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联合中药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9
/ 2

针灸联合中药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疗效分析

王碧可

重庆市巫山县高唐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重庆    404700

【摘要】目的:探讨在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治疗过程中,针灸与中药协同治疗的疗效优势。方法:纳选对象为2023.01至2023.12在院治疗的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80例,按随机法分作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单用中药疗法及针灸+中药疗法,比对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疗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针灸及中药联用后,可促进患者症状改善的同时,还能增强疗效,应当推广。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风寒型中药;针灸;疗效

周围性面瘫属于特发性面部神经麻痹病症,也被称作面神经炎,以面部一侧表情麻木或瘫痪为主,无法自主皱眉或者闭目,且眼睑无法完全闭合,若未能在早期得到有效治疗,易留下后遗症的同时还会延长病程,对患者正常生活造成影响[1-2]。中医认为此病是由于络脉空虚及风寒入侵致气血运行受到阻碍,以中医疗法治疗有着独特优势,此试验旨在分析针灸与中药协同在此类患者中的价值,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纳入者均患周围性面瘫,中医证型为风寒型,纳入总数80例,分组采取随机法,对照组:年龄20~55岁(35.78±6.24岁),男18例,女22例;观察组:年龄对应范围22~54岁,均值36.04±6.31岁;性别对应男女20例和20例。组间各项资料无差异,可比对,P>0.05。

1.2方法

对照组选择中药疗法,药方组成:蜈蚣 3条、羌活 5g、全蝎 6g、炙甘草 6g、桂枝 10g、白芍 10g、当归尾 10g、葛根 10g、防风 10g、生麻黄 10g、僵蚕 10g、白附子 10g,以水煎煮后取汁,分早晚各温服1次,1剂/日。观察组则在中药疗法治疗的基础上联用针灸疗法,患侧穴位选取攒竹穴、翳风穴、四白穴、地仓穴、阳白穴、颊车穴、承浆穴、迎香穴及下关,健侧则选择合谷穴,双侧选择凤池穴与足三里穴,穴位取仰卧位,对面部各个穴位实施消毒处理后,选择透刺法,对于足三里穴、翳风穴及合谷穴选择直刺法,在进针1cm后使用捻转泻法,待得气后每隔10min行针1次,以平补平泻法,每次留针时间为30min。在翳风穴与双侧足三里穴得气后,将艾条套上并点燃,与皮肤距离3cm,1次/日,持续进行6d治疗后休息1d,以2周作为1个疗程,共计接受2个疗程的治疗。

1.3指标观察及判定标准

(1)临床疗效,无效(症状未好转甚至加重);有效(症状有所缓解,面部表情有所恢复);显效(无症状且面部表情肌基本正常);经计算有效率与显效率总和得出总疗效率;

(2)中医症候积分,口眼喁斜;鼓腮漏气;闭眼不合,以0~3分对应无症状及症状严重。

1.4数据处理

本次试验涉及数据的处理工具为SPSS 27.0,其中计量(符合正态分布)与计数类资料分别以(x±s)与[n(%)]表示,分别采用t、x2值校对,最终以P<0.05则表示差异有意义。

2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比对照组高,P<0.05,两组结果差异明显。

1临床疗效n%

组别

例数

无效

有效

显效

总疗效率

对照组

40

8

19

13

32(20.00)

观察组

40

2

20

18

38(5.00)

x2

-

-

-

-

4.114

P值

-

-

-

-

0.043

2.2 中医症候积分

治疗前2组无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两组结果差异明显。

2 中医症候积分x±s

组别

例数

口眼喁斜

鼓腮漏气

闭眼不合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40

2.14±0.60

1.23±0.45*

2.07±0.54

1.12±0.56*

2.12±0.65

1.30±0.72*

观察组

40

2.17±0.58

0.76±0.38*

2.02±0.55

0.83±0.41*

2.09±0.71

0.89±0.40*

t值

-

0.227

5.047

0.410

2.643

0.197

3.148

P值

-

0.821

0.000

0.683

0.010

0.844

0.002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3讨论

周围性面瘫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疾病,有着较高的发生率,对于患者社交活动、外貌特征与生理功能所造成的影响较大,同时还会增加其心理负担。中医把这种病归入“口痹”等范围,其发病原因认为主要是过度疲劳、机体缺乏正气、脉络气虚以及卫外不固,使得风寒或风热得以乘虚而入,侵袭面部经络,最终导致气血痹阻、筋肉失去约束,引发口眼歪斜等一系列症状,以风寒型为常见证型[3]。牵正散合桂枝汤作为常应用方剂,其中白附子可去头面风;全蝎属于搜风主药,可治疗口眼歪斜及诸风掉眩等症状;白僵蚕可祛络中风;羌活及防风药物可祛风胜湿与解表散寒;生麻黄可发汗散寒;甘草能够调和诸药,共同起到活血活络及祛风散寒作用;针灸作为中医常用治疗方式,有着疏通经络与调和阴阳作用,联合与中药方剂治疗,既能够提高温经散寒与调理气血功效,同时还能够明显舒展患者的面部肌肉,整体疗效高于单用中药方剂

[4-5]。由此试验的结果可知,在临床疗效以及中医症候积分上,观察组明显改善更优,P<0.05,整体借鉴应用价值高于单用中药疗法。

总体而言,针灸与中药疗法在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治疗中应用,更能满足其需求,应当推广。

【参考文献】

[1]昌辉. 温针灸治疗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2, 29 (04): 665-667.

[2]药智婷. 温针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神经炎的临床观察[J]. 中国民间疗法, 2022, 30 (04): 57-59.

[3]罗冬珍, 卢利员, 黄利红. 温针灸治疗风寒型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 31 (24): 62-64.

[4]王莹, 高汉义, 张琪等. 现代康复技术结合温针灸治疗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J]. 中国医药导报, 2021, 18 (32): 151-154.

[5]朱在波, 毕巧莲. 中药联合针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1, 35 (05): 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