用以上的干预措施。
5.2如何处理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
处理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情况和躁动行为的严重程度。医护人员应尽可能找出引起躁动的原因,如疼痛、焦虑等,并给予药物和非药物措施来缓解。对于轻度躁动行为,可以尝试通过家属的安抚、陪伴和适当改变患儿的身处环境等来缓解患儿的不适感。对于严重的躁动行为,可能需要考虑使用药物治疗或其他干预措施,如镇静剂或镇痛药物。在处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儿的反应和治疗效果,并根据评估情况不断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儿麻醉苏醒期的安全。
5.3 管理策略的选择
管理策略的选择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和躁动行为的严重程度来确定。在选择管理策略时,医护人员应综合考虑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以及家长和医护人员的配合程度等因素。对于轻度躁动行为,可以尝试非药物治疗方法,如安抚、音乐疗法等。对于严重的躁动行为,可能需要考虑使用药物治疗来控制症状,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儿的反应和副作用。
5.4 家长和医护人员的配合
家长和医护人员的配合对于处理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至关重要。家长可以通过安抚和陪伴来帮助缓解患儿的焦虑和不适感,并需要患儿家属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方案。医护人员应与家长密切沟通,了解患儿的情况和家庭环境,以便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医护人员还应积极在术前开展宣教活动,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患儿麻醉苏醒期的躁动行为,共同维护患儿的安全和健康。
总结
在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方面,了解相关知识对于家长和医护人员至关重要。通过对躁动行为的认知和适当的处理,可以有效减少家长不必要的焦虑和医患矛盾,医属携手为患儿的康复提供更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