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护士如何应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抢救工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3
/ 2

心内科护士如何应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抢救工作?

韦倩琳

柳州市人民医院,广西柳州,54502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心血管疾病,主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心绞痛。在我国,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作为心内科护士,熟练掌握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救治措施和护理方法,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出血,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从而引发心肌缺氧、缺血。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典型的心绞痛、胸闷、气促、心悸等,严重时可导致心肌梗死,甚至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等并发症。

心内科护士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抢救过程中,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沟通能力。通过以上应对策略,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救治和护理,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早期评估和监测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通常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心绞痛、胸闷等症状。在面对这类患者时,心内科护士需要迅速采取措施进行评估和监测,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心内科护士应全面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这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等关键指标。血压监测有助于了解患者的循环系统状态,心率监测可以判断心脏的泵血功能,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则能反映患者的呼吸系统状况和氧气供应情况。这些指标的正常与否,对于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心电图监测是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键手段。心电图可以实时记录患者的心脏电活动,揭示心肌缺血、心肌损伤等信息。通过对心电图的分析,医护人员可以迅速了解患者的心脏功能状况,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血液检查也是评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病情的重要手段。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肌酸激酶等)的检测有助于判断心肌损伤的程度。这些指标的升高提示心肌细胞受损,有助于确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并有助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在完成上述评估和监测后,心内科护士需及时将监测结果报告给医生,以便医生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分析,并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同时,护士还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发现异常情况,需立即采取措施并通知医生。

二、急救措施

1.给予氧气

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救治过程中,缺氧现象是患者常见的症状。缺氧可能导致心脏负荷加重,进一步加剧心肌损伤。因此,护士需要及时评估患者的氧气饱和度,并根据需要给予氧气治疗。氧气供应对于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缓解缺氧症状至关重要。

2.  心电监测

心电图是评估心脏功能的重要手段。心内科护士应熟练掌握心电图的解读技巧,将患者连接到心电监护仪上,实时监测心电图的变化。通过观察ST段变化、QRS波群形态等,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3.静脉通路建立

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救治过程中,快速建立静脉通路是关键。静脉通路不仅可以用于药物治疗和液体补充,还可以为患者提供紧急救治所需的血液制品。在建立静脉通路时,护士应选择合适的血管,尽量减少患者痛苦,确保输液通畅。

4.疼痛缓解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常常遭受剧烈心绞痛的困扰。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心肌缺氧所致。护士应根据患者病情,及时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如硝酸甘油。硝酸甘油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的氧供,从而缓解心绞痛。

5.病情评估与宣教

护士需定期评估患者病情,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同时,向患者及家属普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相关知识,让他们了解疾病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这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降低疾病复发风险。

6.康复指导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护士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康复计划,包括康复锻炼、饮食调理、心理干预等方面。康复计划旨在帮助患者尽快恢复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心血管事件再发风险。

三、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药物

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治疗中,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药物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减轻心肌梗死程度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确保患者按时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并密切关注药物疗效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合理调整剂量和监测药物浓度,以实现最佳治疗效果。

2.抗凝药物

在特定情况下,如患者出现心房颤动、深静脉血栓等疾病时,护士需要采取抗凝治疗措施。抗凝药物如肝素和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可以阻止血液凝固,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在抗凝治疗过程中,护士需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以确保抗凝效果适度,避免出血等不良反应。同时,还需注意与抗血小板药物的协同作用,防止过度抗凝。

3.纤溶药物

在心肌梗死的早期阶段,及时给予纤溶药物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等纤溶药物可以溶解血栓,恢复血流,减轻心肌缺血缺氧。护士在应用纤溶药物时,需掌握药物剂量、给药途径和时间窗等关键因素。此外,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病情变化,如出血倾向、血压、心率等,确保纤溶药物的安全有效应用。

四、心肌再灌注治疗

1.溶栓治疗

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疾病,溶栓治疗作为心肌梗死的常见治疗方法,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溶栓治疗的主要原理是通过溶解血栓,恢复冠状动脉的通畅,从而挽救濒死的心肌细胞。对于心肌梗死患者来说,及时进行溶栓治疗至关重要。

在溶栓治疗过程中,护士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她们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生命体征、出血倾向等,并及时报告医生。此外,护士还需关注溶栓药物的剂量、滴速等,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应用。在治疗过程中,护士还需密切关注患者的出血风险,如鼻衄、皮肤瘀点等,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2.心肌梗死导管介入治疗

对于部分心肌梗死患者,尤其是冠状动脉病变适合的患者,心内科护士需协助医生进行冠状动脉导管介入治疗。这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旨在通过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的血流供应,从而减轻心肌缺氧状态。

在导管介入治疗过程中,护士需要提供必要的器械和药物,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同时,护士还需在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以及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如疼痛、恶心等。在术后,护士还需对患者进行细致的护理,包括伤口护理、疼痛管理、康复锻炼等,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