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平三端”的专业核心课程思政化教学实践与研究Practice and Research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s Based on "One Level and Three Terminals" in Post-epidemic Era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30
/ 4

基于“一平三端”的专业核心课程思政化教学实践与研究Practice and Research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s Based on "One Level and Three Terminals" in Post-epidemic Era

海琴

(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省,咸阳市杨凌示范区渭惠路24号,712100)

摘要  专业课程融入思政教育是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必需的全面发展的高校教育任务之一。专业核心课是学生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然而,在专业核心课中如何有效地实施思政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本论文旨在通过对专业核心课思政教学的效果检验探讨思政教育在专业核心课中的实际效果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提供借鉴和指导。

关键字:   一平三端    专业核心课    课程思政   

2020年突如其来的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迅速蔓延, 不仅对各经营行业造成冲击,甚至于对全球的教育也带来沉重得冲击。在疫情防控期间,国家教育部门提出“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很快全国各院校相继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线上教学。随着疫情的缓解,教育部提出要在线上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线上线下相结合、实体与虚拟体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创新。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显现出一些问题,为做好针对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各院校也提出了一些针对性措施,学生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尤其是他们对社会、生活、舆论环境等方面,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专业课程要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

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专业技能提升的同时以“如春化花、如盐化水”之势将社会责任感、奉献意识、工匠精神等理想信念埋入心间,将个人成长与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以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一、职业院校专业核心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当代大学生是处在发展中的人,育人为本是我国教育的生命与灵魂,课程思政是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阶段的一种教育理念 ,其强调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渗透思政教育元素 ,将思政教育之“ 盐”融人专业课程教学之“汤”中 ,以润物无声势实现立德树人之本。

1.对学生日常学习的影响

现阶段在校大学生群体多为“00 后”,他们个性突出、思维方式多样、信息接收途径广泛,但思想成熟度不够、社会分辨能力较弱等。 尤其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那些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的大学生群体很容易对新媒体形成过度的依赖,缺乏自我判别能力,若一些不良思想或文化一旦对大学生进行渗透,很容易出现一些道德问题和不良行为。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新时期大学生群体主要特质

2.对大学生就业与择业的影响

相比于其他学科,工科专业学生就业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工作辛苦,但现的00后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孩子普遍不愿吃苦,父母也不忍心让孩子吃苦,这就使得在现在的就业市场环境下,造就了大量的社会巨婴。因此,现阶段在高职工科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教学,通过大国工匠、爱国丰献、中国力量、社会责任感等思政元素的浸润,使他们树立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教育势在必行。

3.对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

正确的人生何价值观、良好的思维习惯、健全优秀的工作品格,会使学生更快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工作环境中,获得更好的就业体验。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广大的专业课程老师不但要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还须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正向引导。通过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教育,使学生对专业有更深的认识,对自己有更加准确的定位,以便后期走上社会进入工作现场能正确认识自己,也能为自己制定一个合理清晰且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目标。

二、借助“一平三端”在专业核心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优势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时代像征,互联网与传统行业、领域的深度融合,创造了不少的成就。“互联网+”与教育及教学深度融合已是大势所趋。随着信息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接受各类声音的信息量加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思政课老师的专责,专业课教师也需要承担起思政育人职责。如何运用新技术的优势助力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转变,如何构建课程思政智慧教学环境以适应信息时代的思政教学需要,成为迫在眉睫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平三端是指以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为基础,通过管理端、教师端和学生手机端为支撑的一体化智慧教学系统。借助“一平三端‘的智慧化教学系统,进行专业课程思政化教学比传统课堂进行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有以下优势:(1)信息运载功能。教师通过学习通平台可快速便捷地将思政案例上传到对应理论知识点章节上,学生在课程预习阶段即可提前进行思政案例的学习,通过案例中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感化,进行素质教育。(2)学习互动功能。教师可通过学习通平台中的话题讨论、选人、随堂练习、抢答等功能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信息的互动。教师还可根据学生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全体或部分学生相关学习补充内容的推送。学生也可以利用平台直接向教师发起提问,实现教学内容师生间的互动。(3)分析统计功能。学习通数据平台的统计功能,可以实时看到学生的任务点完成比例,同时可以实时了解学生的作业完成率、观看时长、观看比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对不同活动设置权重,系统则根据学生的线上活动自动给出其线上活动的总评。(4)教师端便捷度高。教师可通过笔记等功能,随时记录上课心得及与同学进行交流;通过转贴收藏功能随时收藏相关的思政教学资源,供备课参考使用或随时转发给学生供参考学习;平台提供方便快捷的教师建课功能,简单易学易操作,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随时建设开发新课程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例如在疫情期间,各大院校老师、学生无法正常返校开学,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随建课随用,切实做到了“停学不停课”。

