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单位: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水旱灾害防御中心 陕西淳化 711200)
摘要
山洪灾害防御的非工程措施指的是在防治山洪灾害过程中,不涉及直接的工程修建,而是通过其他手段来减轻、避免或者应对山洪灾害带来的损失。本文分析了在实际操作中,非工程措施工作暴露出的4点问题:1监测预警系统不完善;2人员技术缺口;3对山洪灾害调查不到位;4防灾宣传培训不足。提出了非工程措施运行与管理的6点建议:1完善预警和紧急响应系统;2强化技术支撑和提高预警可靠性;3建立科学全面的承灾调查流程;4做好防灾救灾宣传教育工作;5系统的责任和管理结构;6易地扶贫和搬迁避让。期望对加快山洪灾害防治步伐提供若干帮助。
关键词
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运行;管理
引言
山洪灾害一直是我国防治任务最为艰巨的自然灾害之一。近年来,由突发性、局地性极端强降雨引发的山洪灾害频繁发生,给我国造成了严重损失,不仅威胁当地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还破坏了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直接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经济发展。山洪灾害防御的非工程措施指的是在防治山洪灾害过程中,不涉及直接的工程修建,而是通过其他手段来减轻、避免或者应对山洪灾害带来的损失。这些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监测预警、完善防御机制、提高群众防灾能力等方面。本文通过对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的运用与管理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建议,期望对加快山洪灾害防治步伐提供若干帮助。
一、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的不足之处
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以防范为主,目的是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少财产损失,因此,不断完善和升级山洪灾害防范手段与技术非常重要。在实际操作中,非工程措施工作也暴露出几点问题:
(一)监测预警系统不完善
监测预警系统不完善,可能导致山洪灾害漏报等问题,直接原因是:
1、监测预测系统缺乏维护
监测预测系统是预警机制的前端,其精准性直接关系到预警效果的好坏。有效的监测与风险研判是准确预警发布的基础,而监测系统的缺乏维护可能导致数据不准确,从而影响预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预警信息传递通路不畅
预警信息的有效传达是激发公众响应的关键,如果监测数据不能转化为社会公众的实际避灾行动,则监测预警系统的作用将大打折扣。当前预警系统在监测方面的投入较多,但对于信息传达与公众响应的评估则相对缺乏。
(二)人员技术缺口
由于山洪灾害频繁地区地理位置、经济结构等原因,表现出人才储备不够、专业知识不足等问题,制约了灾害预警的速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人才储备不足
基层群防系统中存在防汛抢险救灾应急队伍人员不足的情况,虽然已经成立了支队伍,但其主要成员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和当地群众,队伍中专业技术人员力量相对薄弱,这容易导致在灾害发生时应急响应的不足和不及时。
2、技术力量薄弱
基层群防系统中存在着防灾抗灾基础薄弱的情况,主要表现在经济水平不高、资金投入不足、监测站点覆盖面不够、通信和预警手段相对缺乏等方面,对基层群防系统的抗灾能力和技术支持水平造成了不利影响。
(三)对山洪灾害深入调查不到位
由于经费、人员、技术水平等原因,对山洪灾害的调查水平仍待提高。
1、易致灾因素遗漏
在进行山洪风险区划的过程中,如果调查孕灾环境的手段不够多样化或不适应特定地理特征,可能会遗漏关键的易致灾因素,主要是因为:一是资源分配、技术限制等原因,导致一些关键致灾因素未被充分发现;二是在特定地理环境下,传统监测手段可能难以完全适应,需要升级和引入更多智能化设备来辅助监测。
2、致灾雨量的调查和预警不够细致
对于山洪灾害而言,降水量是主要的诱因,因此明确致灾雨量的阈值并按等级划分是至关重要的。现各防范区域还未做到根据自身地理、气候等因素,科学制定相应的防范降水临界值,以提高对山洪的预警能力。
(四)防灾宣传培训不足
有二方面因素:一方面由于山区群众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对灾害认识不足,防灾意识淡薄,自救互救能力低;另一方面由于防汛减灾资金短缺,基层政府财力不足,防汛及山洪灾害的宣传培训、应急演练和排查治理专项经费非常有限。这些导致了群众防灾意识不高、自救互救能力不够,并降低了基层群防系统对灾害的宣传预警的效果。
二、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运行与管理的若干策略
