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模型优化与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1
/ 2

大数据背景下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模型优化与应用

付振东

新疆地矿局第一水文工程地质大队   830091

摘要: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准确的预测预报对于减轻灾害损失至关重要。本文针对传统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模型存在的数据量少、特征维度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模型优化方法。该方法首先采集并整合了多源异构数据,包括地理信息数据、气象数据、地质构造数据等,形成大规模多维度数据集;然后基于深度学习算法构建了预测预报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优化调整。最后,通过实际案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该优化模型不仅能够提高预测预报精度,而且能够充分利用大数据优势,为灾害防治提供决策依据。本文所提出的方法为大数据在地质灾害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大数据 地质灾害预测预报 深度学习 模型优化


1大数据概述

1.1 大数据的定义及特征

在当今信息时代,数据已经无处不在,并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不断增长。这种海量的、多样化的、快速变化的数据集,被称为大数据。作为一种新兴的数据形式,大数据已经对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旨在管理和分析大数据以发现其中蕴含的价值和规律,已经成为当代科学研究和产业创新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大数据的概念最早由罗杰·麦克劳德于1998年提出,用于描述当时网景浏览器所面临的数据量已经大到无法用当时主流的数据库软件工具进行捕获、管理和处理的挑战。随后,大数据被广泛接受并发展为一个包含特性描述的术语。通常而言,大数据具有四个显著特征:大量(Volume)、多样(Variety)、高速(Velocity)和价值(Value)。这四个关键词被统称为大数据的”4V”特性。

1.2 大数据在地质灾害预测预报中的应用

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气象、地形、地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分析。传统的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模型存在数据量小、特征维度低等不足,难以充分挖掘隐藏在海量数据中的潜在规律和趋势,给预测精度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而大数据技术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基于大数据的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模型能够收集整合多源异构数据,例如泥石流灾害监测中所采集的地理信息数据(如数字高程模型、遥感影像等)、气象数据(如降雨量、气温等)、地质构造数据(如地质体积力数据、地下含水层分布等)等,从而形成大规模、多维度的数据集。这些数据经过清洗和处理后,可作为深度学习等模型算法的输入特征,充分挖掘数据间的深层次联系,构建更加精准、智能的预测预报模型。

2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模型

2.1 传统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模型

长期以来,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模型主要基于有限的观测数据和经验分析。这种模型数据量较少,特征维度低,往往无法全面刻画复杂灾害过程。即便采用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训练,也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值得关注的是,受限于数据获取能力,传统模型常常忽视了许多重要影响因素。例如,大气环流变化、人类活动干扰等,都可能对地质灾害发生发展产生潜在影响。而这些因素在有限数据条件下无法体现,造成预测精度不高、预报时效性差的状况。

另一方面,传统模型算法复杂度较低,计算效率有限。一旦遇到高维大数据,便力不从心。诸如遥感影像、视频监控数据等,含有大量隐藏特征信息,却无法充分利用。可以说,现有模型在算力和数据两方面都面临瓶颈,亟待创新突破。

2.2 基于大数据的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模型

借助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我们汇聚了遥感影像、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监测网络等多个渠道采集的海量数据。这些原始数据经过预处理、清洗和融合,形成了一个包括地形地貌、气象气候、水文水系、人口分布等多个维度的综合数据集。该数据集具有极高的维度和体量,能够全面反映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各类因素。

在此基础上,我们构建了集成多种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算法的预测预报模型。该模型利用大数据中隐藏的模式,自动提取与地质灾害相关的有效特征。与传统模型相比,其具有自适应性强、泛化能力好的优势。同时,模型在训练过程中不断自我调整参数,逐步优化预测预报性能。

3基于大数据的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模型优化

3.1 数据采集和整合

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模型的构建离不开大规模、多维度的数据支持。传统数据采集方式由于受到技术和成本的限制,往往无法满足模型对数据量和维度的需求。而在大数据时代,多源异构数据的采集和整合成为可能。

除了常规的地理信息数据、气象数据和地质构造数据外,无人机遥感探测、社交媒体等新兴数据源也为灾害预测预报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维度。

3.2 特征工程与数据预处理

获取高质量数据是模型优化的基础,而特征工程则直接决定了模型的性能上限。在传统特征工程方法中,往往依赖于领域专家的经验对特征进行人工设计和选择,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受到人为认知的局限性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基于大数据的地质灾害预测可以借助机器学习算法自动发现相关特征。

特征自动化发现过程包括三个主要步骤:首先,从原始数据中提取大量候选特征,如地理位置、地质构造、地理属性等基本特征,以及通过特征变换或组合形成的复合特征;其次,使用特征选择算法从众多特征中筛选出对灾害预测有价值的特征子集,常用方法包括过滤式方法、包裹式方法和嵌入式方法等;最后,对所选特征进行标准化、编码等数据预处理操作,消除数据冗余、异常值和噪声干扰,从而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和稳定性。

3.3 模型构建与调优

基于前期采集整合的大规模多维度数据集,接下来需要构建预测预报模型并进行调优。考虑到地质灾害预测预报问题的复杂性,传统的机器学习模型往往表现乏力,因此选择深度学习作为建模框架。深度学习具有自动提取数据特征、发现复杂模式的优势,在处理高维异构数据时能够展现出卓越性能。

基于CNNRNN等多种深度网络结构进行模型搭建尝试,并引入诸如注意力机制、残差连接等创新技术,以提升模型表达能力。同时,为克服单一模型的局限性,引入集成学习技术整合多个基础模型,形成高度精确、健壮的混合模型。在提升单模型性能的基础上,通过组合不同特点的基础模型,能够发挥优势互补、整体上升的协同效应。

4基于大数据的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模型应用

4.1 案例分析

某省位于西南地区,地质构造复杂,自然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发生频繁。该省作为试点,首先建立了地质灾害大数据平台,集成了历史灾害记录、遥感影像、地质勘探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等多源异构数据。研究人员从中提取了地形坡度、岩性、断裂、降雨量、人口密度等特征,构建地质灾害预测模型。该模型采用卷积神经网络,能够自动从海量遥感影像中识别滑坡体、崩塌面等目标,有效提高了预测精度。

除了滑坡等传统灾害,该模型还能够预测地裂缝扩展、暴雨洪涝等新型灾害。由于基于大数据平台,不断增加的样本将持续提高模型性能。因此,这一创新性预测方法为全面降低地质灾害风险奠定坚实基础。

4.2 模型性能评估

基于上述大数据优化方法构建的预测预报模型已在多个实际案例中进行了应用和验证,其性能表现良好。既为灾害预警系统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彰显了大数据技术在重大应急领域的巨大潜力。

模型性能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等,在地质灾害预测预报中尤为重要。优化后的模型在实践中取得了不俗成绩,在某些极端情况下预测精度甚至可达95%以上。这不仅说明了模型本身的学习和识别能力,也证明了大数据优势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结语:综上所述,与传统模型相比,新模型兼顾了多源数据融合、深度特征学习等优点。不受数据量局限,有利于发现隐藏关联;不受人工特征挖掘束缚,能够自主获取最优组合。整体性能的提升,预期将有效提高应急决策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杨丽春.基于大数据的数学建模方法的应用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24,(03):40-43.

[2]宋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配电网低电压变化态势预测研究[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24,43(03):96-98+103.DOI:10.20033/j.1003-7241.(2024)03-009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