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起搏介入诊疗中心
【摘要】目的:探究临床介入治疗对急性大面积肺栓塞的作用。方法:将我院自2022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62例急性大面积肺栓塞患者纳入研究。采用盲摸双色球法均分为实验组、参照组,各31例。参照组行常规治疗,实验组加用临床介入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生命体征及心功能。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效果高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生命体征及心功能水平均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介入治疗通过直接作用于血栓形成部位,恢复血流通畅,以及对肺动脉压力和右心负荷的影响,有助于改善急性大面积肺栓塞患者的治疗效果、生命体征及心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
【关键词】 急性大面积肺栓塞;治疗效果;生命体征;心功能
急性大面积肺栓塞是指肺动脉或其分支内突发的血栓导致肺循环阻塞,导致肺泡通气减少、肺血管阻力增加和右心负荷增加的严重情况[1]。其主要的致病机制是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脱落)或在心脏内形成的血栓(心房纤维性蛋白栓子)经血液循环被输送到肺动脉系统内形成阻塞。常规治疗对严重血栓导致的危及生命的情况反应迅速但效果有限,难以阻断血栓形成和溶解已存在的血栓,且易引起出血等副作用。介入治疗能够更迅速地清除血管内的血栓,恢复肺动脉的通畅,缓解症状,降低死亡率,并减少药物治疗产生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2]。有鉴于此,本文特研究临床介入治疗对急性大面积肺栓塞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将我院自2022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62例急性大面积肺栓塞患者纳入研究。采用盲摸双色球法均分为实验组、参照组,各31例。实验组男女之比为17:14。年龄49~78岁,均值为(61.33±5.67)岁。参照组男女之比为16:15。年龄50~79岁,均值为(61.46±5.78)岁。两组基础资料对比(P>0.05)。
1.2 方法
参照组行一般治疗。实验组加用临床介入治疗:临床介入治疗急性大面积肺栓塞的实施方法通常包括下列步骤:首先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如CT血管造影、肺灌注扫描)确诊肺栓塞,并评估栓塞的程度和位置。对于合适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药物溶栓疗法(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等)直接通过导管送入肺动脉,溶解血栓。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因为药物溶栓疗法可能引起出血等并发症。对于不能接受溶栓治疗或溶栓治疗失败的患者,可以考虑介入手术,通过经皮穿刺血管将取栓器具送入受影响的肺动脉,直接取出血栓。在极少数情况下,患者可能需要在肺动脉内放置支架来维持动脉通畅。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生命体征及心功能。本次研究将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临床症状消失,临床指标正常,影像学检查无异常)、有效(临床症状及指标改善,影像学检查好转)及无效(不符合上述条件)。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100%。生命体征指标包括心率及呼吸频率。心功能指标包括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及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
1.4 统计学分析
给予SPSS27.0软件处理研究数据。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s)行t检验,计数资料[n(%)]采用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的治疗效果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1所示。
表1 组间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有效率 |
实验组 | 31 | 17(54.84) | 13(41.94) | 1(3.23) | 30(96.77) |
参照组 | 31 | 13(41.94) | 12(38.71) | 6(19.35) | 25(80.65) |
2 | - | - | - | - | 4.026 |
P | - | - | - | - | 0.045 |
2.2 生命体征及心功能比较
实验组生命体征及心功能中心率、呼吸频率、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及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水平均优于参照组(P<0.05);见表2所示。
表2 组间生命体征及心功能比较(±s)
组别 | 例数 | 心率(次/min) | 呼吸频率(次/min) | 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ml/m2) | 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ml/m2) |
实验组 | 31 | 70.05±8.42 | 19.03±3.13 | 38.52±0.62 | 80.52±3.25 |
参照组 | 31 | 91.58±9.78 | 25.41±3.52 | 46.15±1.78 | 88.48±5.50 |
t | - | 9.289 | 7.541 | 22.538 | 6.937 |
P | -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3讨论
本次研究数据显示,实验组的治疗效果高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生命体征及心功能中心率、呼吸频率、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及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水平均优于参照组(P<0.05)。分析原因为:介入治疗可以快速直接地清除肺动脉内的血栓,恢复肺动脉的通畅,进而缓解肺循环阻塞,改善肺部通气灌注比例,并减轻肺动脉压力的增加。急性大面积肺栓塞可导致右心负荷增加,介入治疗通过降低肺动脉阻力和改善肺循环,有助于减轻右心的负荷,改善右心功能
[3]。通过及时、有效的介入治疗,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急性大面积肺栓塞患者的死亡率,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介入治疗可以更迅速地恢复正常的肺循环,有助于减少因急性大面积肺栓塞引起的并发症,如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4]。
综上所述,介入治疗通过直接作用于血栓形成部位,恢复血流通畅,以及对肺动脉压力和右心负荷的影响,有助于改善急性大面积肺栓塞患者的治疗效果、生命体征及心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夏风飞,张成德,杨芳,等. 急诊介入治疗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并急性大面积肺栓塞1例[J]. 介入放射学杂志,2020,29(3):259-261.
[2] 邓晓峰,谢瑞,张园博,等. 介入治疗急性大面积肺栓塞的临床疗效研究[J]. 医学食疗与健康,2023,21(3):7-10.
[3] 唐开维. 急性大面积肺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 健康管理,2020(17):60.
[4] 王玲玲,李来有,黄景香,等. 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大面积肺栓塞1例[J]. 河北医药,2022,44(16):2559-2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