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思辨类作文审题立意的教学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4
/ 2

高考思辨类作文审题立意的教学探究

  林剑平

福建省莆田第十中学   351146

摘要:议论文写作教学语文作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 思辨能力培养则是议论文写作教学核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以及历年高考考试大纲均对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高中学生要想写好一篇优秀的议论文就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思辨思维能力然而, 目前大部分高中生在议论文写作方面普遍缺少思辨性思维,写作思维显得过于平面、粗糙、机械。针对这一现状高中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方面有必要去探究如何优化思辨性作文教学策略不断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写作水平

关键词:思辨类作文;思辨能力;审题立意

思辨是议论文的生命,议论文审题立意特别要注意培养思辨性意识一篇好的议论文应既有思想的深度又有思维的广度。笔者在作文改卷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作文虽然立意基本正确,但通病就是文章缺乏深刻性和思辨性,感性有余,理性不足很多学生对作文材料的分析处理能力较差,要么断章取义,要么主观臆断,对于多则不同材料无法求同存异也无法找到材料之间的内在逻辑,只会用机械的思维方式来审题立意。思辨性能力的缺失,直接导致审题立意效果不佳。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在作文审题立意中的思辨性意识呢?笔者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理清思辨的概念以及思辨类作文的特点

什么是思辨呢?所谓思辨,顾名思义,“思”就是思考的意思。思考是写作思辨类作文的前提,思考的内容为材料或话题存在的内涵、深刻的哲理,从而使“思”更有分量,更有影响性。“辨”就是辨别的意思,分析所谈事物是否符合科学思维、逻辑思维、历史思维、道德思维、哲学思维等,全面客观地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展开分析,从而使观点更科学、更有逻辑性。“思”和“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颇。思辨能力,是指对于现实生活中复杂纷纭的现象,能认清本质、发现内在联系、把握发展趋势,从而得出客观的判断。所谓思辨类作文,就是在审读材料或话题之后,在审题、立意、构思等方面进行辩证思考的作文。思辨类作文往往考查考生逻辑思、思想境界、文化积累和语言组织等能力,综合性比较强,更适合高考作文的考察方向,深受命题者的青睐。因为这样的思辨类作文,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获取真知,也能训练人的性格与习性,养成理性求真、多元开放、公平和平的精神气质。从这个意义上说,思辨性作文训练的不仅是一种理性的思辨能力,其德育价值与意义也不可小觑。

二、培养多角思维全面立意的意识

材料,如果从一个角度去思考往往会妨碍我们对事物全面的认知与理解,而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便可获得丰富、深刻的认识。古人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材料或同一个话题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观察、去思考、去分析,提炼出鲜明独特、有价值的观点,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进行发散思维。比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的作文题目:

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这道材料作文题中的关键词就是“强”与“弱”,这是一个关系型命题,抓住了这个关系立意才深刻。材料中有几个阐述他们关系的句子,即关键句,具体是

1“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强调了强弱可以互相转化;

2、“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因为强弱可以转换,所以强者不可以自喜,弱者不必自卑

由此我们可以立意如下:强者不可滥用其强,弱者应自强奋发。我们要不以“强”喜,不以“弱”悲,因为它们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我们要砥砺前行,由弱变强,走向“强盛”,以体育人,我们要内治弱外止暴,数时代强者,还看今朝。

类似这样的思辨性高考作文题,还有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的“本手、妙手、俗手”,这是三元思辨,是上面二元思辨的升级版。

这种“关系型思辨类”作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词语或短语)组合而成的一种写作形式,在具体行文的过程中必须厘清概念及概念间的辩证关系。有的需要在兼顾多维说理的同时,分清主次详略,突出写作重点。

三、揭示事物的本质,进行深刻立意

作文审题时,我们看到一材料时,千万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意思上,而要从它的深层含意去洞察人生百态,思考它是否包含了人生的某种哲理,思考它是否折射出社会的某种普遍性现象或问题等等。有这样的思辨思维,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让自己不会轻易被眼前的材料迷惑了双眼,而是

豁然开朗,从而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当你拿到一份作文材料时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当得出一个结论时不妨再想一下产生这个结论的原因是什么,那么问题分析也就向前推进了一步,当然也就有了深刻透彻的文章立意,文章也就具备了思辨性。比如请看下面作文题:

材料一:一般情况下,人们只看到鸭子在水面上悠闲安逸地游动,但潜入水下后我们才会发现,原来它的鸭蹼一直都在拼命地划动着,没有一刻停歇。——鸭子定律
材料二:刺破水面的锐利冰锋,它可能只露出一角。——作家林达
材料三:在这些无数的疤痕中/见到了/一个又一个历史的细节/在这些星辰般的碎片里/看到了人类/在苦难中前行的脚步……——《假如国宝会说话》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材料一讲的是“鸭子定律”——安逸需要底气,悠闲需要实力。那些表面上漫不经心的轻松与自在,都是“假象”,真相是水下一刻不曾停歇的努力;没有一种光鲜亮丽是理所当然的。

材料二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比如厚积薄发;一个有深度有厚度的人,往往是低调的等等。

材料三的句子,有诗意,有哲理,让人看到了器物中蕴藏的历史,看到了疤痕、碎片中人类的前进脚步,令人想到表面背后的真相,细节背后的浩瀚文明。

审题时,我们可以综合三则材料来确定立意:看问题不能只看表象,表面上风轻云淡,从容淡定,其实已经历过世间繁华;经历了无数伤痛和苦难、奋斗和拼搏,才能换来表面的从容,甚至是美丽的伤疤。亦可互相参照,分别提炼。但不论哪种思路,关键都在于讲清“表面现象”(轻松、安逸、成功、幸福、文明……)与“内里本质”(奋斗、坚韧、苦难、拼搏、积淀、岁月……)的关系——“发现荣耀表层背后的艰辛、深蕴、苦难”,且要注意立意的最佳论述顺序:“由表及里”。我们不难发现:运用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对二者间的关系进行辩证分析,显现出极强的思辨色彩,还富有哲理性,引人深思。

康德说,所有的人生实践和社会阅历,都不过是在训练自己的判断力。思辨性思维,能够给我们提供一双锐利的眼睛和一副睿智的头脑。要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本文对高考思辨类作文审题立意的教学探究,一次非常有益的尝试。如何将思辨能力强化训练渗透在作文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学生的审题立意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普遍提高,正是笔者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余闻.传统与创新兼备--2007年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试题解析[J].中学语文教学,2007,(07).

[2]贾利娟.语文高考作文命题对高中作文教学改革的影响与反思[D].重庆师范大学,2011.

2023年度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课题“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备、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研究”(MJYKT2023−01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