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大学 浙江省 嘉兴市 314001
摘要:嘉善田歌作为江南水乡特有的音乐形式,也是吴越地区宝贵的文化遗产。优秀传统文化的宣扬与保护应该与时俱进,挖掘其与新时代共进的新内涵。本文将从嘉善田歌的地方文化特色和文化价值入手,深入分析嘉善田歌的丰富的文化精神内涵,使之继续“声”生不息。
关键词:嘉善田歌;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创新
田歌,中国民歌体裁,通常在水田栽秧、薅草、车水等集体性劳动时传唱的一种传统民歌。而嘉善田歌则是流传于我国浙江嘉善地区的田歌,是太湖流域流传的吴歌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嘉善田歌在太湖流域一带的农村小范围传唱,代表作有《五姑娘》、《送粮》、《搡水草》、《四个姑娘去踏车》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曲目《五姑娘》流传至今,动人的故事,富有感染力的音乐形式,在民间已传唱了一个世纪,深受群众的喜爱。其中丰富的叙事性使得嘉善田歌在音乐、文学、社会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是吴越地区的劳动人民留下的宝贵的财富。
据资料显示,上个世纪80年代,嘉善田歌手约三百人,2000年前后仅剩四十余人,且年纪都在七旬左右,随着时间的流逝,嘉善田歌的生存状况并不乐观。国内学术资料中不乏对嘉善田歌的研究,但时间大多较为久远。曾有学者呼吁抢救这一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关注度明显下降。田歌代表当地特有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曾具有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但在当今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下处于极不适应的境地。嘉善田歌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发展完善,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本文旨在分析嘉善田歌中的地方文化特色与历史文化价值以展现其价值与文化内核。
一、嘉善田歌的地方文化特色
孕育于长江三角洲的杭嘉湖平原,诞生于世代相承的农耕文化,嘉善田歌无疑是饱含地方文化特色与农业色彩的水乡民歌之一。嘉善民歌习称“田歌”,它原名“山歌”“田山歌”,据明代冯梦龙所编《山歌》记载,嘉善田歌系从明代吴歌直接承继而来,因此也自然拥有吴地的特色,在长期流传中也与民间习俗、信仰相交融。
1、地域性特色
嘉善田歌的地域性特色是其文化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国北方区及吴语区,其内部的风格总的说基本上是统一的,尽管其下属的地区的风格也会稍有一些差别,嘉善田歌便属于其中之一,[1]这种曲调风格与江南地区的水乡景色相得益彰,使人们在听到田歌时能够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嘉善地处太湖流域杭嘉湖平原,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嘉善田歌在曲调、歌词和演唱方式上都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这种特色既有江南水乡的共性,又有其独有的个性,使得嘉善田歌在众多民间音乐中独树一帜。
以田歌《送粮》为例:“东风吹来红旗扬,大河流水哗哗响送粮船队向前进,我在船头把歌唱,唱得天空铺彩霞,东方升起红太阳。送粮船队迎朝阳,千里江南凯歌响,毛泽东思想阳光照,大寨红花开水乡。送粮船队迎朝阳,满船颂歌满船粮,一颗粮食一颗心,颗颗红心向着党。大河清清流水长,大寨道路宽又长。满怀豪情干革命,乘风破浪向前方。”田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独有的画面:河上船队行进、民众送粮的宏大热闹场面。生动地勾勒出了嘉善水乡的风光和水上交通的特色。“大寨红花开水乡”,则是带有嘉善特色的庆祝场面,后半部分则融合时代背景表达人民对党的拥护与歌颂,融吴地特色、嘉善特色与时代特色于一体。
演唱形式上,《送粮》采用了嘉善田歌中常用的具有典型地区特色“散急散”结构,即“宽广自由的散板”、“小快板”、“宽广自由的散板”。这种旋律结构使得歌曲既具有宽广自由的旋律线条,又有着紧凑明快的节奏感,而《送粮》由于表达欢快热烈的送粮场面的需要,采取了女声独唱的形式,体现了嘉善田歌在演唱方式上的灵活性与多变性,展现了地域特色的普遍性与具体田歌的特殊性相结合。
2、传统农业文化色彩
