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 江苏省扬州市 225000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有效地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能源结构的优化。2015年,中国国务院发布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明确要求“建立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绿色金融”首次被列入国家重大决策。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细化任务目标,出台《落实〈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的分工方案》,逐条落实牵头单位和成果进度,为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确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自此,中国在绿色金融顶层设计等方面构建了全面的政策框架,成为了全球首个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经济体。绿色金融作为一种促进资源绿色可持续利用的机制,与我国追求的高质量发展战略相契合。本研究着重探讨了绿色金融如何与经济的高质量增长相互促进,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途径,旨在为优化绿色金融体系和推动经济的绿色、协调增长提供参考。
二、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产业结合优化
绿色金融作为推动经济向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关键工具,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产业结合优化上。通过降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绿色金融为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这种资金支持不仅减轻了企业的财务负担,还鼓励了企业投入更多资源进行技术创新,加快了新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同时,绿色金融通过资金的引导作用,促进了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帮助企业采用更加环保的生产方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此外,绿色金融增强了产业竞争力,支持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它帮助企业通过环保项目提升了品牌形象,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在全球市场中赢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绿色金融还通过资金支持,帮助欠发达地区发展绿色产业,缩小了区域发展差距,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绿色金融的发展推动了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提高了金融体系对环境风险的识别和管理能力,增强了金融体系的适应性和韧性。
(二)驱动绿色发展,加快国内国际双循环
绿色金融在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其在投资、消费和国际合作与交流三个关键领域的积极作用,展现出其重要性。
绿色金融在投资领域的应用,促进了对环保项目和绿色产品的资本投入。它引导企业采用清洁能源和环保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从而支持社会向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转型。绿色金融通过支持绿色建筑、清洁能源、公共交通等项目,不仅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还促进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国内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绿色金融的发展还带动了金融市场的创新,推出了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为绿色项目提供了丰富的融资渠道,同时增强了金融体系对环境风险的识别与管理能力。
绿色金融通过普及绿色消费知识,树立绿色消费观念,促进了消费模式的转型升级。它鼓励消费者选择环保产品和服务,从而推动了绿色消费的增长。绿色金融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大众的环保意识,激发绿色消费水平,从而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提升了社会经济活力。
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绿色金融为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共同努力提供了支持。随着全球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绿色金融支持的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帮助企业获得国际认证和标准,进入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加速了国际市场的循环。绿色金融还促进了国际技术交流和知识共享,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环保意识和技术水平,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绿色转型。通过绿色金融平台,中国可以基于绿色发展的理念,与其他国家开展合作,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同时为绿色企业创造国际化发展的机会,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
综上所述,绿色金融不仅推动了绿色发展,还加快了国内外双循环,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未来,为了实现更加广泛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继续深化绿色金融改革,扩大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覆盖范围,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经济的绿色转型。
三、我国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绿色金融作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我国正逐渐成为金融创新和市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发展过程中,我国绿色金融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完善来加以解决。
(一)执行标准和供需匹配性有待优化
目前,我国绿色金融领域的执行标准尚未完全统一,这导致了市场参与者在理解和应用绿色金融概念时存在差异。此外,绿色金融产品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匹配性也存在问题,这主要体现在市场对绿色投融资的需求与绿色金融产品供给之间的差距。这不仅影响了资金的有效配置,也制约了绿色金融的推广和实施。尽管绿色金融工具的发展速度较快,但在供应量上仍需进一步扩大。此外,我国绿色金融产品的种类尚显有限,主要集中在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这两大类。为了增强金融服务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有必要进一步丰富绿色金融产品的多样性,并优化产品组合结构。
