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第三中学,福建省 福州市50600
摘要:在“双减”政策影响下,初中数学教学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本文提出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来建立数学“导”思维,利用问题式引导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问题作为桥梁来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首先,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创设具有挑战性和相关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其次,通过问题式教学,教师不仅提供学习的动机,也引领学生逐步深入探讨数学问题。此外,强调问题的重要性,使其成为学生独立思考的桥梁,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这些策略共同作用,旨在优化初中数学教学,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词:初中数学;“导”与“独”;实施策略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压力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该政策旨在通过减少课内外压力,优化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这也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提升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在数学教学领域,如何在减负的同时,确保学生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育改革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研究如何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来适应“双减”背景下的教学需求,不仅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也是实现教育公平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途径。
一、创设学习情境,建立数学“导”思维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应注重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建立数学“导”思维,激发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弧长与扇形面积的学习为例,首先,教师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圆的面积公式,作为引入新知识的桥梁。在此基础上,通过创设具体而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使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发现并应用数学规律。例如,设想学校正在举办运动会,甲、乙两位运动员由于起跑线的设置不同,需要调整使二人从同一起跑线出发。这种设定自然引入了不同跑道长度的问题,即不同的弧长问题。接着,教师可以进一步深化情境,引入“制作折扇”的活动,折扇的打开形态为扇形,这正是弧和经过弧的半径组成的图形。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要制作一把完整的折扇,需要多大面积的彩纸?”这样的问题不仅促使学生应用圆的面积公式,还需要他们探索和理解扇形面积公式和弧长的计算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在具体且具有现实意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还能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数学“导”思维。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是在“双减”背景下优化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
二、实行问题式引导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教学的优化要求教师通过问题式引导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强他们的参与度和主动学习能力。以“全等三角形”这一章节内容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精心挑选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并提高思维能力。首先,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方法分别为什么?”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三角形全等的不同证明方法(如SSS、SAS、ASA、AAS等),并探讨各方法的适用条件和证明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从宏观上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其证明技巧。接着,教师可以进一步探问:“证明方法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和相同之处?”此问题旨在促使学生分析和比较各种证明方法之间的逻辑联系和共通点,这有助于学生在不同的几何问题中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此外,教师提出:“其证明原理主要是什么?”此问题深入探讨全等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理解为何特定的边和角能决定三角形的全等性,从而加深对几何基本定理的理解。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将被问题牢牢吸引,他们将主动参与到翻阅课本、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这种主动的学习姿态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得课前的引导发挥最大的教学作用和价值。
三、以问题为桥梁,提升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双减”政策指导下,初中数学教学需要不断探索如何通过问题来桥接知识点,以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为例,这一章节可以设计成一个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环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的形式变换及其几何意义。首先,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基本问题:“如何将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ax2+bx+c转换为顶点形式y=a(x−h)2+k”这个问题不仅令学生复习了二次函数的两种表达形式,还挑战他们通过完成平方完成法掌握形式转换的技巧。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探讨为什么要进行这种转换,即这种转换的实际意义是什么——更直观地识别函数的顶点和对称轴。在学生独立尝试解决这一问题后,教师可以组织一个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部分别尝试解答并解释他们的转换过程。之后,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解题过程,包括如何从一般形式转换到顶点形式,以及他们是如何确定对称轴和顶点坐标的。此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讨论和解释函数图像反映出的信息,比如顶点位置如何影响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以及图像的开口方向如何表示函数的增减性。通过这种以问题为桥梁的教学策略,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数学公式和理论,还能通过实际操作和同伴间的交流,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深度。这样的教学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符合“双减”政策的教学目标。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探索“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教学的优化策略,重点分析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实施“导”与“独”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实行问题式引导以及加强问题为桥梁的应用,这些策略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数学概念,还促进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而达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寿梁.“双减”下初中数学课堂的“导”与“独”[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3,(11):36-38.
[2]刘玉梅.“双减”下初中数学课堂的“导”与“独”——初中数学教学优化策略[J].华夏教师,2022,(35):58-60.
[3]刘丽珍."双减"下初中数学课堂的"导"与"独"[J].启迪与智慧:成人版(上), 2021, 000(012):P.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