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322199810181014
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环境类专业主要围绕废水、废气和废渣的末端治理开展人才培养。新时期,生态环保产业发生的深刻变革,为应用型高校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该文以地方应用型高校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为例,阐述满足新时代生态环保产业需求的环境类专业人才育人理念和培养方案,从培养目标确定、教学体系构建、课程体系设置、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建设以及多维度育人机制等方面介绍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成果和经验,为新时期应用型高校培养环保人才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环境;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引言
环境科学专业在我国多数大学已经开设多年,人才培养规模庞大。各地方高校并不具备重点大学的生源、师资等办学条件,培养的毕业生与重点大学的毕业生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地方高校不能照搬重点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而是应该结合自身特点,立足地方,找准行业特色和地方优势,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1高校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人才供需结构不平衡
当前,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工厂企业生产工艺和结构不断升级,而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学生刚毕业时无法快速适应各个企业的工作环境,难以满足环保生产的技术要求,进而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对于企业而言,目前需要的是高层次环保型、创新型人才,但地方高校按照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毕业生缺乏活力,创新创业能力不足,实践能力不强,与企业的要求不匹配。人才供需结构的不平衡造成了高校普通人才过剩和企业紧缺人才不足的现状。
1.2课程体系与企业需求不匹配
几乎所有的生产企业都涉及污水、废气和固废的排放,而地方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往往缺少足够的人手和时间对众多工厂企业进行全方位调研。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考虑所有与环境相关的行业需求。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体系不够准确,再加上目前缺少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人才培养过程不能实时把控。课程方面因为缺少必要的实践条件,理论知识与工厂的实际操作环境不匹配,导致学生的能力培养与企业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从大范围来看,课程群的建设能力也略显不足,理论学习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课程群缺乏核心力。
2建立高校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内容
2.1需求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新时期对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于拔尖创新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根据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院校的首要任务。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着力优化调整教育结构,推动分类管理和分层发展,要求高等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做到精准定位。对于地方本科高校而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一校一策”,凝练特色,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是主要目标。
2.2重融合促进学科知识相互渗透
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生态环保行业中不乏一些新兴高新技术企业,其中涉及能源、环保、计算机、生物、化工等诸多领域,多种专业之间交叉融合。基于此,我校组建了专业的教学团队,团队中的教师均拥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保设备等多种专业背景,同时学校也非常重视优秀教师的培养和团队建设。学生毕业后,不仅可以从事环境科学领域的工作,还可以从事环境工程领域的工作,尤其适合在山西各环保产业就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考虑到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复杂性,学生不但需要具备控制污染环境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应具备环境监测评估及规划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为解决学生知识结构上的短板问题,我校加强和深化了部分基础课程的教学,引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内容,注重跨学科培养,融合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够接触和学习更全面、更适宜的专业知识。
2.3建设课程体系,实施课堂改革
专业打造服务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群,夯实通用与公共基础和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群,强化专业核心课和交叉融合课课程群建设,建立专业课程群(含选修课)与专业能力矩阵之间的对应关系,突出培养生态环保产业应用型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专业加强课程建设,依据能力培养要求,制定课程及实践环节教学目标。以“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标准为指导,以解决产业问题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开展课程建设。重构教学内容,将工程实践案例、新技术、新知识和教师科研成果与经验引入课程内容,植入工程可靠性、先进性和经济性的理念,突出工程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信息化教学手段。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结合实践式、项目学习式教学模式,基于能力培养导向,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采用案例式教学、启发性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引入生态环保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通过案例讲解新技术、新产业和新模式。拓展实践训练内容,设置项目设计、专题设计和技术方案,与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衔接,进阶式引导学生形成工程思维、设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构成专业化的思维培养链。加强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采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直观和具有逻辑性,强化学生对技术、工艺和工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4建设产教、科教协同育人模式
专业以打造实践教育基地为目标,建设校内、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集科学研究、技术攻关、生产实践、培训和项目路演为一体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形成科技链、创新链、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对接的协同育人链。专业依托辽宁工业大学国家级众创空间、省级大学科技园和校内实践平台,加强环境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建设集教师和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于一体的教师团队,以任务驱动科技攻关,以企业实际问题开展实习实训,以真题真做开展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以虚实结合建设虚拟仿真生产实践教学资源,与企业共同开展任务驱动式项目研发及科研项目,强化推进实践育人平台内涵建设。强化科技育人,实施导师制,鼓励学生加入教师的科研实践团队,开展项目调研、监测检测、方案编制、工艺设计,把教师的科研实践经验转化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结语
地方高校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应把握新工科建设的契机,结合本校专业特长,扎实学生的基础理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多方融合,建立厚基础、重融合、强实践的地方高校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校需要认清自身特色,面向地方环境治理问题,建立适宜本地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才能使本校环境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在与其他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的毕业生比较时具备一技之长,同时也能使全国环境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具有更大的就业适应面,提高专业就业率。
参考文献
[1]程修文,宋盈阳,张新怡,等.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与改革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2(5):88-90.
[2]盛连喜,边红枫,何春光,等.我国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形成过程及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23(6):15-18.
[3]梁秋艳,马晓君,杨传华,等.新工科人才创新能力培育与支持体系构建[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5(24):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