(二)信息披露机制和监管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
信息披露的不充分和监管制度的不完善是制约绿色金融健康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目前,我国企业在信息公开方面存在缺陷,公开的信息量和信息质量尚需增强,这限制了金融机构应用绿色金融工具的能力。除了企业信息披露的挑战外,绿色金融的监管力度和具体内容也需进一步明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对金融机构及绿色金融市场的监管程度对绿色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产生显著影响,强有力的监管制度对于维护市场秩序、防范金融风险具有重要作用。
(三)政策支持与市场激励需统筹协调
绿色金融的发展需要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持和激励。目前,一些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足,影响了金融机构和企业的信心和预期。绿色金融政策在不同部门和地区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碎片化现象,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和服务平台。这导致了政策执行的不一致性,增加了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合规成本,影响了绿色金融政策的实施效果。绿色金融的发展需要政策支持和市场激励的双重驱动,我国在税收、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还不够充分,市场激励机制也尚未完全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绿色金融的推广和实施。
四、绿色金融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丰富绿色金融产品
绿色金融作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制,其发展需遵循一系列原则与标准,以确保金融活动与绿色发展相协调。首先,必须制定一套明确的绿色金融业务标准,涵盖绿色项目的定义、绿色金融产品的分类以及评估和认证流程。这些标准将为金融机构提供明确的操作框架,促进其识别并支持真正有益于环境和社会的项目。
金融机构在产品开发方面应致力于实现绿色金融产品的标准化,以简化交易流程,降低交易成本,并提升市场透明度。此外,政府和监管机构应通过立法和政策引导,强化社会约束与激励机制,为金融机构提供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激励措施,以促进其积极参与绿色金融业务。
为了满足不同地域和企业的具体需求,金融机构应开发多样化的绿色金融产品,包括但不限于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以扩大绿色金融市场的规模,并为绿色项目提供更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发展绿色保险和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对于构建均衡和健康的绿色金融体系至关重要。绿色保险能够为绿色项目提供风险保障,降低投资者的风险敞口;而绿色债券则能为这些项目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这些措施将有助于确保绿色金融业务的健康发展,并为实现经济社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建设统一的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充分发挥金融扶持功能
在绿色金融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科技赋能,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实现数据的统筹和分析,进而提供线上线下联动服务,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优化金融产品的设计和服务流程,还能够提高金融机构对风险的识别和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绿色金融的发展。
中小微企业在绿色发展过程中的金融需求也需要得到重点关注。由于中小微企业在资金规模、管理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方面相对有限,因此,构建一个集信贷、融资、担保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模式能够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降低其融资成本,促进其绿色转型和发展。
绿色金融平台在推动产业绿色发展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金融扶持功能,可以推动现有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和升级,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同时,对于非绿色产业,绿色金融平台应进行前瞻性部署,通过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助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绿色转型,最大限度地降低行业转型过程中的震荡和阵痛。
(三)完善金融监管体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在绿色金融的领域内,信息披露的规范化对于增强市场透明度、促进环境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相关监管机构必须致力于优化绿色发展领域的信息披露框架,以增强企业在绿色金融活动中的透明度和责任感,通过加强审查和监督机制,确保企业在实质上履行其信息披露义务,为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准确的决策信息。
银保监会需制定一套绿色金融规范守则,要求金融机构依据特定的环境和社会责任指标进行自我评估,并接受定期的量化考核评价。这种规范守则的建立将有助于监管机构更有效地监控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活动,确保其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相一致。
此外,监管机构还需不断强化监管机制,建立监管评级体系、风险预警系统、以及追责问责制度等。监管机构还应关注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业务和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通过综合评估,监管机构可以全面评价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从而推动金融行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丹妮,王俊文.绿色金融、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与城市高质量发展[J].征信,2023,41(09):78-85.
[2]冯锦军,谷娟.产业数字化与居民消费升级关系探析[J].商业经济研究,2023(13):105-109.
[3]刘忠超,刘泽斌,古玉芳.资源与制度视角下绿色金融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路径[J].财会通讯,2023(12):22-25+84.
[4]于波,范从来.绿色金融、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南京社会科学,2022,(09):31-43.
[5]何凌云,梁宵,杨晓蕾,等.绿色信贷能促进环保企业技术创新吗[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9,34(05):109-121.
项目编号:XCX2023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