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读书心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4
/ 1

《好的教育》读书心得

    王思文

   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文华学校 712000

一、好的教育“君子不器”

有幸拜读鲍鹏山先生的《好的教育》,突然间明白我们一直提倡的素质教育和现在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不正是几千年前孔子所提倡的“君子不器”吗?这本书核心仅仅依托《论语》一书,鲍鹏山先生让我真正感受到了,教育的真谛即是人的教育。

让人成为人,上善若水,成为一个会独立思考、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有礼有节的人,有情怀、有观察力、有责任感、有担当精神的人而不是简单成为一个像拥有知识和技能的容器或载体

正确审视义务教育的精髓,本着“君子不器”的教育理念,不让学生的大脑简单地成为知识的容器,而是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掌握学习之道,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明白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会有所收获

二、基础教育的内核-德育。

拜读完这本书,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对学科成绩有了正确的认识,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职责有了明晰的认识,那就是--循循善诱,博以文,约以礼言传身教,影响孩子同时更深刻地明白了教育的长期性和阶段性特征。

我们做的是基础教育,何为基础教育?我想不仅仅是基础知识,而是滋养学生心灵的德育。何谓德育?在这本书中我似乎有了答案,即是“真的教育”,真的教育就是让学生明白“真善美”,向善而为,向阳而生,向美而行。“而要做到这点,不是简单的说教就可以做到,而是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运用“兴观群怨”四种方式,潜移默化去熏陶,正如论语中所言“仁者爱人,人恒爱之。”作为一名老师,用仁爱之心激发学生的爱人之心,激发生命的活力,就是兴;教师针对学生行为,用客观包容的态度去审视,这样学生就会有宽容之心即是观;在日常工作中教师首先要学会合作分享如与同事进行交流分享,推进工作顺利开展;与家长之间的分享推进家校共育;与学生合作分享,增强师生关系进而才会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集体责任感即为群;面对社会不公,正义住心间,可以积极发声,就是“怨”,进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

所谓的德育我们也可从四个方面进行展开,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进而让学生的心智成长更加健全,让孩子就像论语中的人物一样,他们都能结合自己的生活提出问题,深入思考,正确看待问题的存在,进而解决问题。

同时让学生明白“做人之道”,即“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三、好的教育突出长期性目标。

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长期性更希望我们注重学生每个学段教育的特点,将每一学段的特点总指向“人”。如果教育是项运动,那么它绝对不是短跑运动,而是一项马拉松运动。而短跑运动却适合学生体能测试,但我们测试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掌握短跑运动的技能,但是并不能把它作为整个长跑运动的目标,整个长跑运动的目标应该是什么呢?这个值得我们思考,在我看来我们马拉松运动的目标应该是人的耐力、体力、毅力等综合素质能力。因此奔着这一目标我们应设计不同的课程以此达到目标-即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即教书育人。

四、好的教育肩负民族气质的传承。

我们的基础教育又是整个人生教育中的最为基础的部分,即是人的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教育应体现民族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道德信仰,培养民族精神,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气质。因为这些会和血液一样注入下一代。那如何在教学中做到这点呢?这是我们每个学科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在我看来,我们的教材就是士兵上战场的枪支弹药,我们得充分发挥这些枪支弹药的最大威力,而不是随意使用。挖掘课程核心内涵,不能让教材仅仅做知识载体,教师的大脑也不应仅是教材解析等专业知识,更应是文化的传承者和榜样,那作为老师更要拜读文化典籍,从而做到“以文化己,以己化人”,真正做到身教。

我想,好的教育应该是从自我做起,是自身能力范围内不断地去尝试、传承、创新,努力提升自己的格局和眼界,做好引导和榜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