嘉善田歌是传统农业文化的产物,它以农村生活为背景,描绘了农耕文化的方方面面,生动地展现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人民的生活状态,是了解嘉善地区传统农业文化的特点和发展历程的重要资料。
首先,嘉善田歌与农业历史紧密相关,是嘉善地区农业发展的真实记载,例如:《十二个月棉花》一歌中唱道:“十月棉花白飘飘,松江客船只只到。”同时,在田歌中还流传着另一首关于种棉花的《小塔花》。虽然现今嘉善农村以种植水稻为主,但历史上曾大面积地种植棉花。在宋代,松江黄道婆的纺织技术传到了毗邻的嘉善,嘉善城乡还家家纺纱,历史上有“松江布,魏塘纱”之称(魏塘为嘉善县城)。昔日的嘉善,男耕女织是典型的农村形象。从历代的田歌中不仅可以看到嘉善农村的生动景象,也能感受到嘉善田歌历史的久远。
其次,从歌词内容来看,田歌也充满了农业色彩。《搣落声》和《落秧歌》就直接与农业生产活动相关联。《搣落声》描述的是农民在收割稻谷时的情景,而《落秧歌》则唱的是插秧的劳作。这些歌曲都是基于嘉善农村的农业生活创作的,体现了农民在田野间辛勤劳动的生动场景。歌词中描述了农民们在田间地头的劳作场景,如“搣起稻穗响连天,丰收在望喜心间”等句子,生动展现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丰收的期待。同时,歌词中还融入了农业生产知识和经验,使得这些歌曲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实用性和教育意义。
再者,嘉善田歌的曲调和风格也具有农业文化的特点。田歌曲调优美、流畅,富有节秦感和旋律感,符合农业生产的节奏和韵律。在曲调中,可以听到农田里的虫鸣、鸟叫、水流等自然声音,这些都是农业文化的元素。此外,因在田地劳作时歌唱,曲调非常自由,乐句的长度随着劳动的时间和节奏的变化而变化。但又因在旷野之地歌唱,必须传得远,其唱法为真嗓直音的原生态唱法,代代相传形成特色。
嘉善田歌在内容、方式与传承上无一不受到农业文化的影响。嘉善田歌的传播,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的传承,也是作为一种农业传统的文化传承。
3、与民间信仰、习俗交织
嘉善田歌与民间信仰紧密相关。在嘉善地区,人们相信田歌能够驱赶邪灵、祈求丰收和安康。在农田里,农民们会一起唱田歌,以表达对土地和自然的敬畏,以及对丰收的祈愿。此外,在嘉善田歌中,人们通过歌词表达对天地神灵的信仰和敬畏。例如:《莳秧歌》中唱道:“莳秧要唱莳秧歌,两手弯弯种六棵。六棵头上结白米,桑树头上结绫罗。莳秧要唱莳秧歌,两腿弯弯泥里拖,背朝日头面朝水,手拿仙草种六棵。”⼈们把稻苗当成“仙草”,因为它能“结白米”,以供⼈们生活繁衍,这是对粮食对自然的敬畏。他们赞美天地创造万物的伟大力量,祈求神灵保佑五谷丰登、家宅平安。这种信仰不仅是一种精神寄托,也是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通过田歌,人们传递着对天地神灵的信仰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这种情感在歌声中被传递和强化,成为嘉善地区人民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情感纽带。
嘉善田歌与当地习俗紧密相连。在嘉善地区,田歌的应用场合已超越田间劳作,在传统节日、婚礼等喜庆场合也经常被演唱,成为人们表达喜悦和祝福的一种方式。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唱起田歌来庆祝节日,祈求平安健康。此外,在婚礼上,新郎新娘也会通过唱田歌来表达对彼此的爱意和祝福。
嘉善田歌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它还与民间信仰、习俗等文化元素紧密交织在一起。当地信仰和习俗都融入了田歌的歌词和曲调中。
二、嘉善田歌文化价值
1、嘉善田歌是历史研究的“活化石”
嘉善田歌歌词中所记录的内容是留给江南水乡历史研究的宝贵财富。艺术来源于生活,嘉善田歌亦是如此。从现存的这些嘉善田歌来看,歌曲的内容题材大都来源于劳动生活,例如《搡水草》中所歌唱的“沉香塘里阿哥搡草满船装,一塘扒水草三牵篰河泥能介匀,小泥塘好当壅格脏……”就生动地描绘了早期江南水乡传统农民在田地里积肥“搡水草”的历史场景,在婉转的歌声中,传达出的是嘉善人民吃苦耐劳、勤劳乐观的生活态度。除了歌声中传达出的情感信息,同时我们还能从嘉善田歌的歌词中寻找到当时人民的生活习惯、劳动方式、社会习俗等内容。
由此看来,繁荣的农业社会经济基础和历史文化为嘉善田歌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日益成熟的嘉善田歌所承载着嘉善地区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背景信息也为后来的学者研究考察江南水乡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2、蕴含独特的艺术价值
