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的关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9
/ 2

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的关联

王希娟

阳高县人民医院 山西大同市  038100

摘要:消化性溃疡是全球范围内的常见疾病,自1983年马歇尔和沃伦两位科学家首次从胃黏膜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以来,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消化性溃疡病(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理解和治疗。本文将深入探讨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其与消化性溃疡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治疗,以期为公众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消化性溃疡;生物学特征;病因

一、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幽门螺杆菌,学名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是一种独特的细菌,其生物学特性赋予了它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能力。这种微生物属于革兰氏阴性菌,表明其细胞壁结构与典型的革兰氏阴性菌相似,具有较薄的肽聚糖层和外膜。然而,与其他胃肠道细菌不同的是,幽门螺杆菌具有极强的耐酸性,这使得它能够在胃部的低pH环境中稳定存在并繁殖。

幽门螺杆菌的形态学特征显著,它呈螺旋状或S形,可以帮助细菌在黏稠的胃液中灵活移动。幽门螺杆菌具有一至数根带鞘鞭毛,这些鞭毛的结构和功能都十分独特,不仅能够帮助幽门螺杆菌在胃黏膜上快速移动,寻找合适的生存环境,还能穿透胃部的黏液层,使其能够更深入地接触到胃黏膜上皮细胞,从而增加其感染和定殖的机会。

幽门螺杆菌能产生大量的尿素酶,这种酶能够分解尿素,产生氨。这一过程中,氨的释放对于幽门螺杆菌的生存至关重要。氨能在菌体周围形成一层保护性的“氨云”,这层“氨云”能够中和胃酸,从而为幽门螺杆菌创造了一个相对中性的微环境,保护其免受胃内强酸的侵蚀。自我保护机制是幽门螺杆菌能够在胃部这样极端的酸性环境中生存的关键因素。

幽门螺杆菌还具有一定的粘附能力,能够紧密地附着在胃黏膜上,这有助于其在胃内的定殖和持续感染。同时,这种细菌还能产生一些毒素和酶类,如空泡毒素、细胞毒素相关蛋白等,这些物质可能对胃黏膜上皮细胞造成损伤,为幽门螺杆菌的进一步感染和传播创造条件。

二、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的病理机制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微需氧、螺旋形的革兰氏阴性菌,能够在胃酸环境中生存并定植于胃黏膜上皮细胞之下。其致病机制包含以下几个核心方面:

炎症反应:H. pylori通过其细胞壁成分(如脂多糖LPS)和分泌的毒素(如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蛋白CagA、空泡毒素AVacA)激活宿主免疫细胞,引发持续的局部炎症反应。慢性炎症不仅直接损伤胃黏膜,而且可以通过诱导促炎细胞因子(如TNF-α、IL-1β)的释放,加剧黏膜损伤,为溃疡形成提供了病理基础。

胃酸分泌增加:H. pylori感染能够通过多种机制刺激胃壁细胞(主要是G细胞)分泌胃酸,包括激活胃泌素的分泌和干扰胃酸分泌的负反馈机制。过量的胃酸进一步破坏胃黏膜屏障,加速溃疡进展。

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H. pylori通过其尿素酶活性产生的氨,虽然能够中和局部胃酸,但同时导致黏液层碱化,影响黏液-碳酸氢盐屏障的稳定性,降低了黏膜对外界刺激的防护能力。此外,细菌的直接定植和毒素作用破坏了紧密连接蛋白,增加了上皮通透性,使得胃酸和蛋白酶更易接触到深层组织。

细胞增殖与修复机制失调:长期的炎症环境干扰了胃黏膜上皮细胞正常的再生和修复过程,影响了生长因子(如EGF、TGF-α)的表达和信号传递,导致细胞凋亡增加、再生减少,最终促进了溃疡的形成和发展。

