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方科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责任公司 新疆库尔勒 841000
摘要:随着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对工程质量和结构安全有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对建筑结构检测与评定技术及标准体系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建筑结构;检测技术;评定技术;标准体系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结构形式的多样化,建筑结构得以迅速应用和发展。传统的建筑结构加固方式已无法满足现阶段发展的实际需求,制约了我国建筑结构建设工程的技术进步。鉴于此,本文总结我国建筑结构检测与评定技术的概述,同时,对我国建筑结构检测与评定标准体系分析研究。
1我国建筑结构检测与评定技术的概述
1.1建筑结构检测技术
我国建筑结构检测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混凝土抗压强度回弹法检测技术研究为起点,开启了专项检测技术研发的固定模式——引进或研制专用的检测设备、开展专项的检测技术研究、经过工程应用实践验证、编制专用的检测技术标准。经过发展逐步形成了覆盖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等不同结构形式,针对材料强度、构件质量等各类检测项目的专项检测技术。这些专项的检测技术多数是以评价结构工程施工质量为目标研发的。随着工程实践的增多,特别是在这些专项的结构检测技术形成专用的技术标准之后,逐渐成为检测机构评价结构工程施工质量的技术措施。随着专项检测技术的逐步完善,完成了建筑结构检测技术的系统化和综合化,对规范建筑结构检测评定工作、保证建筑结构工程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结构检测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也为既有建筑结构性能的定量评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1.2建筑结构评定技术
检测是评定工作的基础,评定是检测工作的延伸。随着建筑结构检测技术的发展和逐步完善,既有建筑结构的评定技术也从基于经验的评定逐渐提升为考虑部分性能的定量评定,目前正向考虑全部性能的科学系统评定方向发展。但随着结构检测评定工作的实践和相关理论体系的完善,按照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进行既有建筑结构承载力评定的弊端逐步凸显。结构设计阶段和既有结构日常运行阶段的不确定性存在差别,导致产生了基于设计阶段的评定方法不能准确反映既有结构实际情况的问题。为全面提升建筑结构的评定技术,需要全面系统地梳理结构评定体系,建立健全基于可靠指标的构件承载力分项系数的评定方法,不断完善结构抗倒塌能力和抵抗偶然作用能力的评定方法、既有结构适用性和耐久性的评定方法,为解决检测评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全面、系统、客观的建筑结构评定技术创造有力条件。
2现行建筑结构检测与评定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
2.1结构图不符合可施工性要求
施工人员通常依赖施工图,理解并执行施工活动。如果设计团队与施工团队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不充分,设计师可能没有考虑到施工中的实际操作和限制。这导致施工图中的构造细节不符合实际施工的要求,使施工过程困难或不可行。此外,施工图中的材料选择可能与实际施工情况不兼容。这可能是因为设计师选择了过于特殊或难以获得的材料,或者没有考虑到施工过程中材料供应的可行性和成本效益。这会导致施工人员在实施时遇到困难,甚至需要更换材料。正是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施工图中的细节难以理解或解释,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有缺陷或不合适。甚至在施工图中存在矛盾或不一致的细节,使施工人员不确定应该如何执行。
2.2材料和施工方法选择不合理
①一些设计团队可能缺乏对建筑材料性能的全面了解,导致选择不合理的材料。例如,选用不适合特定工程需求的材料,如承受不了预期荷载或无法满足耐久性要求的材料;②在建筑工程中,经济性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是,过分追求低成本可能导致选择低质量,或不符合工程要求的材料,这可能会影响工程的持久性和安全性;③在如今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下,选择不合理的材料可能缺乏对环境影响的考虑。例如,选择高能耗或难以回收利用的材料,从而导致不可持续的施工行为;④建筑行业的技术和材料不断发展演进,新材料和施工方法的出现可能使旧有的选择变得不合理。如果设计团队未及时了解并纳入新技术和材料,就容易选择不合理的施工方案。
2.3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质量和安全不够重视
