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中心幼儿园
摘要:幼小衔接是幼儿从幼儿园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的过程,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可持续发展以及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建构游戏作为幼儿非常喜欢的形式之一,既涵盖了幼儿学习所需的整体性、生活性、经验性和操作性特征,也蕴涵幼儿多领域的综合发展,更是帮助幼儿养成进入小学的良好习惯和品质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探讨相关的概念和建构游戏在幼小衔接中的价值来梳理大班幼儿建构游戏中的教师支持策略。
关键词:建构游戏;教师支持;幼小衔接
一、核心概念界定
教师对于关键概念的正确理解是支持幼儿游戏水平提升的基本前提。建构游戏、教师支持、幼小衔接的核心概念与基本特征的科学界定,为大班幼儿建构游戏教师支持策略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点。
(一)建构游戏
建构游戏也叫“结构游戏”,它是提升儿童认知、表达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社会交往的特殊活动。一般来说,建构游戏是幼儿利用各种建构材料进行主动创造的游戏过程,要求幼儿用拼插的方式建构游戏作品。
本研究引用《中国教育百科全书》对建构游戏的定义:幼儿利用各种建筑和结构材料(积木,积塑,沙,雪等)进行各种建筑和构造活动,以及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建构游戏的主要类型有:积木游戏、积塑游戏、拼图游戏、玩沙游戏等材料游戏。[1]
(二)教师支持
对于“支持”,《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支撑;支援;给予关怀或赞助。张鹏认为,教师支持是指教师在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的基础上,提供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方式和手段。具体包括:物质环境支持(材料、时间、空间)和心理环境支持(积极的氛围、回应和反馈)。[2]
本研究认为,教师支持是指在建构游戏中,为确保幼儿顺利开展游戏而为幼儿提供的贯穿整个游戏过程的支持行为,包括游戏准备时的物质支持,游戏过程中的情感与行为支持以及游戏结束后的评价支持,旨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三)幼小衔接
我国国家教委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研究指出幼小衔接教育实质是主体的适应性。[3]幼小衔接即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在教育教养工作的内容上以及在实现这些内容的方法上的互相联系。[4]幼小衔接有广义及狭义之分。广义指 3-6 岁学前教育及小学低段教育的衔接,还涵盖幼儿周围各要素如家庭、社区、学校及其他因素的相互衔接。狭义指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一年级这个时段的教育衔接。
本研究的幼小衔接即幼儿园教师通过支持幼儿建构游戏提升幼儿的各项能力,促进幼儿与小学的顺利衔接,主要关注狭义的幼小衔接。
二、基于幼小衔接视角的大班幼儿建构游戏的独特价值
(一)支持幼儿做好身心准备
在幼小衔接视角下,建构游戏不仅能培养空间感,还能建构幼儿对平衡、对称和整体的认知,在游戏中,幼儿通过计划、记录和回顾等方式表达心中所想,捕捉和支持许多衔接中的焦虑和不确定,用自己的方式去迎接变化、感受变化,在自主感知、体验实践中不断成长。
(二)支持幼儿做好生活准备
在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各项游戏中,尤其是建构游戏中合理安排时间、巧妙收纳物品和建立良好的秩序感,这些生活准备是幼儿入学后做好自我管理和服务的基础,也能够逐渐增强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三)支持幼儿做好社会准备
在幼小衔接视角下,建构游戏是幼儿对社会角色和社会分工进行自主体验、自我建构、自我完善的发展过程,在游戏中幼儿养成了相互协商、耐心倾听、接纳建议、解决问题等良好的行为。比如在搭建分工环节可能出现分歧,幼儿会用石头剪刀布的方法解决分歧,分组合作有序进行搭建活动。
(四)支持幼儿做好学习准备
在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能够通过游戏及感兴趣的活动来支持自身的获得与发展,提升专注力、学习力和创造力,并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在搭建过程中屡次的“失败”能够激励着幼儿进行新的思考,产生新的探究行为。幼儿在体验着假设—验证—修正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基于幼小衔接的建构游戏教师支持策略
开展高质量的建构游戏,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教师不仅要为幼儿提供有准备的环境,提供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还需要做一名有准备的教师,培养观察记录、适时介入和反思评价的能力。在充分的环境准备和教师支持性的情境下,幼儿才能更好地开展建构游戏,促进自身发展。
(一)为幼儿建构游戏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1.合理利用时间空间,做到科学性、开放性和自主性
游戏时间对幼儿的建构游戏有着重要影响,充足且有弹性的时间是幼儿能够持续、深入开展游戏的先决条件,它有助于幼儿进行游戏准备和发展情节。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弹性管理时间,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进度合理地调整游戏结束的时间,不武断地打断幼儿的游戏。