三、借助“一平三端”课程思政教育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的融入

1.专业核心课程思政案例的选取

专业课程教学是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落脚点,同时专业课程教学又担负着国家高等教育育人的基本功能,因此,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不尽要有技术还要有坚定不移的意志,要有强大的爱国热情,自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各类专业课程教学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同向同行,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中心,高校教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教学全过程,以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高职工科课程《水工建筑物》为例,在进行育人思政案例选取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首先,要清楚课程的定位,即该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其次,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要清楚国家对青年学生的政治素养要求是什么。目前,高职水利类专业的定位主要是为我国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毕业生除了具备较高的专业综合素养还要有强大的工程伦理。

这就使得我们专业课教师在思政教学案例选取时要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教学中通过工程案例潜移默化的渗透影响,使青年学生们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利工程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2.专业核心课程思政教学的融入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将课程思政教学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思政建设就要切实把教育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通过解析让学生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首先,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明确育人目标。结合课程特点思维方和价值理念深入研究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要以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要以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为目的,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践行行业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其次,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修订课程教学标准,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教案设计。要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达成,坚决防止“贴标签”“两张皮”;同时还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坚固奋斗的铁人王进喜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最后,要结合专业特点、课程特色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化建设。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根据学科专业不同课程关联度梳理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

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四、借助“一平三端”的专业核心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检验

专业核心课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在技能传授过程中完善育人目标。考虑到两者间的同向同行性,为确保教学实施效果,专业核心课程思政教学融入后一定要及时进行教学效果检验与反馈。传统的线下测试能够直截了当地评测出学生在一定学习阶段的学习基础,但由于其涉及的知识点过多、过杂,不能完全评测出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映到测试成绩上则往往呈现出一锤定音的不稳定性。借助于“一平三端”,通过对师生整个教与学过程的数据进行跟踪,从不同用户的不同角度进行数据跟踪和分析。师生能够通过智慧课堂和学习渠道进行学习和互动,其中产生的课堂大数据全部被记录下来,经过云平台的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教学大数据最终通过智慧教育管理终端直观地呈现出来。为后期学生的学习改进及教师的教学改进提供依据。其检验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检验  通过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检验,可检查专业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及学生的预期学习成效,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选取提供参考和依据。具体检测可根据教学任务目标的不同而调整,如是对某一特定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测试,可借助学习通平台的在线随机选人答题、随堂检测、章节小测等进行,以达到“以考促学、凭学助考”;如需检验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可通过学习通平台的在线项目作业发布进行测试;如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检验,可通过课堂话题讨论和互动来进行检验。同时,教师还应及时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和反思,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和完善的方向。

2.学生思想品德的检验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检验,可使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和辅导,培养他们良好的价值观和品德修养,促进其全面发展。但由于思想品德检验无法进行量化考核,因此可通过一系列的动态测评进行,对于尊重、合作与正直等品德态度方面可通过问卷调查进行测试,对于规章制度的遵守、学习态度等可通过日常的行为观察进行测试,对于言谈举止、沟通交谈能力等可通过平时的口头表达阐述等进行测试。测评结束后及时总结反馈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使学生在思想品德、情感塑造等方面的行为养成中少走弯路。

3.学生综合素质的检验  学生综合素质的检验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在知识、能力和个性发展方面的具体情况,通过综合素质测评可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检验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业成绩评估,主要考评学生知识掌握程度。(2)综合实践活动评估,主要考评其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3)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主要了解自己在学习、思想品德、行为表现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4)个性特质评估,主要评估学生的个性特质,如责任感、自信心、乐观心态、团队意识等

五、教学结论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课程教学效果直接影响课程建设文化、课程建设目标,更重要的是影响着育人目标的的有效实现。目前,高职院校中的教师由于自身的知识技能、教育观念、政治素养等将直接影响着课程育人的决策方向,严重限制了课程教育应该发挥的职能和效用。超星“一平三端”平台为专业核心课程思政教学融入提供了最佳的平台,通过对师生整个教与学过程的数据进行跟踪,从不同用户的不同角度进行数据跟踪和分析。师生能够通过智慧课堂和学习渠道进行学习和互动,其中产生的课堂大数据全部被记录下来,经过云平台的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教学大数据最终通过智慧教育管理终端直观地呈现出来。这些数据具有全面、持久和准确的特点,不容易随着时间而发生改变,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小,使得整个评价过程更加客观、公正、公平。能更好地践行“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同时也解决了课堂练习时间不够的实际难题。

参考文献

[1]段二珍,杨硕晔,尹艳丽等.“一平三端”智慧教学系统在药物化学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21,8(16):9-12.

[2]杨永启等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超星“一平三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202014(47):204-205.

[3]付雪凌 .变革与创新:扩招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应对[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8(1):23-32.

[4]周蕾.“一平三端”助力智慧课堂的构建[J].文教资料,2021(1):226-228.

[5]杨磊.基于超星学习通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研究[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 (8): 146-148.

作者介绍:海琴(1981——),女,副教授。研究方向:水电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管理及教学管理研究。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内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后疫情时代基于“一平三端”的专业核心课程思政化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

编号:JG21087)