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临涣煤矿,安徽 淮北 235135)
摘要:以临涣煤矿八采区回风上山盾构掘进穿大吴家断层为工程背景,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穿断层破碎带盾构掘进扰动下围岩损伤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穿断层区域采取“锚网索+架喷注”的“整体高强+局部加强”复合支护形式,确定了具体的主动高强支护技术方案及参数,并进一步开展了现场工业性试验。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巷道穿断层区域顶底板相对移近量最大为33.4 mm,两帮相对移近量最大为36.1 mm,支护方案应用效果良好,能够满足巷道后续长期使用需求。
关键词:盾构掘进;断层破碎带;复合支护;整体高强;局部加强
0 引言
现代化大型矿井对巷道掘进速度,巷道支护的稳定性要求越来越高。寻找一种既能满足快速掘进,又能有效控制围岩稳定性的施工方法尤为重要[1-2]。TBM(全断面巷道掘进机)以其集成化的作业能力和显著的施工效率,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先进技术选择[3]。虽然TBM在水利和交通隧道工程中已广泛应用,但其在煤矿巷道工程中的应用相对较新,且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地质条件和施工环境[4]。
TBM在高硬度稳定岩层中掘进效率具有明显优势,但在煤矿这中特殊的地质环境中,在受到断层等地质构造影响下TBM掘进效率大大降低。一是破碎的围岩硬度低,不利于TBM快速推进。二是围岩稳定性差,巷道支护困难[5-7]。合理高效的支护工艺,如高强度支护系统、预支护和定制化的围岩处理方案,是解决TBM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快速掘进的条件之一[9]。
本文以临涣煤矿八采区回风上山TBM掘进揭穿大吴家断层为工程背景,模拟分析了断层区域TBM扰动下围岩损伤特征;探索出一套主动高强支护方案,有效的提高了断层破碎带巷道围岩支护效果,为八采区回风上山快速掘进提供了保证。
1 工程背景
临涣煤矿八采区回风上山设计总长度为1560m,采用TBM5530全断面掘进机(简称盾构机)施工。掘进施工过程中,将揭穿大吴家断层(落差80~180 m),大吴家断层区域破碎带宽度为37 m。
2 断层区域盾构扰动下围岩损伤特征
2.1 数值模型建立
采用犀牛软件建立大吴家地层数值模型,并导入FLAC3D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10]。数值模型中岩层的物理力学参数见表1。
表1 数值模型中岩层物理力学参数
岩石 名称 | 密度 /kg·m-3 | 抗压强度 /MPa | 抗拉强度 /MPa | 单轴抗剪 /MPa | 粘聚力 /MPa | 内摩擦角 /° |
粉砂岩 | 2666 | 39.2 | 5.18 | 11.56 | 9.50 | 30 |
细砂岩 | 2680 | 45.8 | 5.72 | 14.23 | 9.35 | 31 |
泥岩 | 2670 | 27.4 | 2.67 | 9.82 | 4.96 | 33 |
灰岩 | 2685 | 55.7 | 4.80 | 12.92 | 8.75 | 32 |
2.2 模拟结果分析
(1)巷道围岩应力分布特征
八采区回风上山穿大吴家断层时围岩应力分布云图如图1所示。
(a)垂直应力 (b)水平应力
图1 穿大吴家断层时围岩应力云图
由图1分析可知,巷道左右帮垂直应力最大值分别达到9.10 MPa和8.85 MPa;相比之下,顶板和底板垂直应力最大值则分别为3.12 MPa和2.68 MPa;巷道左右帮水平应力最大应力值为2.73 MPa和2.59 MPa,而顶底板的水平应力最大值接近,分别为8.80 MPa和8.79 MPa;左右帮的垂直与水平应力呈现出近似相等的趋势。
分析发现,盾构机穿越大吴家断层破碎带时,围岩的应力水平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围岩结构完整性和承载能力显著降低。
(2)巷道围岩塑性区发育特征
八采区回风上山穿越断层时,顶底板及左右帮塑性区最大发育范围分别达到3.25 m、3.17 m、3.34 m、3.02 m,围岩塑性区整体沿巷道中心均匀发育,围岩结构完整性和承载能力显著降低。
受盾构机对围岩结构强扰动与破碎围岩稳定性较差叠加影响,围岩破坏范围大,承载力差。采取有效的主动高强支护措施,才能保障八采区回风上山支护强度满足快速掘进和后期使用要求。
3 断层区域主动高强支护方案确定
3.1支护形式提出
针对八采区回风上山断层区域的围岩破碎情况,提出采取“锚网索+架喷注”的“整体高强+局部加强”复合支护形式,实现“整体高强支护”稳固围岩,“局部加强支护”辅助加固,共助安全的效果。
3.2 支护方案确定
(1)方案设计
通过构建的大吴家断层区域FLAC3D数值模型,设计了三种主动高强支护方案,对不同方案下围岩控制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出合理的支护方案。
三种不同支护方案构件参数见表2。
表2 三种不同支护方案构件参数(mm)
构件 | 支护参数 | 方案一 | 方案二 | 方案三 |
锚杆 | 锚杆规格 | Φ22×3000 | Φ22×3000 | Φ22×3000 |
锚杆 间排距 | 600×800 | 700×800 | 800×800 | |
注浆锚杆 规格 | Φ25×2500 | Φ25×2500 | Φ25×2500 | |
