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码: 150104198506232627
摘要:改革后,在我国高速发展的影响下,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加。现阶段,储能的大规模发展对支撑新能源消纳,提升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得益于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风电、光伏装机量的快速增加,作为新能源的配套产业,我国储能产业发展迅猛,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储能市场和储能产品提供国家。不过也要看到,我国储能产业发展还面临着结构性产能过剩、有效利用率不高、成本疏导不畅等体制和技术性问题。对此,应把握新一轮储能发展机遇期,强化政策设计,集聚关键要素,增强产业技术和商业创新,推动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储能产业;问题;对策建议
引言
发展绿色能源,实现能源转型和节能减排,已成为世界各国目前的共识。我国于2020年提出了“双碳”目标,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和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是实现该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储能可以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调节和发电并网,有效解决新能源出力与用电负荷时空不匹配的问题,也能显著增强新型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对于促进新能源高比例消纳、保障电力安全供应和提升新型电力系统运行效率具有积极的作用。相比于西方国家,我国储能产业起步较晚,政策是推动和构建储能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和保障,针对我国目前储能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探究适宜的激励机制与支持政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1新能源配储利用率低造成储能资源浪费
新能源强制配置储能利用率较低,“建而不用”问题较为突出。据中国能源报报道,目前已有28个省(区、市)将配置储能作为新能源发电并网的前置条件,但对储能技术如何与新能源发电协调优化运行重视不足,叠加商业运营模式、功能定位不明确等因素影响,导致新能源配储利用水平普遍较低。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调研显示,新能源配置电化学储能等效利用系数仅为6.1%,远低于12.2%的各应用场景下电化学储能平均等效利用系数。
1.2技术创新与扶持政策待加强
从整体能源发展形势来看,新能源配套储能已是大趋势,储能在电力系统调节方面将会起到积极作用,但从储能技术研发创新与相关政策扶持层面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具有较大差距。其一,储能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材料研发、储能系统集成、生产制造技术、电力系统并网应用等环节的创新实践,需要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社会企业等多方组织的协同进行,但现实中由于缺乏相应的协调机制和组织部门牵头管理,致使储能核心技术创新与研发受到一定制约,影响了储能产业的发展。其二,储能技术发展路线与标准不明确,目前的储能领域存在多种技术路线,像电储能就有铅碳电池、锂离子电池、钠硫电池等多种技术,不同技术路线在充放电效率、经济性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多种储能技术路线和产品并存的情况下,储能核心技术标准往往会不统一,致使产业发展的资源得不到有效的集中与利用,对储能产业发展也会造成一定制约。其三,技术创新体系与扶持政策不完善,目前储能核心技术的研发与项目实践的投资主体仍然是以发电企业或新能源企业为主,且负担较重,众多社会资本则参与较少,技术研发与项目投资方面临着“不敢投-无心投-低效率”的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应积极布局储能核心技术的研发体系建设,同时推出相应扶持政策,强化新型储能核心技术的创新工作。
2储能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1储能智慧运维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市场空间广阔
储能系统需要实时监测和管理,以确保其高效运行和长寿命,需要开发能够远程监测储能设备性能、进行预测性维护和优化运行的软件。另外,储能消防系统、传感器等硬件设备与软件的高效配合十分关键,虽然目前已有众多企业提供储能智慧运维管理的软件系统,然而这些产品在软件层面的检测和控制水平仍然有较大差异。因此可投资储能智慧运维软件、提供软硬件系统集成和优化服务的企业。以大数据和AI为抓手实现电池状态实时感知与故障预测、达到百兆瓦级储能电站热失控真实预警的能力仍然欠缺。
2.2加强技术研发投入,降低储能发展成本
针对储能产业发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关,强化储能技术发展基础性研究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强化储能领域技术研发投入,重点支持那些能够显著提升储能经济性、起到前沿引领性作用的项目,对储能产业发展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其一,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社会企业等相关组织建立储能产业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广联盟,加强储能技术研发投入,重点突破储能系统并网、高性能电解质材料、电极界面设计、工程制造工艺等难题,以推进储能技术的协同创新。其二,结合新能源的开发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特性、储能接入方式等特点,开展配电网“消纳能力”的研究,加强技术创新与成果应用,明确分布式新能源配套储能的科学比例,切实推动配电系统与储能的协同发展。其三,强化技术创新以降低储能系统的成本,不断在技术曲线积累、商业价值实践方面进行突破。为此,要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开发多种新型储能方案,确保多种技术协同发展以供电网储能系统选择,提升储能在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工业节能等领域供应链的韧性水平
2.3进一步完善储能市场机制和价格机制
从国外储能行业的发展经验来看,建立完善的储能市场机制和价格机制是决定储能行业能否可持续性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储能行业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的重要推手。首先,建立完善储能价值评价体系。结合我国电力市场建设情况,在全国范围内明确储能应用的市场准入条件和主体地位,努力为储能行业构建一个公平的政策环境,通过完善的市场机制体现储能的多重价值。其次,合理制定储能相关电价政策。对于以支撑电力系统调节为主要功能的储能,可考虑参照抽水蓄能电价机制,建立电量电价与容量电价相结合的两部制电价机制。用于替代电网输变电设备投资的储能,需确保其相较于其他输变电设备有更好的经济性,经评估认证后可纳入输配电价回收。同时,还需加快推动储能参与电力现货市场,建立终端峰谷电价动态调整机制,发挥移峰填谷和顶峰供电作用,充分发挥价格信号引导作用,适当增加现货市场价差,扩大储能盈利空间。适时建立容量市场,体现储能对系统容量支撑方面的价值,推动储能在市场中获得合理收益。再次,合理疏导储能成本。基于储能受益对象识别方法,按照“谁受益、谁承担”原则,研究发电、电网、用户等多元受益主体间的成本分摊方法。探索、试点将辅助服务成本逐步传导至用户侧,近中期参与市场化交易的用户应参与辅助服务费用分摊,未来竞争性市场下过渡至全体用户承担。
结语
无论是出于对地球生存环境的关注还是对国家“双碳政策”的响应,发展新能源是今后很长时期内不可逆转的趋势,而储能是应对风光发电不稳定性的必然途径,也是新能源发展道路上重要环节。当前风光发电和储能结合模式备受推崇,但是储能电站一般由投资方来承担,如搭配储能电站,风电和光伏电站的投资收益率将受影响;同时实现大规模并网,储能电站能力非常有限。企业应根据当前的储能技术和投资的实际情况,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及企业自身特点,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储能电站,促进能源融合发展,为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杜剑强,李木盛,付小军,李斌.工程造价管理[J].海上风电建设成本趋势分析及石化行业投资建议,2022.(6):85-91.
[2]储能行业深度报告:六类储能发展情况及其经济性评估,英大证券责任有限公司.附表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