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学府一小 518000
作为一名一直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我发现兴趣的培养对于现在孩子课堂学习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在低段的教学中,重复性的机械记忆,让很多孩子失去了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家长觉得对于孩子来说,语文是一门特别难掌握的学科。通过长期的教学观察,如果在课堂上巧妙地利用一些教学技巧,多一些教学方法和点子,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从而有效地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的。
一二年级的语文学习主要集中在识字和书写上,尤其是识字的过程。对于很多孩子零基础的孩子,一节课的时间要完成15个字的识字量还是有很大的难度的。我也试过,如果按照传统的方法去教授——读拼音,读汉字,反反复复做这样的工作,带着孩子们一遍遍地认,这样的方法也可以达到识字的教学目标,一节课,接受能力强注意力集中的孩子能认识并记住10个左右,接受能力强但注意力差的同学大概也就在6个字左右,另外一部分,接受能力较慢,注意力也不集中的孩子能掌握一两个已经算是好成绩了。
但自从我加入了趣味识字后,效果明显得到了改观。
一、谜语识字
这其中包含拆字谜,就是把要合体字拆成独体字,组成字谜,组成朗朗上口的短句,方便孩子们记忆。既增加文字的神秘感,又调动了孩子们积极性。比如:老师讲谜语,此时的谜面其实就是对于合体字的短句式记忆法。比如:一条大黑狗(默)。孩子们已经忘记规矩地坐在座位上,很可能已经三三两两地开始了讨论,给出的答案也会层出不穷,这些已经不重要了,对于孩子们来讲,这是他们从内心深处渴求的“真相”,所以必然是印象深刻而扎实的。老师如果再进而讲到:如果你看到一条凶狠的大黑狗时,你要保持沉默,不慌不逃,不去刺激凶狠的动物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孩子们既了解了字义,也学会了字的运用。同时也达到了集中注意力的效果。接下来,还可能继续把这个黑狗的故事延续下去:一条黑狗向南叫(献)。同是一条小狗的故事,换一种思路,把孩子们带入到一个连环的故事中,孩子们的注意力也会随着故事不断深入,而每次生字都在孩子的期盼中呈现出来,这样就有效地提升了孩子们对于语文课堂的兴趣。
二、故事识字
把识字加入故事中,让孩子们一边听故事,一边思考。把要学的内容编成故事,然后在故事的结尾设疑,如果故事能丰富有趣,每一个细节学生都会认真地思考,在故事中,可以穿插语文教学的常规识字法。比如:钓鱼的人钓鱼归来,天色已晚,半路搭一马车,钓鱼人和车夫两人在路上边走边聊,互问姓名,钓鱼人拿出一条鱼对着夕阳照了照,说:“我就姓这个。”转而问及车夫姓氏,车夫不语,指了前面的两匹马说:“我姓这个。”请问此二人各姓什么?(分别为:鲁、冯)加之老师的现场演绎,孩子们便在精彩的故事中知道这两个字的结构和字义,“鲁”“冯”均为姓氏,而且特别注意“冯”字的部首是两点水,这也是技巧之一,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很多孩子对于两点水和三点水的字记忆起来相当有困难,经常搞混,但是对于故事的细节他们掌握起来要容易得多,对于故事的兴趣也远比老师直接用标准的语文语言让孩子们更有兴趣。因此,记住两匹马要比记两点水要容易得多。
三、追根求源,给汉字讲故事
其实这也是语文教学中的字理识字。中国的汉字都是有来源的,每一个汉字都有温度,每一个汉字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把这些汉字的来源用通俗易懂的话讲给孩子们听,让他们把汉字的来源和出处了然于胸,既增加了对于本字的理解,也从另一个方面让孩子们感受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比如“笔”字,孩子们会有疑问:这个字从结构上来分析和现在他们所见到的笔的样子完全不一致,为什么笔字会这样写呢?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把笔最初的样子讲给孩子们听,画给孩子们看,由一段细竹子捆上毛发的笔的雏形到今天形形色色的笔的样子,这样的一段历史,会比直接呈现给他们甲骨文或金文等字的演变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样才会把简单的枯燥的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经过实践检验,加入了上述三点基础的识字方式,然后结合课堂实际情况加以拓展和运用,孩子们对语文课堂的兴趣得到了提升,学习注意力集中问题得到了改善,很多孩子也学会了主动性发问。记得有一次,课上学到“碗”这个字的时候,孩子主动提出问题:老师,我们用的碗不是石头做的,可是他为什么是石字旁的呢?当他或许是因为想听故事而引发问题的时候,其实也是孩子们课堂参与度的一个增强,也说明他对于语文课堂有了兴趣也有了自己的思考。当老师把时间推到远古时代,那个时候人类还没有发明出来陶瓷,但当他们注意到雨水积在石头的凹处,便有了现代碗的雏形时,孩子们同时还联想到了“碟”字的由来,也应是如出一辙。这也就形成了课堂中最精彩的场景——渴望知识、自主设疑,集中精力、认真思考,进而达到扎实有效地课堂教学目的。
都说语文学科是一门有温度学科,那么我们更要去发掘出更多更美的方法玩转语文课堂,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