注浆锚杆 间排距 | 1600×1600 | 1600×1600 | 1600×1600 | |
锚索 | 顶部锚索 规格 | Φ22×10000 | Φ22×10000 | Φ22×10000 |
顶部锚索 间排距 | 800×800(5根) | 800×800(5根) | 800×800(5根) | |
两帮锚索 规格 | Φ22×6300 | Φ22×6300 | Φ22×6300 | |
两帮锚索 间排距 | 800×800(5根) | 800×800(5根) | 800×800(5根) | |
套棚 | 套棚间距 | 800 | 800 | 800 |
(2)通过八采区回风上山过大吴家断层区域不同方案模拟实验结果见表3。
表3 不同方案模拟结果汇总
方案编号 | 顶板位移 /mm | 底板位移 /mm | 左帮位移 /mm | 右帮位移 /mm |
方案一 | 40 | 40 | 20 | 20 |
方案二 | 36 | 32 | 16 | 16 |
方案三 | 33 | 33 | 13 | 13 |
由表3分析可知,与方案三相比,方案一与方案二的顶底板相对移近量分别仅增加18%与8%,两帮相对移近量平均增加26%。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后,在穿断层区域方案三为最优。
(3)支护方案确定
锚杆:锚杆选用左旋无纵螺纹钢,规格Φ22×3000 mm,间排距800×800 mm,每排17根,每根锚杆使用两卷Z2950型树脂锚固剂锚固,配套托盘规格200×200×16 mm。
锚索:锚索规格Φ22×10000 mm(中顶1根及两肩窝4根)、Φ22×6300 mm(两帮各5根),间排距800×800 mm,每排15根锚索,每根锚索采用1卷K2950型及2卷Z2950型树脂锚固剂锚固,配套托盘规格300×300×16 mm,锚索外露长度在150~250 mm。
注浆锚杆:采用中空螺旋钢注浆锚杆,规格Φ25×2500 mm,每排7根,间排距1600×1600 mm;注浆浆液为水泥浆,水灰比为1:1,注浆的饱和注浆压力为1.5~2.0 MPa,稳压时间15~20 min。
套棚:套棚采用U29型钢棚,套棚净宽(起拱)5200 mm,净高4100 mm,搭接长度500 mm,棚距800 mm,铁背板配合钢筋网腰帮过顶。
锚索梁:锚索梁采用11#工字钢加工,对棚梁和棚腿进行固定,长度3 m,一梁托四棚布置。
钢筋网:钢筋网采用Φ6.0 mm圆钢加工,规格:长×宽=2730×1130 mm,网格100×100 mm。
喷浆:喷射砼料配比为水泥:黄沙:石子:速凝剂=1:2:2:0.04,水灰比为0.4~0.5:1,喷砼厚度为100 mm,喷砼强度为C20。
4 现场试验段工程应用效果分析
4.1 表面位移监测方案
在穿断层区域设置2个测站,分别为B1和B2,两测站间隔20 m。采用“十字测量法”进行观测,测站断面上测点布置如图4所示。采用红外测距仪测量,主要顶底板相对移近量CD和两帮的相对移近AB。
图4 测站断面上测点布置示意
4.2 工程应用效果分析
在观测期间,B1测站顶底板相对移近量最大为27.5 mm,两帮相对移近量最大为34.5 mm;B2测站顶底板相对移近量最大为33.4 mm,两帮相对移近量最大为36.1 mm;穿断层区域在支护后平均断面约为原设计断面的98%,巷道围岩变形量安全可控,围岩控制方案应用效果明显。
5 结论
(1)断层区域围岩应力分布模拟结果表明,八采区回风上山顶底板及左右帮垂直应力最大值分别为9.10 MPa、8.85 MPa、3.12 MPa、2.68 MPa,水平应力最大值分别为8.80 MPa、8.79 MPa、2.73 MPa、2.59 MPa,垂直应力影响大于水平应力。
(2)断层区域围岩塑性区发育模拟结果表明,八采区回风上山顶底板塑性区发育范围最大为3.25 m,左右帮塑性区发育范围最大为3.34 m,围岩完整性受断层影响呈现整体下降特征。
(3)针对大吴家断层区域围岩破碎情况,结合现场盾构掘进施工经验,提出了在穿断层区域采取“锚网索+架喷注”的“整体高强+局部加强”复合支护形式。
(4)现场实测结果表明,八采区回风上山穿断层区域顶底板相对移近量最大为33.4 mm,两帮相对移近量最大为36.1 mm,主动高强支护方案应用效果良好,能够满足巷道后续长期使用需求。
参考文献:
[1]秦晓光,徐辉东,刘林林. TBM技术在我国煤矿中的应用[J]. 低碳世界,2016(26):99-100.
[2]张 炜,张东升,邵鹏,等. 深部高应力岩巷快速钻爆施工技术[J]. 煤炭学报,2011,36(1):43-48.
[3]谢和平,张 茹,张泽天,等. 深地科学与深地工程技术探索与思考[J]. 煤炭学报,2023,48(11):3959-3978.
[4]杨生华,芮 丰,蒋卫良,等. 煤矿全断面岩巷掘进机开发应用与发展[J]. 煤炭科学技术,2019,47(06):1-10.
[5]柴文军. TBM盾构机在阳煤集团大断面岩巷中的研究与应用[J]. 煤矿现代化,2019(3):47-50.
[6]丁丹. 防水煤(岩)柱合理留设研究[D]. 淮南:安徽理工大学,2010.
[7]刘洪洋. 采空区下沿空留巷顶板稳定性影响因素及控制对策[D].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5.
[8]李锡凯. 掘进巷道过断层围岩支护技术研究[J]. 机械管理开发,2023,38(10):255-257.
[9]陈玉祥,王 霞,刘少伟. 锚杆支护理论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J]. 西部探矿工程,2004(10):155-157.
[10]谢文兵,陈晓祥,郑百生. 采矿工程数值模拟研究与分析[M].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