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新征程耕地保护建设高质量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7
/ 2

全面推进新征程耕地保护建设高质量发展

黑胜平   刘艳  李鑫

昆明市土地开发整理中心

摘要: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粮食安全生产能力,确保需要时能产得出、供得上。高质量发展要求“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农业高质量发展既与农业本质属性密切相关(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又与经济发展规律紧密相连(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农业)。耕地作为农业生产主要场所,理应遵循高质量发展要求,这对耕地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耕地保护转型指明了方向。基于此,对面向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耕地保护转型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高质量发展;耕地保护转型;粮食安全

1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重要意义

1.1是确保我国粮食供给安全重要措施

粮食安全是“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对于维系我国的粮食供给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新时期下,伴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增多,粮食需求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并且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数量和质量也有更高的需求,而当前由于经济用地的扩张和发展,导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极小,如此便极大地增加了我国的粮食供给安全风险。当前,加强对耕地质量的保护与提升,一方面可以减少被破坏的耕地面积,保障现有的耕地数量,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高质量的耕地,实现农产品单产量的提高,这对于缓解粮食供给压力、维护社会居民粮食需求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并且伴随着国际环境的复杂变化,其他发达国家或农业大国也会面临这一问题,如此便导致依靠外来进口缓解粮食供给压力的效果降低,从根本而言,依旧需要依靠自身来保障最基础的粮食供给安全,而耕地质量的保护与提升可以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1.2是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的重要保障

从总体而言,我国依旧面临较为严峻的粮食安全,并且由于当下对于耕地质量的保护与提升意识不到位,缺乏足够的配套保护措施和实时监测,都导致我国现有的耕地面积正处于较快的下滑状态。基于我国现有的耕地现状,无法在短期内实现耕地面积的快速扩张,为了有效缓解粮食安全,则只有通过提高粮食单产能力的方式,而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程,对于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具有重要效果。众所周知,任何农作物的生长都以土壤为基础,其中又包含生长所需要的各类营养物质,而耕地质量的提升,则可以有效提高土壤的肥力,同时减少其他因素对于农作物的影响,同时加上当前新时代的农业生产技术,则可以为农作物生长提供高质量的生存环境,使其单产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2面向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耕地保护转型路径

2.1本体角度——挖掘可耕地潜力,保护高质量耕地

本体角度即是从耕地自身出发实现耕地保护转型。提高粮食安全韧性就是要提高粮食抵抗外界风险的能力,确保足够数量的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条件。但在刚性指标约束下的耕地占补平衡实施过程中,耕地由光温水土较好的区域转向不适宜耕种的区域,虽然耕地数量足够但并不具备同等的产能,同时低质量耕地需要投入更多的化肥农药以提升产能,致使耕地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因此,在保障耕地数量的同时应确保其空间生产适宜性,保护提升耕地生态环境。可行路径有:1)跳出耕地保护只保护现状耕地的思维误区。耕地保护应该保护具有耕作能力或者耕作潜能的土地,即可耕地,避免耕地“上山下滩”等乱象,真正实现耕地宜耕,对于现状不是耕地的可耕地应保障其耕作能力不降低,突发粮食危机时能迅速投入生产,实现粮食自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优化耕地保护红线划定方法。已划定的耕地保护红线内的耕地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占补平衡政策实施后,出现大量耕地红线上山下滩等现象,耕地质量得不到保障。可耕地是抛开现状耕地确定的,依据可耕地空间分布划定耕地保护红线,有助于优化现有耕地保护红线。3)提升耕地空间适宜性。以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为契机,优化耕地空间格局,综合光温水土等气候条件和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等,筛选出优质耕地,良种良田相结合,发挥农田碳汇作用。同时,对的确不适宜耕种的耕地适度退耕,发挥其生态效益。4)提高作物与耕地的匹配度。对质量相对较差但适宜整治为优质耕地的,要通过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手段提升耕地质量,为作物提供更好的生长条件,提升作物生产能力。对无法通过土地整治满足作物生长需求的耕地,应及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如水资源短缺地区应适度调整为需水量低的作物,无法种植粮食的坡耕地可种植果树、茶树等既能满足居民对食物多样化的需求又能实现作物与耕地供给能力的有效匹配,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为投入,实现粮食安全与绿色低碳生产共赢。

2.2贯彻耕地质量建设思想,建设好高标准农田、利用好雨养农田

耕地红线的成色,既是区域自然本底条件决定的,也是工程技术配套程度决定的。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要把产能建设作为根本,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要坚定不移抓下去,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新修订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22)对统一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提升农田建设质量,规范高标准农田建设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相比于日本农田工程建设设计寿命40年的标准,我国高标准农田工程设计寿命15年的标准仍有很大差距。

2.3强化责任落实

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耕地保护工作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共同责任机制,确保耕地保护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县、乡主要领导是行政区域耕地保护的第一责任人,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主要领导是耕地保护的主管责任人,要切实履行好各自的工作责任,对本辖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负总责。

2.4加强耕地监测监管,引导公众积极参与耕地保护

加强耕地监测监管,一要强化耕地资源监控体系建设,掌握耕地资源动态。在合理确定各地耕地保有量目标,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的基础上,运用卫星遥感和信息化手段,对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对违法占用耕地“零容忍”;加快构建动态化、精细化、智能化的国家、省、市、县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建立耕地质量大数据库,定期发布耕地质量监测数据;构建土壤质量评价与预警系统,研发土壤障碍因子消减、肥力质量提升及污染土壤防控关键技术。二要明晰责任,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严格省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必须认清底线、明晰责任,以党政同责为抓手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让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中央要和各地签订耕地保护“军令状”,用“长牙齿”的硬科技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着力强化耕地资源监测监管的基底作用,为开展责任目标考核作支撑。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将牢守耕地红线提升到全新的政治高度,不折不扣地落实总书记的“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的要求。三要带动公众积极参与耕地保护。政府应通过宣传教育、政策激励等手段引导公众关注并积极参与耕地保护,鼓励农民自觉加强对耕地投资、坚决抵制非法占用耕地行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守住绿水青山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担当。在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引领下,加强耕地数量保护和耕地质量保护建设,以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强国建设,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压舱石和助推剂。

参考文献

[1]庞紫嫣,贾博文,张藕香.长三角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与时空演变研究[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2,6(3):1-9.

[2]罗其友,刘洋,伦闰琪,等.农业高质量发展空间布局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42(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