游戏空间是有限的,但在国外学者 Gibson(1979) 的研究中发现,在建构活动中,幼儿搭建的作品会随着建构空间的大小而有所不同,当建构空间足够大时,幼儿的搭建作品会相对大,反之,当建构空间狭小而有限时,幼儿的搭建作品就会随之变小。所以我们可以让幼儿参与其中,一起规划活动区,实现区域联动,做到空间的最大有效利用
,并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拓展户外建构区域,支持幼儿能够保存建构作品,持续游戏行为。
2.注重游戏材料投放,做到多样性、层次性和参与性
在建构材料投放方面,刘焱(2008)认为玩具和游戏材料的数量、新异程度及种类都是制约幼儿游戏行为的因素。在实践中,笔者发现相对于喜欢高结构性的建构材料的小中班幼儿,大班幼儿随着认知能力和建构技能的发展,更喜欢低结构性的建构材料,但当建构材料过多时幼儿之间的合作行为会减少。
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的差异,调整高低结构性材料的投放比例,满足幼儿多样化的游戏意愿和操作需求。同时,无论是高结构的材料还是低结构的材料,我们都可以通过园所购置、师幼自制、家园合作收集等方式进行丰富,共享的体验让幼儿有成就感,也利于保持游戏的热情。
3.重视精神环境创设,做到和谐、宽松和平等
精神环境主要是指班级中的人际关系,包括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研究表明经历了更高层次的情感和活动质量的幼儿会表现出更好的社交技巧和更少的问题行为。所以教师应当尽可能在幼儿园营造和谐、宽松、平等和积极互动的心理氛围,鼓励幼儿之间相互接纳、友好协助,帮助幼儿拓展经验,促进幼儿积极发展。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需要敏感察觉和有针对性地回应幼儿的个别化需求,与幼儿有积极的言语交流和适宜的肢体互动,帮助幼儿能够获得积极中肯和及时有效的反馈,教师可以从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的发展出发去反馈幼儿的具体行为和学习内容。
(二)为幼儿建构游戏提供有准备的教师
1.转变自身游戏观念,正确认识教师支持
在建构游戏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容易出现两种极端。一个是放任式介入,其实尊重儿童,以幼儿为本,不等于让幼儿自由散漫,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另一个是高控式介入,教师精力的有效性,决定着教师难以在游戏中全方面兼顾每位幼儿,出现将幼儿的安全刻板地当成一切的情况,看见游戏出现情况就立马去干预,也会对幼儿游戏的连续性和积极性造成打击。
正确认识教师支持主要是为了促进幼儿获得更好的发展,是使建构游戏的价值充分发挥的前提。幼儿建构游戏和教师指导的“度”与“平衡”没有明确的指标,须因情境而异、因人而异、因发生的问题而异。
2.有效观察建构游戏,科学解读幼儿游戏
观察是一门艺术,记录是一种语言,分析是一种能力,指导是一种智慧,它们都是教师读懂儿童的桥梁。《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必须观察,分析并记录幼儿的发展情况。”观察记录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支持提供的依据。我们需要找准观察的“眼”,掌握记录的“式”,解读幼儿的“行”。
观察需要用到视觉、听觉,语言等多种方式的参与,切实的感知、发现、体验被观察对象。记录方式可以是用脑做记下来,拍摄或者是写下来,观察幼儿学习,理解幼儿行为,跟上幼儿思维,发现幼儿需要。
3.准确判断介入时机,有效介入自主游戏
介入的时机需要教师依据自己的分析与判断,需要考虑介入幼儿建构游戏的时间是否准确和合适;是否尊重幼儿的意愿,帮助其获得新的经验,提升水平;幼儿对教师的介入是否积极响应。例如幼儿的建构游戏无法开展或者开展无效时;幼儿间发生矛盾无法自己解决时;介入能促进游戏内容发展,提高幼儿某种能力时……就是恰当的时机。
教师的介入与支持只是手段,儿童的自主游戏才是目的。介入过早或过晚都不利于建构游戏的开展和幼儿的发展,教师需要选择恰当时机,适时介入游戏,使游戏得以顺利开展,支持幼儿在建构游戏中自主探索、发展。
4.游戏结束及时反思,多元角度形成反馈
建构游戏后的经验梳理与交流反思对幼儿游戏的支持价值非常大。推动幼儿的自我反思与集体反思,帮助幼儿回顾游戏、梳理经验、发现问题、反思方法、建构经验、提升能力,为后续的游戏开展提供更有效的动力源。
通过回顾过程,帮助幼儿用图形图画来记录和表征自己的游戏过程和体验;通过及时反思,鼓励幼儿表达自己在游戏中的感受与体验,引导幼儿逐步建构经验;通过聚焦问题和创新点展开讨论,在讨论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和交流不同方面的创新,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结语:
教师有效支持是幼儿建构游戏开展的重要保障,在遵循自主与发展的游戏核心理念下,我们能够为幼儿更好地自由自主地进行游戏活动提供条件,在幼小衔接的视角下,我们有计划有目的地调整支持行为。但是教师支持的策略尚在不断提升和探索中,我们仍需不断在教育实践中摸索与学习。
参考文献
[1]孔繁荫.农村幼儿园开展建构游戏支持性策略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7:7.
[2]张鹏.幼儿园建构区幼儿自主游戏的教师支持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
[3]1990~1994年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国家教委合作进行了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
[4]刘焱.入学准备在美国:不仅仅是入学准备[J].比较教育研究,2006(11):28-2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