山洪灾害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害极为严重,因此采取有效的非工程措施减少损失至关重要。以下是针对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运行与管理的若干策略与建议:
(一)完善预警和紧急响应系统
在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优先建设如雨量监测和预警系统等设施,以便能及时预测和通知即将发生的山洪灾害,减少人员伤亡。
1、设立多个预警点
在整个流域从上到下选择多个预警点,每个预警点的淹没水深可以反映出山洪的致灾危险性,从而提供更全面的预警信息。这种针对不同预警点的细分预警方式能够更好地指导防灾减灾工作。
2、评估关键村庄山洪防控能力
对选定村庄的山洪防控能力进行评估,并获取这些村庄的关键降雨指标,可以更好地理解山洪灾害的特点和风险程度。
(二)强化技术支撑和提高预警可靠性
1、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持续稳定的人才引进和技术培养是山洪灾害防护水平持续提高的基础。各地区应采取适当措施引进优秀人才,并制定有吸引力的晋升机制和福利机制留住人才,并为现有人员提供技术交流学习的机会,以提高团队整体技术水平。
2、信息互联和设备升级
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对灾害预防提供精准高效的支持,实现各地区山洪灾害预报预警系统与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平台的互联、互通、共享。同时,加快升级引进智能化设备,实现对流域自动监测和预警,及条件恶劣地区的勘察与监测。
3、提升预警可靠性
为了减少误报和漏报,需要确保警报的原始发布由权威机构完成,并保持信息的真实性。同时,由于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警报的错误在所难免,需要公众和相关机构的理解和合作。
(三)建立科学全面的承灾调查流程
1、首先需要明确领导机构和工作职责
应当明确区、街道(镇)、村三级山洪灾害防御领导机构、人员及组成,并梳理各级机构的工作职责。这有助于确保防灾工作的有序开展,并提升干部群众的防灾避险能力。由领导机构带头,全面做好承灾调查工作。
2、调查内容科学全面
承灾调查范围应涵盖人口、水利设施、产业、资源与环境等多个方面。在调查过程中,需要编制相应的调查表,如《人员信息调查统计表》、《住宅建筑调查信息采集表》等。另外,要充分动员基层力量参与调查工作,如乡镇村(社区)的网格员等,共同做好人员、房屋、基础设施等的调查工作。
3、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弱势群体在突发事件中更容易受到影响,可以制定针对弱势群体的居住分布情况调查,以支持灾害承灾对象的调查和救助工作。
(四)做好防灾避灾宣传教育工作
增强群众的灾害防范意识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山洪多发区域。通过常态化的宣传教育,帮助村民提升对山洪灾害的认知和应对能力。为了加强群众的自防、自救和互救能力,建议建立由政府领导、群众参与,涵盖预警、疏散和紧急响应的综合体系,有助于提升整个社区的灾害应对能力。
(五)系统的责任和管理结构
要完善山洪灾害防御机制,应建立以县域为单元构建统一指挥、分工协作、权责明确、协同高效的管理体系,以水利部门牵头,财政、国土资源和气象等部门协同配合,各司其职,协同应对山洪灾害。此外,从省级政府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确保措施的实施和资金的配套。
(六)易地扶贫和搬迁避让
引导和帮助处于危险区域的居民,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搬迁,以避开最危险的区域,这种措施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山洪对人民生命安全的威胁。对搬离原址的居民,还应在政策和经济上支持居民寻找新的稳定经济来源,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达到易地安居的目的。
总结
综上所述,各地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国家政策和地方需求,不断优化和调整防灾减灾策略,以实现最佳的防灾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小丽.府谷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探析[J].海河水利,2023,(02):54-57+125.
[2]童晓霞,唐文坚,张平仓.一种新形势下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防御模式[J].中国防汛抗旱,2022,32(08):72-76.
[3]李毅.天水市秦州区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运行维护管理模式[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1,(23):15-16.
潘毓(1980.6),男 汉族 陕西淳化人,大专,工程师,从事水利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