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质量提升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8
/ 2

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质量提升路径

罗金凤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重庆市万州区404100

[摘 要]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构建“德育+心育”相融合的心理服务体系,积极打造心理育人优质服务平台和有特色的品牌活动,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多措并举开展心理育人工作,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心理育人,稳步推进心理育人工作提质增效。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问题;提升路径

一、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一要求,要培养出心理健康的时代新人。2023年初,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在全面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工作要点中,专门提到要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提出要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高度重视高职高专院校对大学生心理工作的支持推动作用,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特点与规律分类开展指导,心理育人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构建系统化、多层次及全覆盖心理育人教育教学服务,整合力量开展全员、全程、全方位心理育人,共筑心理育人保障体系,助力高职高专院校心理育人达到预期成效。

二、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面临的问题

1.心理育人工作缺乏系统性

部分高校对心理育人的重视程度不够,普遍存在“重专业轻育心”的理念。在体系方面,部分高校没有建立起完备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1],往往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没有做到未雨绸缪,提前布局。在课程方面,部分教育工作者往往以讲授零散的、碎片化的心理学理论知识为主,只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缺少长远的指导意义和普遍的适用意义,最后导致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成长发展阶段出现的不同心理问题未得到及时解决和治愈。

2.心理育人队伍建设不足

其一,心理育人队伍组建机制亟待完善,没有按照1:4000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导致心理育人力量薄弱,供小于求状况明显。其二,学校各部门与心理中心未形成育人合力[2],学校各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当由专业工作者承担,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教学、科研等工作同步安排同步部署,导致工作联动和协调配合不够,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力度存在层层递减现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尚未形成。其三,心理育人队伍培训有待专业化,培训是提高心理专兼职教师、辅导员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许多学校忽视个体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对心理教师和辅导员培养相同的内容和提出相同的要求,这种大统一的培训很难促进心理教师的和辅导员的全面发展。

3.心理育人活动形式化,育人成效不够显著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火如荼开展,但重短期、轻长效和重形式、轻实效的问题还比较明显。一方面,活动缺乏持续性和后续支持性,集中在5月开展形式多样的“5.2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月”系列活动,平时就只零星开展一些心理知识宣传和心理团辅,使得教育长效机制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活动缺乏实效性,既没贴近不同学生群体存在的实际问题,又很少针对学生个体的实际心理需求开展相应的思维训练、行为矫正等。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还需进一步探索创新。   

三、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质量提升路径

为了提升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的质量,我们可以从以下个方面着手:

(一)构建心理育人服务体系

高职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和希望得到的心理服务需求在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且具有自身特色的心理育人服务体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理念,打造心理育人“线上+线下”服务平台,深入学生群体,切实掌握学生心理状态,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网络心理预警机制,推进学校心理中心与学院心理辅导站、各职能部门、学生家长、精神专科医院协同育人[3],多措并举,扎实开展心理育人工作。并针对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和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制定相关的实施方案、规章制度、考核办法等。

(二)加强心理育人团队建设

按照教育部要求,应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齐心理专任教师。同时搭建了一支由心理专兼职教师和专兼职辅导员组成的高素质、专业化、稳定化的心理育人队伍。健全心理育人队伍培训培养体系,加强学校心理育人队伍建设,依托学校“心理专任教师培养计划”和“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计划”,通过组织专业培训、参与学术交流和研究等方式,对心理育人“主力军”完成规定学时的专业系统培训。心理中心组织编写《辅导员危机干预指南》,成为辅导员开展谈心谈话、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的“活地图”。同时,学校党委应结合教育部相关要求制定心理育人相关文件,并下发到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树立全员育人意识,形成“三全育人”合理。

(三)打造心理育人品牌活动

高职院校应积极参与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建设,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合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4]。为了满足学生实际心理需求、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考虑以品牌活动为抓手,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平台,打造“心理实践活动”、“互联网+心理竞赛”、“心理公益活动”、“心理素质拓展”等有益于高职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品牌活动,广泛宣传自尊自信、乐观向上的正向理念,发挥“三全育人”合力共同营造健康心态和积极心理文化氛围。

(四)织密心理育人合作网络

积极搭建合作网络,打通心理育人“最后一公里”。一是校医合作,建立与专业精神科医院的校医合作机制,打通心理异常学生的转介诊疗绿色通道;二是优化校校合作模式,通过前往其他院校交流学习、共建心理育人平台、建立就业实习基地等方式实现共建共享。三是强化家校联动,通过“网络家长会”、“三方会谈”、“家访”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共同商量危机学生解决方案。四是整合学院部门工作资源,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搭建一个由学校党政机关、学工系统、教务系统、安保部门、后勤部门、宣传部共同参与、协调处理的议事平台,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大支持主体同心协力、多元合作、动态协调,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合力。

参考文献:

1.武光路.“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机制探析[J].科教导刊,2022,(28):148-150.DOI:10.16400/j.cnki.kjdk.2022.28.046.

2.杨晓哲.新时代高职高专院校心理育人工作质量提升路径[J].北京教育(德育),2021,(11):75-79.

   3. 覃梅芳,雷一祎,谭艳艳.“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心理育人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西部素质教育,2024,10(01):28-31.DOI:10.16681/j.cnki.wcqe.202401007.

4.王晶,赵蓓,李珊.“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心理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24(07):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