嘉善田歌中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观念是音乐、影视、文学领域的创作源泉,有极其高的艺术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3]根据总书记的发言可知,新旧文化的融合将成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苏的重要方向。
“正月梅花(么)是新(哎嗨嗨哦哎嗨嗨)年(啊),姚岸(呀)东浜出个徐阿天。”深受人们喜爱的田歌《五姑娘》所讲述的就是富家女五姑娘与她的长工徐阿天相爱,但却因抵挡不住封建势力的打压,两人爱情走向悲剧的故事。五十年代初,正值国家婚姻法颁布,提倡婚姻自由,反对包办婚姻。歌曲中五姑娘和徐阿天勇敢对抗封建礼教,追求自由恋爱的精神十分符合当时社会的新思潮。《五姑娘》本身勇敢反抗的先进的精神成为一种文化标签,并使之成为后世艺术创作的源泉。
回望过去,嘉善田歌中的名作《五姑娘》曾经历过各种跨媒介形式的传播创作,比如1953年被改变成舞蹈,2003年改编成音乐剧,其反响不亚于当今的热门作品。[4]其中所蕴含的独特的艺术价值正是它广泛流传的重要原因,也是支撑传统田歌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柱。以《五姑娘》为例,将婉约细腻的旋律和独特先进的思想内涵融合,成为江南水乡的文化标签。所以,我们可以抓住这一标签,将嘉善田歌与现代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创作出更多专属嘉兴色彩的艺术作品。由此观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文化底蕴绵延至今,嘉善田歌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中需要借助现代的各种媒介,给嘉善田歌注入更多新时代的活力,继续绽放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3、嘉善田歌是保护方言的重要载体
嘉善田歌的代代相传对吴方言的保护和传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嘉善与上海市的青浦、松江,江苏的吴县为邻,因此嘉善方言是融合了浙、苏、沪三方的特点。田歌中也使用了大量的吴语方言和俚语,如“奈哈(怎么)”“格套(这个)”。
[6]吴方言因地方风俗民情的特殊性,使它的语言非常复杂,至今有许多词汇在现代汉语中难找到替代。而嘉善方言比一般吴语更具地域性,田歌中大量的“三连音”就是方言语调带来的影响。因此,嘉善田歌和嘉善方言其实是两个共进退的文化瑰宝。嘉善田歌与嘉善方言的内在联系也是不可忽视的。
嘉善田歌的音乐特点体现在曲调丰富、节奏自由、演唱形式多样、地域色彩浓厚等方面,根据嘉善田歌本身特有的这种易于传唱的音乐性质,是非常有利于嘉善方言的传承的。这种音乐和方言的融合传承的模式非常常见,比如重庆地区的西南官话和年轻人喜爱的说唱结合在一起,许多经典流传的粤语歌曲也大大大影响了粤语的传承。由此看来,我们可以借鉴这种融合模式,将嘉善田歌进行创新性发展和改编,融入新时代的江南元素,使其也能够朗朗上口,经典流传。
一、总结
嘉善田歌的地方文化特色主要集中体现在其地域特色、传统农业文化色彩和民间信仰习俗交织三个方面,嘉善田歌既体现江南水乡的共性,又融入独特个性;既描绘了农村生活,又展现了农耕文化;既与民间信仰紧密相关,又与当地习俗紧密相连。嘉善田歌的历史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历史研究、艺术创造和方言文化方面,嘉善田歌是历史研究的珍贵资料、艺术创造的不竭源泉、方言文化的重要体现。总之,嘉善田歌有着强大的价值与文化内核,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中华地方文化瑰宝之一。
参考文献
[1]单林. 稻作文化之谷[D].上海音乐学院,2008.
[2]施王伟.江南民歌中的一支奇葩——嘉善田歌结构及音乐特点分析[J].音乐学习与研究,1997(03):8-10+13-22.
[3]刘大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影视媒介的耦合互动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3(06):44-47.DOI:10.16852/j.cnki.45-1390/g2.2023.06.032.
[4]冯霞.音乐剧中民族民间音乐的运用[J].中国民族博览,2018(11):114-115.
[5]余楠,陈辉.嘉善田歌《五姑娘》的艺术特征与传承保护[J].音乐时空,2016(09):47-48.
[6]金梅.吴越文化的宝贵音乐遗产——嘉善田歌[J].中国音乐,1992(03):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