三、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治疗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感染是全球性的问题,与多种胃部疾病有密切关系。针对这种感染,我国目前主要推荐的是铋剂四联疗法,即PPI(质子泵抑制剂)+铋剂+2种抗菌药物。这一方案已被证实具有较高的疗效,疗程通常为10天或14天,其根除率可以达到85%~94%。那么,这四类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各自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

(1)质子泵抑制剂(PPI)

PPI是治疗消化性溃疡和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药物。它的主要作用是抑制胃壁细胞上的H+/K+-ATP酶,也就是质子泵,从而减少胃酸的分泌。在幽门螺杆菌治疗中,PPI的作用不仅仅是降低胃酸,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提高胃内的pH值,为抗菌药物提供一个更为稳定的环境。因为某些抗菌药物在酸性环境下可能会降解或失活,所以提高胃内pH值可以增加这些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PPI还可以增强抗菌药物的抗菌效果,使其更有效地杀灭或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生长。根据《2022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指南》建议,“铋剂四联方案”中的质子泵抑制剂可选药物、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如下:常用药物艾司奥美拉唑20mg,雷贝拉唑10mg(或20mg),奥美拉唑20mg,兰索拉唑30mg,泮托拉唑40mg;每日2次,早、晚餐前半小时口服;PPI对酸不稳定,均为肠溶制剂,不可嚼碎、压碎后服用;常见不良反应为头痛、腹痛腹胀等胃肠道不适,通常可耐受。

(2)铋剂

铋剂在治疗中发挥着双重作用。首先,它具有直接的辅助杀菌效果,能够对幽门螺杆菌产生抑制作用。其次,铋剂还可以在胃黏膜上形成一层保护层,起到保护胃黏膜免受胃酸、胃蛋白酶和其他有害因素的侵害,从而促进胃黏膜的修复。此外,铋剂可以延缓幽门螺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增强抗菌药物的疗效,使其更长时间地保持有效性。“铋剂四联方案”中的铋剂可选药物、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如下:常用药物枸橼酸铋钾,胶体果胶铋;枸橼酸铋钾220mg,每天2次,早、晚餐前半小时口服;胶体果胶铋100~200mg,早、晚餐前半小时口服;服药期间口中可带有氨味,并可使舌苔及大便呈灰黑色,停药后即自行消失。

(3)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在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中起着核心作用,其主要目标是直接杀灭或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生长。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组合是关键,因为不同的幽门螺杆菌菌株可能对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敏感性。因此,在治疗前最好进行药敏试验,以确定最有效的药物组合。常用的抗菌药物有阿莫西林、四环素、呋喃唑酮、甲硝唑、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通过与PPI和铋剂联合使用,以达到最佳的杀菌效果。

这四类药物在治疗方案中的综合应用,实现了对HP的全方位打击。PPIs优化抗菌环境,铋剂提供直接抗菌和保护作用,而两种抗菌药物则从不同角度发挥杀菌效能。整个治疗过程通常持续10至14天,旨在确保充分的药物暴露时间,以达到根除目的。治疗过程中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随意中断治疗,以防止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完成治疗后,应遵循医生建议,在适当的时间点进行疗效评估,如通过呼气试验或粪便抗原检测确认HP是否被成功根除。此外,治疗期间及之后的生活方式调整,如改善饮食习惯、避免交叉感染等,也是确保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

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特别是儿童期的感染,是降低消化性溃疡发病率的关键。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避免食用未经充分烹饪的食物,以及改善饮用水卫生条件,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已感染的个体,及时的诊断和恰当的治疗不仅可以促进个体健康,也有助于减少幽门螺杆菌的社区传播。

参考文献

[1]曹耕晨,赵妍.基于中式礼仪的幽门螺杆菌防治餐饮产品[J].设计,2024,37(03):126-129.

[2]耿兴敏.家庭聚餐,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不可小觑[N].中国妇女报,2024-01-31(008).DOI:10.28067/n.cnki.ncfnb.2024.000321.

[3]高万欣.药物治疗消化性溃疡新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2023,16(23):167-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