由于工期紧张的缘故,企业为了保证施工进度按期交付,缺乏专门的技术培训。在施工过程中忽略了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的把控,往往会造成施工质量缺陷和安全事故,再加上部分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未能严格控制质量,导致建筑的结构性能未能达到设计要求。比如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后未达到拆模条件而提前拆除模板、混凝土养护不到位等出现裂缝问题造成质量缺陷,以及脚手架设置不规范、高空作业未设置安全防护措施等造成一系列安全事故。这就需要监理在施工过程中认真履行自己的监督职责,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监督,保证工期的前提下既有效降低造价,又能保证高水平、高质量完工。
3对建筑结构检测评定标准体系的完善建议
3.1设计审查和验证设计
审查涉及对设计文件的详尽分析,包括结构荷载、结构图纸、技术规范以及材料规格等方面。通过审查这些设计文件,可以验证结构是否满足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要求。设计审查不仅仅是对文件的表面审查,还需要深入验证结构的性能。这包括对建筑结构的荷载承受能力的计算和验证,以确保它能够承受工程所需的各种负荷,包括静态和动态荷载。同时,还需要考虑抗震性和抗风能力,以确保结构在地震、风暴等极端天气条件下的稳定性。设计审查还可以帮助识别潜在的设计缺陷,从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避免问题的出现。最终,设计审查的目标是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和稳定性。它有助于提前发现并解决潜在的问题,以确保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通过质量的设计审查,可以减少后续施工阶段的问题和成本,提高工程的质量和可靠性。设计审查是建筑工程中的基础性措施,它为质量控制提供了坚实的起点,确保工程的成功完成。
3.2积极采用安全保护措施
确保建筑结构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是全面提高建设工程的安全影响和施工质量。建筑结构建筑施工过程中,涉及多个方面的安全问题,例如高空作业、起重运输、焊接作业等,必须采取新的安全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实行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检查、安全培训、安全记录等。采用高科技设备,例如无人机、安全带、保护网等,来提高高空作业的安全性。还可以利用智能化起重机械和运输设备,例如无人驾驶车辆、无人操作的吊篮等,来提高起重运输的安全性。
3.3材料和制造质量控制
(1)材料选择:首要的是确保所使用的钢材符合适用的标准和规范。这包括材料的强度、化学成分、机械性能等方面的要求。材料的选择应考虑工程的具体要求,例如承载能力、抗腐蚀性能和耐用性。在质量控制方面,应严格按照规范对材料的检验和认证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材料的质量符合要求。(2)制造过程控制:在建筑结构的制造过程中,需要实施严格的控制,以确保每个制造环节都符合质量要求。这包括切割、焊接、钻孔、弯曲等工艺。操作人员应受过相关培训,并遵循制造程序和工艺规范。此外,使用高质量的制造设备和工具也是确保制造质量的关键因素。(3)非破坏性测试:为了检测制造的结构零部件是否存在裂纹、气孔或其他缺陷,可以进行非破坏性测试。这包括方法如X射线检测、超声波检测和磁粉探伤等。通过这些测试,可以及早发现潜在问题,确保制造的结构零部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3.4增强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随着当前地震事件的日益频繁,设计人员必须更加重视抗震设计,以确保工程的安全性。为此,应当根据国家规定,系统掌握抗震设计的方法,并融入一些新的概念,将手算与电算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使抗震设计满足现行国家规范。同时进行概念性设计,选取合理的结构体系,满足构造措施的同时并对结构薄弱部位进行概念性加强,实现更加合理的抗震设计,从而加强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建筑结构检测与评定标准体系在保障工程质量、提高结构安全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整体性、系统性不足,以及缺乏有力技术支撑等方面的问题,尤其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的背景下,标准体系亟需更新和完善。为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应全面梳理和整合现有检测与评定技术,加强标准与科研的互动,推进标准体系的改革,形成更加科学、合理、高效的标准体系,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常在,王紫轩,邸小坛.我国建筑结构检测与评定标准体系分析研究[J].建筑科学,2013,29(11):97-102.
[2]曾滨,许庆,徐曼.我国建筑结构检测与评定标准体系分析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22,43(10):50-59.
[3]程国忠,周绪红,刘界鹏,等.我国建筑结构检测与评定标准体系分析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22,43(7):264-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